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奎剛,周 虹,范宗光
(濱州市海河管理局,山東 濱州 256616)
濱州市新立河起源于濱州經濟開發區,自開發區南部向北穿越濱州市區中心地帶,在濱城區濱北鎮坡杜村西北入潮河,全長31.9 km,流域面積136 km2。2002—2006年,濱州市委市政府投資5.6億余元對濱州主城區河段13.8 km分期進行了綜合治理,建成了新立河省級水利風景區。風景區占地面積7.92 km2,其中綠地面積137 hm2。風景區內新立河長13.8 km,南起南海水庫出水閘,北至北外環路橡膠壩。新立河水利風景區以人水和諧、打造生態綠蔭城市為設計理念,分為上下游水生態環境保護區和貫穿市區的休閑觀光區兩大功能區,現已形成水路相依、林景有序、碧水綠蔭、碧波清流的觀光風景帶,為濱州市打造“秀水、綠脈、新城”提供了可靠保證。
新立河水利風景區的建成,對于改善城市環境、提高城市品味,拉動濱州區域經濟發展,促進濱州市可持續發展發揮了巨大的支撐支持作用。但是隨著濱州城市化的進一步提升,存在的問題也日益凸顯。
新立河水利風景區由園林綠化處、城管執法局、水利等多個部門管理,造成政出多門等管理局面。
由于前期建設受到遷占、資金等條件限制,城區段沿河多個排污口沒有改道、封堵,生活污水直排入河,河水污染嚴重。據統計,流域內有關行政、企事業單位、居住小區、飯店、賓館、醫院、工廠、建筑工地等排水單位358家,絕大部分排水單位不符合城市雨污水排放規范要求。
主要表現為:院內雨污水不分流,與城市公共雨污水管網連接錯亂,沉淀、格柵等預處理設施缺失,導致污水、污物經雨水排放系統排入新立河。由于污染,河內水生動植物失去了生存和繁殖空間。
新立河屬于無水源排澇河道,河道生態、景觀用水全部引黃河原水。由于沒有沉砂措施,河道淤積嚴重。另外前期生態綜合治理時,岸坡全部用漿砌石或混凝土護砌,割斷了地表水與地下水的聯系通道,切斷了河床與河岸微生物和生存的環境聯系,河道自然屬性消減,自凈能力衰退,甚至成為單一的臨時盛水的容器。
新立河水利風景區屬于公益性工程,一直沒有直接經濟收入。由于管理體制不順,管理資金嚴重不足,尤其是河道工程設施,包括河岸護砌、欄桿、碼頭、人行道、擋水建筑物等,自投入運行至今沒有管理修繕資金投入。由于沒有及時管護和維修,加之不合理調度,工程設施損毀嚴重。風景區內河道有4.7 km擋墻、護坡,人行道等工程需要進行修繕、維修、加固。
新立河水利風景區生態建設恢復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發揮水利風景區綜合效益,亟需確定權屬,理順當前管理體制和機制。從本質屬性看,濱州市新立河水利風景區是依賴新立河河道建設和發展的,整個城區河道屬于水資源系統工程范疇,只有實行統一管理才能充分發揮河道風景區的社會、經濟與環境三重效益。只有統籌考慮城區河道風景區的開發、利用、治理、配置、保護和管理,建立權威、高效、協調的風景區管理體制,實行統一規劃和統一管理,才能為風景區建設管理、高效利用提供體制保障,為景區生態建設和良性發展提供長效機制。
新立河風景區生態建設恢復的根本是把當前水污染問題徹底解決。重要的途徑和措施就是在沿河兩側由南海至北環河建設地下箱涵污水管道,阻斷污水流入新立河。同時截斷新立河兩側所有排水口,使雨污水不再排入河中,確保新立河無外來污染源;在河兩側綠化帶內建設地下箱涵,與原東西方向雨水管道連接,枯雨期由于污水管網滲漏流入雨水管網的少量污水經污水泵站排入污水處理廠;汛期雨水經雨水泵站強排入北環河以北下游河道。
另外要出臺地方城區河道河風景區管理政策,使新立河城區河道風景區的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現狀新立河水利風景區工程設施損毀嚴重,亟需進行維修改造。建議護坡或護岸設計應從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建設出發,在滿足工程安全的前提下,把護坡或護岸建造成為水、土、生物相互涵養,適合生物生長的仿自然狀態的形式。可根據具體情況采用土體生態工程技術、生態磚、石籠席、土工格室、間插枝條的拋石護岸等生態形式,確保生物生存、繁衍,確保水體自凈以及地表徑流和地下徑流互通調節,達到自然生態的恢復和保持。
河道生命力在于水的流動。而新立河水利風景區不能持續發展的關鍵在于河道水體的不流動性。建設泵站和溢流壩,定期或不定期對河道水體進行機械動力循環,使河水適當保持自然流態。具體而言,在南環河(設計水位9.5 m)西端建提水泵站,東端建溢流壩,通過泵站從西環河(設計水位7.7 m)調水入南環河,南環河水通過溢流壩流入東環河,達到河水自然流動狀態(新立河、秦臺河等河道與東、西、北環河直接相通,設計水位皆為7.7 m),從而實現河水自然流態,保護水生物生存環境,實現河流自凈。
新立河水利風景區建設與發展必須從生態和社會效益立足。生態建設要給居民帶來極大益處,通過水文化建設,增強風景區建設親民性,使廣大群眾在享受風景區好處的同時,積極主動參與到管理中來,實現社會化管理。同時通過適當的行政宏觀管理,建立城區河道建設與管理的投融資機構和管理機制,不僅依靠政府財政投融資,更要依靠社會力量的投融資,特別是民間資金的籌集。在政府財政撥付部分河道管理費的基礎上,完善、拓寬風景區直接經濟效益的方式和途徑,通過城區河道旅游觀光、餐飲娛樂、養殖、種植等產業的發展,實現以河道經營創收滿足風景區生態建設養護與發展的良性循環,走市場化管理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