韓宗軍
(延安市水土保持工作隊 陜西 延安 716000)
位于黃河中游、黃土高原腹地的延安市,總土地面積37037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積28773km2,是黃河中游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共轄1區12縣,196個鄉鎮,總人口200多萬。延安市城區依山畔水,順川而建,包括寶塔區南市、寶塔、鳳凰三個辦事處及萬花、柳林、李渠、橋溝、姚店、河莊坪、棗園、川口八個鄉鎮的部分村組,城區總土地面積115km2,總人口約20萬人。
延安市城區三面環山,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兩側為黃土梁峁溝,中部為河谷川地,平均海拔高度約1000m。地貌類型屬黃土地貌,地表破裂度為56%;黃土粒徑較粗,缺粘粒,膠結力弱,受水力侵蝕易生成溝壑;地質類型屬鄂爾多斯臺地的一部分,主要是中生代的沉積巖系。
延安市城區屬大陸性季風氣候,特點是春季多風,氣溫冷暖多變,并伴有揚塵和沙塵暴天氣出現;夏季氣候濕熱,維持時間短,干旱與雨澇相間;秋季涼爽多雨,氣溫下降迅速,霜雪早臨;冬季寒冷干燥,持續時間長。多年平均氣溫9.4℃,極端最高氣溫39.7℃,極端最低氣溫-25.4℃,平均風速2.7m/s,多年平均降水量500mm,年內分布不均勻,多集中在6月~9月,一般降雨歷時短,雨強高,易引發水土流失。多年平均輸沙量8756萬t。
規劃區土壤類型介于南北黑壚土與草原栗鈣土地帶之間。在長期人為和自然因素的作用下,改變了黑壚土原有的分布狀況及性質,形成了黃綿土、黑壚土、褐土、新積土和紅土等土種,其中黃綿土為主要耕作土壤,廣泛分布于梁峁坡溝及川臺地,約占耕作土壤的70%~80%。在河道處分布少量新積土、沼澤土和水稻土等。規劃區植被稀疏,且群落單調,多為零星塊林和灌叢。
延安市市區不僅是延安市委、市政府所在地,也是全市政治、經濟、文化和商業中心。歷史上曾是一座“扼左衽之喉禁,執西沖之管鈞”的邊塞重鎮,也是舉世聞名的革命圣地,1936年~1948年中共中央曾在這里居住戰斗過13個春秋,發展旅游業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今天的延安已不僅是陜北經濟、文化、政治的中心,也是晉陜蒙三省的交通樞紐和重要的物資集散地。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延安社會經濟飛速發展,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但是,在城市化建設中由于一度忽視了水土保持,加之在開發建設中缺乏必要的水土保持措施,導致地貌植被大量破壞,使當地原本脆弱的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制約了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延安是黃河上中游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本次規劃區土地總面積115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積97.2km2,占到總面積的84.5%,平均土壤侵蝕模數8000t/km2·a~10000t/km2·a,年均土壤流失量102萬t左右。水土流失形式有水蝕、風蝕、重力侵蝕等。其中水蝕是最基本最主要的侵蝕類型,水蝕以面蝕和溝蝕為主。
(1)人為性。城市水土流失,人為因素占主導地位,大規模的房地產開發、修路等建設,不可避免地損壞了大面積的地貌植被及其他水土保持設施,同時又產生大量棄土棄渣,加劇了水土流失的發生發展。
(2)復雜性。城市水土流失形式更加多樣,程度更加劇烈。城區綠地在城市化過程中損失嚴重,導致地面裸露,濺蝕、面蝕頻繁發生,工礦區地下徑流引發的管狀侵蝕,重力水引發的潛移侵蝕,集中股流引發的巖土侵蝕,采礦、修路引發的重力侵蝕(滑坡、瀉溜、塌陷),不同的侵蝕方式造成的流失情況不同,程度各異,治理起來難度很大。
(3)突發性和艱巨性。城市水土流失發生具有很強的隱蔽性、突發性。由于長期流失造成城市管網水道淤積,排水不暢,一旦發生強降雨而引發洪水、泥石流等,危害極大。同時由于其造成的流失量大、面廣,單靠植被恢復難以奏效,開發建設者必須拿出巨額的資金,修建一系列高標準的水土保持防護工程,任務十分艱巨。
延安市城市水土流失是自然與人為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人為因素占主導地位。
延安城區周圍溝壑縱橫,延河與南川、杜甫川、西川等河流交匯于市中心,與周圍山地縱橫交錯的大小支毛溝一起構成密如蛛網的水系,河流含沙量高,是泥沙的主要產生地和輸送通道。溝道在外部營力作用下不斷擴張發展,強化著地面的破裂度和起伏,助長了土壤的加速侵蝕。
