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高峰
(定邊縣水土保持站 陜西 榆林 718600)
位于陜西省西北部的定邊縣,地跨長城南北,北部屬毛烏素沙漠南緣,南部有白于山橫亙,是全國風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點縣之一。全縣總土地面積6920km2,20個鄉鎮33.1萬人。2010年,全縣生產總值172.72億元,財政總收入達到17.11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8336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233元。
定邊縣地質構造單元屬于祁呂賀蘭山字形構造體系脊柱,地域遼闊,地形地貌復雜,整個地形中部及西南部高,北部及東南部低,海拔為1303m~1907m。全縣土壤共分10個土類,18個亞類,31個土屬,99個土種,其中以黃土性土類和風沙土類為主。黃土厚度一般為10m~150m,局部地方深達200m以上,但有機質少,肥力低,適耕性強,宜農、林、牧用地面積大。而風蝕土類一般顆粒較粗、土質松散,透水性強,養分含量低,故極易風力侵蝕。
定邊縣屬大陸性溫帶半干旱季風氣候,多年平均降水量316.9mm,多集中在7月、8月、9月三個月份,年蒸發量2490mm,平均氣溫7.9℃,最大風力10級,平均風速3.2m/s,年日照長達2760小時,光能潛力大,冬干春旱是嚴重威脅農業生產的主要因素。全縣平均徑流深20.5mm,年產徑流14130.4萬m3。徑流泥沙的年內變化與降雨年內變化相一致,7月~9月,徑流量占全年的62%,泥沙量占全年的90%以上。多年平均暴雨次數0.5次,暴雨強度大、歷時短,造成產沙過程十分集中。
定邊縣的土壤侵蝕是在古代侵蝕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為現代侵蝕的,以侵蝕類型分,全縣可分風沙地貌侵蝕和丘陵溝壑侵蝕兩大類。侵蝕方式主要是風蝕和水蝕。水土流失面積5510km2,占全縣面積的79.6%,其中:輕度侵蝕面積2314.2 km2,占流失面積的42%;中度侵蝕面積1046.9 km2,占流失面積的19%;強度侵蝕面積933.5 km2,占流失面積的16.9%;極強度侵蝕面積709.3 km2,占流失面積的12.9%;劇烈侵蝕面積506.1 km2,占流失面積的9.2%。由于土壤侵蝕類型不同,使水土流失程度在全縣范圍內也有較大差異,侵蝕模數變幅在500 t/km2~16000t/km2之間,全縣每年平均流失量高達3196萬t。
新中國成立以來,通過退耕還林還草等項目的實施,截至目前,坡面工程已治理流失面積268040hm2,治理程度為38.7%。其中基本農田40530 hm2,占治理面積的15.1%;經濟林8730 hm2,占治理面積的3.3%;水保林地167210hm2,占治理面積的62.4%;人工草地48640 hm2,占治理面積的18.1%;封禁治理2930 hm2,占治理面積的0.9%。溝道工程中已建淤地壩582座,谷坊507座,小型水利水保工程18178座處。
由于區內生態環境脆弱,嚴重的水土流失,給定邊縣社會經濟發展造成了嚴重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溝壑惡性發育,地形愈加破碎。由于土壤抗蝕性弱,降雨量集中,每逢降雨,坡面降雨來不及下滲,大多形成地表徑流而注入溝內,產生較大洪水,致使溝壑發育,侵蝕溝縱橫交錯,網布全流域,把梁峁地切割得支離破碎,不斷吞沒良田,農業生產條件日益惡化,處于惡性循環狀態。
(2)土地日益瘠薄,糧食產量低而不穩。根據第二次土壤普查結果可得,定邊縣全縣平均每噸表層土壤中含有全氮0.453kg,全磷 0.933kg,全鉀 18.872kg,嚴重的水土流失,使土壤熟化層逐漸變薄,土壤肥力不斷下降。土壤瘠薄,蓄水保墑能力降低,易旱易沖,造成廣種薄收,糧食產量低而不穩的狀況。因此,水土流失是農業糧食產量長期徘徊不前的一個主要原因。
(3)急劇洪水災害,淤積、沖毀水利水保設施。每年的七月至九月份,由于暴雨集中而形成較大的洪峰流量,攜帶大量泥沙,對下游的水利水保設施造成損毀和淤積,嚴重威脅交通運輸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4)流沙迅速南移,埋沒草場農田。據調查,由于風力侵蝕的作用,定邊縣流沙每年以4m~6m的速度向南推移,風蝕沙化的作用,促使鹽生植物被大面積退化、枯死,同時埋田毀苗,嚴重影響農業生產。
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為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自然因素是土壤質地疏松,抗蝕性能差,植被覆蓋度低,氣候異常,降水量小且分布不均勻,蒸發量大等。人為因素主要是坡耕地面積較大,廣種薄收,粗放型耕作;生產建設單位在基本建設過程中,不注意保持水土,損壞植被,破壞地貌,亂倒廢渣土石等,造成了新的水土流失。
①坡面工程治理度低,郁閉度小,布局不合理;②流域內人均基本農田少,標準低,效益差;③溝道工程沒有形成體系,缺乏控制性工程;④坡耕地多,退耕難度大。
