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秀峰,沈吉利,范紅霞
(德州市水利局,山東 德州 251200)
德州市李家岸、潘莊兩大引黃灌區承擔著全市11個縣(市、區)57.33萬hm2的工農業生產生活供水任務,是全市的命脈工程。李家岸灌區是山東省第三大引黃灌區,灌區設計引水流量100 m3/s,控制灌溉面積21.33萬hm2。潘莊灌區是山東省最大引黃灌區,灌區設計流量120 m3/s,控制灌溉面積33.33萬hm2。對灌區多年失修的末級渠系實施節水改造,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意義重大而深遠。
多年來,潘莊、李家岸兩灌區相繼建成支渠以上渠道364條,長度達1 043 km,各類建筑物2 617座,年均灌溉面積86.67萬hm2。德州市年均通過兩灌區引黃15億m3,高效保障了全市工農業生產、生活和生態用水的需求。自1998年以來,德州市共安排潘莊灌區改造項目22期,襯砌渠道49.3 km,其中總干渠20 km,建成測水量水站點14個,總干及干渠配套建筑物500余座,年可節水9 627萬m3。
經過40年的運行,加之渠道和配套建筑物缺乏投入,兩灌區工程普遍存在著老化失修的問題,特別是末級渠系,破壞損壞更為嚴重,大部分建筑物無法正常發揮作用,田間基本無測水量水設施,村民隨意挖土取土致使渠道被平毀或破壞,工程效益衰減、水資源浪費問題十分突出。
為充分發揮黃河水的最大效益,最大限度地滿足引黃灌區內工農業生產生活用水需求,近年來德州市在搞好引黃灌區骨干河道工程治理的同時,以國家級試點項目為契機,積極做好末級渠系工程節水改造建設,重點是田間灌排體系及橋涵閘配套和方田建設、小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與配套、打通竹節溝等,通過加大田間工程建設,提高了農田的抗旱排澇能力。截止目前,全市累計完成中央財政潘莊灌區禹城、武城、陵縣以及李家岸灌區樂陵4個項目,總投資2500萬元。完成土石方170萬m3,混凝土0.92萬m3,漿砌石0.58萬m3,建成渠系建筑物455處,襯砌渠道30 km,新增灌溉面積3 666.67 hm2,恢復改善灌溉面積8 866.67 hm2,新增改善排澇面積2 600 hm2,發展節水灌溉面積2186.67 hm2。
在加大灌區末級渠系節水改造的同時,德州市針對大量的小型農田水利工程有人用、無人管的情況,成立用水者協會273個。部分協會初步實現了用水者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完善、以水養水的良性循環。協會拓寬了投融資渠道,明確了用水戶是建設、投入和受益主體,避免了水利資金的截留、挪用和加重農民負擔等現象,增強了農民群眾的管水意識,降低了灌溉成本。
一是提高了渠道水利用系數,減少了輸水損失。渠道輸水能力、用水效率大幅度提高。渠道水利用系數由改造前的0.52提高到0.6,年可節水1.2億m3。二是縮短了送水時間,提高了灌溉保證率。潘莊灌區由改造前的7~8 d縮短為5 d,李家岸灌區由改造前的6 d縮短為4 d。三是擴大改善了灌溉面積,促進了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德州市率先成為全國第一個小麥整建制超“千斤”的地級市,2011年實現糧食“九連增”。四是改善了生態環境,減少了災害影響,使黃河水實現了遠澆擴送,有效減少了地下水資源的開采量,遏止了地下水漏斗區的進一步擴散,防止了部分區域土地的次生鹽堿化和澇漬,灌區鹽堿耕地面積由4.75萬hm2減少到4.19萬hm2。
兩灌區絕大多數末級渠系淤積嚴重,部分河段被當地群眾常年種植農作物,再加上多年的運行,河堤損壞十分嚴重,滲漏損失相當大。由于絕大部分供水渠道都是土渠,沒有防護措施和防滲措施,整個渠系水利用系數一直較低,不能充分發揮有限水資源的效益。
德州市絕大多數河道管理段、閘管所、揚水站等單位,均被定性為自收自支單位或差額撥款單位,財政撥款微乎其微,處境十分艱難,工程建設更是力不從心。同時,水價改革進展緩慢,農業水價長期偏低,農村供水絕大多數虧本運營,僅能維持工程運行,難以保證工程長久發揮效益。
測水量水設施比較簡陋,設備陳舊,數據采集均采用人工現場實測計算,并且測水量水站點主要分布在引黃總干渠上,末級渠系幾乎沒有測水量水設施,從而無法掌握、控制各渠道的詳細情況,不利于引黃供水的優化配置和合理調度,不利于末級渠系的運行管理。
黃河水是德州市唯一使用的客水資源。多年來,農民群眾始終存在著水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觀念,節約用水意識不強。農田灌溉依舊大水漫灌,致使德州市一般年份缺水達15億m3,在中心城區和縣級城鎮區,地下水漏斗總面積已達4 000 km2。特別是農業,以占總用水量83.5%的用水創造出的產值僅為總產值的17.2%,用水效率和效益較低。
灌區渠道普遍存在無閘門或閘門損壞、無啟閉機等狀況,引水口門、涵洞完好率不足10%,揚水站80%以上失去作用,致使灌區效益不斷衰減,目前兩灌區有效灌溉面積由設計初的56萬hm2降至42.53萬hm2,占設計灌溉面積的76%。
目前,德州市以“六縱三橫”調水大動脈(六縱:南水北調干線、潘莊總干渠、李家岸總干渠、引位入德、引濱入慶、引濟入樂;三橫:徒駭河、馬頰河、德惠新河)為骨架,積極規劃全市大水網。在水網建設中,德州市應將末級渠系節水改造作為重點內容納入其中先期啟動并重點建設。這既可為水網建設奠定良好基礎,又可快速提高有限水資源的遠澆擴送能力。
大型引黃灌區末級渠系節水改造建設是一項費省效宏、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回報都十分豐厚的工程。德州市屬于經濟欠發達地區,地方財政十分困難,難以獨立完成這種需要財政大投入的工程,因而需要逐步建立各級財政扶持、水費補充、受益群眾投資投勞為主、民辦公助的多層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機制,加大改造力度,完善配套設施,使引黃灌區末級渠系的基礎保障作用得到更好地發揮。
設立灌區垂直管理的末級渠系專管機構,負責日常管理工作,直接管理涉及兩縣以上渠道和有關建筑物,將田間工程的使用權交給水利協會管理,使末級渠系步入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完善、共同發展的運行軌道。按照集中水權、分級配水、科學調度、節約用水的原則,實現供水方式合同化、供水計劃動態化、供水計量科學化、供水結構多元化,促進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按照補償成本、合理收益、節約用水、公平負擔的原則,建立合理的水價形成機制,促使用水結構和種植結構的調整,實現末級渠系工程的可持續運行。計收水費由協會直接向用水戶收取,取消用水戶通過政府向供水單位要水的傳統做法,實行合同供水,從根本上消除行政指令性供水、供用脫節、供不應時的弊端。
一是嚴格工程建設質量。做到建成一處,發揮效益一處。二是加快信息化建設。從測水量水、水費計收、灌溉管理等方面研究推廣省錢、實用性強、效果好、簡便易行的項目。當前重點做好測水量水工作。三是大力提高全民節水意識。增強節水工作宣傳力度,特別是大力發展農業節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