規劃區降水年際變化大,6月~9月份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75%左右,且多暴雨,歷時短,雨強高,常形成超滲產流,沖刷性極強;晝夜溫差、年溫差大,易使土壤崩解,巖石風化,促進侵蝕;城區周圍溝壑在春冬季節交替時,易引發凍融侵蝕,造成瀉溜、滑坡等重力侵蝕活躍。
城區附近以人工造林為主,且多呈塊狀分布,天然林保存少,植被稀疏,地表裸露,造成降水時直接沖刷地面。
規劃區耕作土壤以黃綿土為主,其質地疏松、孔隙率大,多碳酸鈣結核,遇水易崩解,抗蝕力差。
(1)城市垃圾。近年來延安城市建設步伐不斷加快,隨之而來的是大量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工業垃圾,由于相當部分得不到妥善處理,常在溝道、河道隨意傾倒,成為水土流失新的策源地。
(2)不合理的開發建設。石油、建筑、交通等行業,在項目開發建設中由于對水土保持認識不夠,無序開發、無序建設,忽視環境保護,使大量地貌植被被破壞,水土資源受到污染、破壞,造成新的人為水土流失。
(3)城市周邊區域森林植被的破壞。歷史上,延安市城區曾分布大量的天然次生林,但由于戰爭、耕種等諸多原因,導致地表植被覆蓋驟減,部分水土保持設施損毀嚴重,喪失水保功能。
(1)影響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延安市市區自然資源貧乏,自身平衡調節能力差,有限的水土資源,一旦被破壞,勢必導致土地蠶食、肥力下降、水質污染、水資源短缺,一方面不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也影響了居民的生活環境質量。
(2)抵御災害能力下降。城市植被減少,導致城市水土流失加劇,造成河道管網泥沙大量淤積,行洪不利;水庫淤積,使用壽命減少;植被水土保持功能喪失殆盡,當地小氣候改變,在洪水、沙塵暴等災害發生時,城市將受到直接威脅。例如1977年延河洪水,延安城區北關、南關、東關被洪水沖毀的房屋、橋梁、農田不計基數,受災人口8500人。
(3)制約經濟發展,影響投資環境。一方面延安市目前仍屬經濟欠發達地區,大多數工礦企業本身經濟實力就弱,再分出相當財力、物力用于水土保持生態環境治理,勢必造成其他生產投入不足,影響經濟發展。另一方面若以犧牲生態環境的代價,換取暫時的經濟發展,造成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勢必影響外界投資和當地旅游業的發展以及整個延安市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堅持“預防為主,全面規劃,綜合治理,因害設防,加強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方針。在編制中,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設防,分類指導,合理布設、統籌兼顧的原則。
為了進一步增加城市綠地面積,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為城區居民工作之余提供良好的休閑娛樂場所,提高市民生活質量,規劃在東關大橋、石佛溝橋、延河沿岸(師范路)、南橋新規劃綠化點四個,新增草地20000m2,植樹8000株,草種以白三葉、早熟禾為主,搭配月季、一串紅等花卉,樹種以銀杏、垂柳、龍爪槐、側柏、國槐為主;新建特色公園兩個:即在棗園革命舊址周圍營造綠地10000m2,植樹10000株,樹種以油松、側柏、銀杏為主;萬花山旅游區綠化荒山30000m2,植樹10000株,樹種以油松、側柏、毛白楊、柳樹、銀杏、楊槐為主,注重樹種林分的層次搭配,以營造樹木蔥郁,色彩亮麗的自然景觀。
道路沿線的綠化對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美化家園,樹立形象,提高全民綠化意識具有重要的作用。
(1)市區道路:主要包括西市路、二道街和迎賓大道,主要的樹種有國槐、垂柳、油松、龍爪槐、紅葉李等,總計栽樹6000株,新增草地10000 m2,并做到安全、妨害、綠化一致。
(2)過境路段:涉及延塞、延志、延子、210國道等路段,總長48km,總需苗木50萬株。在過境路段中,210國道為延安市的南部入口線,來延安旅游的游客約80%以上是從南部進入的,因此它也是延安市的“第一印象線”。所以該線的綠化主要以美化為主,從高坡開始向市區延伸,主要的樹種有垂柳、矮化側柏、紅葉李、國槐等;其余路段則以毛白楊、柳、油松為主,對公路沿線進行帶寬為4m的綠化帶的建設合理的綠化。靠近路肩一側為油松,株距為6m。外圍為楊柳帶。
對城區現有的23個磚廠,120個石廠,根據所處水土保持區域,以防治水土流失為目標,實行統一規劃,工程措施同植物措施相結合,軟覆蓋與硬覆蓋相結合,美化與經濟實用相結合,分別采取關停、修攔渣壩、綠化復墾等措施。