以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為指針,堅持以人為本,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出發點,以解決“三農”問題,發展農村經濟,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農民的脫貧致富為總目標,樹立尊重自然、依靠自然,充分發揮生態的自我修復能力,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的指導思想,把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放在首位,切實改變過去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暫時經濟增長的做法,進行統籌規劃,合理布局,逐步實施,達到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生態修復,發展農村經濟的目標。
在加大水土保持治理面積的同時,努力提高治理標準、加大資金投放,使水土保持工作走出純水保的路子,真正體現以人為本,把水土保持工作真正發展成為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發展區域經濟、實現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工程。堅持以人為本,樹立科學發展觀,以治理水土流失,減少入黃泥沙量、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目標,科學規劃、綜合開發、規模治理,使水土保持工作在治理程度上和植被覆蓋率更上一個臺階,促進人口、資源、環境和諧,有序發展,使群眾生活更加富裕。
定邊縣地理位置處于黃土高原區和風沙區兩個區域,針對各區域的特點,提出不同的治理措施。
(1)黃土高原區。黃土高原區在定邊境內有三種地形,分別為塬地、澗地和丘陵溝壑地貌,針對三種不同地形地貌,要因地制宜,選擇合適的治理思路。定邊特殊的地形地貌單元,造就了灘地處在黃土高原與毛烏素沙漠過渡地帶,黃土斜坡區下游,是閉流區,地勢平坦,是發展引洪漫地的良好地形。因此,在灘地上修筑攔洪堤發展引洪漫地,同時打井發展水地。在沖溝、塬邊、澗地邊發展喬灌混交林,按照以草為主,草灌先行,喬灌草相結合的思路,大力發展林草建設,在退耕地發展優質牧草,坡面發展灌木,封溝封坊。在溝道里進行以骨干壩為單元的壩系建設,加大小型淤地壩建設力度,發展壩地。同時可以利用骨干壩前期蓄水,建小高抽等方式,發展水地。
(2)風沙區:定邊縣風沙區有兩種地形單元,分別為灘地和風沙地。灘地地勢平緩,植被少,又有大量的鹽堿地;風沙地多流動沙丘,局部有植被,地下水資源豐富。在風沙區,充分利用地下水資源豐富,水質好,水層淺的優勢,打井配套,發展井灌水地。大力發展有集雨場的水窖,將有限的降雨收集起來,在保證人畜飲水的前提下,發展庭院經濟,同時為抗旱保苗創造條件。
水保治理既要治理,還要靠生態修復。定邊縣土地廣、人均土地多,荒山荒溝面積大,因此在治理的同時,要加大封禁力度,推行生態自我修復,實現封禁治理。要建立修復區管護責任制和管護網絡,落實封育管護人員等措施,發展舍飼畜牧業,從根本上減少人對自然環境的干擾和破壞、降低人對自然的依賴,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局面。
就是建立健全監測機制和監測方案,通過制訂監測方案,確定監測內容、方法以及數據分析的內容、方法,做到全面監測與重點監測相結合,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監測相結合,采取地面觀測與調查相結合的監測方法,使監測內容全面、數據準確。在監測中,應抽派培訓專職水保監測技術人員,同時應在監測站點周圍考察有一定的文化知識、盡職盡責的農民,經過培訓,使其掌握初步的監測技術,協助專職技術人員進行監測,這樣,能及時、準確掌握信息,進行監測分析。
①加強宣傳,進一步強化全民水保意識。②強化組織保障、領導保障和規章制度保障,為項目的順利實施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和管理體系保障。
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工作涉及面廣,是一項政策性很強的工作,需要強有力的政策保障。通過人工治理和大范圍的封育實現生態的自我修復,是對傳統農業的一次革命,單靠宣傳教育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在努力創造外部條件的前提下,制定相關政策與法規,依法保障生態修復工作的順利進行。同時,要加大水土保持執法,以保防建設成果。
特殊的自然環境和氣候使得定邊縣成為水土流失嚴重區,加之人為的影響,使得定邊縣水土流失一直難以走出治理困境。通過分析其水土流失特性、地理特點、自然氣候因素等,提出加強領導,強化宣傳,提高全民的水保意識。出臺配套的政策法規,加大水保執法,強化水保監測,在不同區域實行不同的水保治理措施。通過對水土流失區進行人工治理和自然生態修復,以達到保護環境、減少水土流失的目的。陜西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