(1)攔堵。在石場出口修建攔渣壩攔堵渣石出路。可采用干砌石或漿砌石,為防止細骨料下泄,干砌時應填充碎石和粗砂料。在地勢較平區域的石場、磚廠要在周圍用磚石砌護,修排水溝。
(2)植被。采石場采挖面立地條件差,恢復時應選耐干旱、瘠薄,抗逆性強的樹種,如側柏、檸條、沙棘等,并采取必要的造林整地措施。
(1)城郊小流域治理工程。本方案擬選擇距延安市城區南5km處的山狼岔小流域作為城郊小流域治理工程進行建設。山狼岔小流域屬延安市寶塔區柳林鎮管轄,共涉及1個鄉鎮,5個行政村,306戶,1755人。該小流域總面積16.75km2,規劃新增治理面積5.83km2,其中基本農田40.93hm2,水土保持林350.1hm2,經濟林121.02hm2,種草71.21hm2;新建小型蓄排工程30座,治溝骨干工程1座,淤地壩3座,谷坊12座,新修道路5km。工程建設年限為3年,工程總投資109.68萬元。到治理期末,該小流域累計治理面積達到13.47km2,治理程度達到80.44%。
(2)城市防洪設施規劃。延安城區位于延河流域,其洪水特征一類是降雨歷時長,強度均勻,籠罩面積大;另一類是雷暴雨,特點是歷時短、強度大,籠罩面小,出現機率較大。由于流域內山高坡陡,墾殖指數高,植被稀疏,降雨直接沖擊地面,侵蝕性強,挾帶泥沙量大。根據延安市城市總體規劃,本次確定延安市城市防洪工程的范圍為中心市區,即延河干流段北起蘭家坪變電站,東到橋兒溝,河道長度9.43km;西川河從河口以上至裴莊,河道長度7.15km;南川河從河口到燕溝溝口,河道長度5.18km;杜甫川從河口到延安財校,河道長度3.0km。扣除可利用的穩定的天然巖石外,設防范圍總長37.94km。
(3)水保監督執法體系建設。成立延安城市水土保持領導小組及辦公室,組建和加強城市水土流失預防監督機構,依法開展監督工作,充分發揮監督執法和行政管理職能,積極配合各部門實施聯合執法,通力協作,切實將城市水保工作擺在日常工作的重要位置。
(4)水土保持宣傳陣地建設。為了提高全社會對城市水土保持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增強全市人民的水保國策意識和法制觀念,建立起城市水土保持宣傳陣地。①利用廣播、電視、報紙、散發傳單、專題匯報等多種形式,堅持長期面向群眾、面向領導、面向生產建設單位廣泛深入宣傳城市水土流失的危害性和緊迫性,爭取各界的理解和支持。同時,每年利用“6·29”《水保法》頒布日,“3·22世界水日”、“6·5世界環境日”等特殊節日舉辦大型集中的水保宣傳活動;②建立“水保宣傳一條街”,地點選在市區東關迎賓大道出入口處醒目地段,設置大型宣傳廣告牌2處(4m×5m),采用大型噴繪圖案,在百米大道內設置小型噴繪宣傳廣告牌80處(1.0m×1.5m),作為城市水土保持宣傳的主要窗口。
(5)水土保持監測預報系統。根據全市重點區劃分標準,將市區水土流失類型劃分為重點預防保護區、重點監督區、重點治理區三個區,按照不同的要求,分別布設六個監測點和市級監測點一個。監測內容以水利信息網絡為依托,以“3S”(GIS、GPS、RS)為技術手段,對城區不同層面的水土流失進行多時相、動態監測,對不同分級的水土保持信息進行管理,對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進行評價。水土保持監測可以在三種空間尺度上進行,即從地面、飛機及衛星上進行監測。延安市城區水保監測以地面監測為主。監測范圍主要包括小區或樣地監測,土壤侵蝕模數,泥沙輸移比監測,以及其他諸多環境屬性的監測。在地面監測時,可以充分利用GPS(全球定位系統)定位技術,實現數據的快速采集,對象屬性的實時分析等。
根據延安市的地形地貌、植被情況和全市的開發建設規劃,認真分析全市的水土流失特點、成因和發展趨勢,結合城市建設目標,以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為手段,以城市水土流失預防監督為重點,以創建文明衛生城市為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城區綠化,河道整治,生態小流域建設及水果蔬菜苗木花卉基地的建設,預防和治理城區的自然水土流失和城市建設中經濟開發等人為造成的水土流失,最大限度地減少水土流失所造成的各種危害,在免除洪、旱、風沙對城市居民工作和學習的干擾和威脅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和保護水土資源,美化城市環境,著眼城市經濟的發展,加大城市旅游、休閑和觀光設施建設,發展城郊風景特色旅游,最終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和諧統一,為全市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提供保障。陜西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