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淑美
(青州市黑虎山水庫管理局,山東 青州 262500)
近年來,隨著青州市的高速發展,各行業用水量增加,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農業干旱缺水問題越來越嚴重,大力發展農業節水灌溉,對灌區骨干工程進行節水改造,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行之有效的途徑。
黑虎山水庫灌區建設于上世紀70年代,受當時條件限制,整個灌區工程設計標準低、施工質量差,半拉子工程多。運行多年,干渠工程及其建筑物老化、退化嚴重,個別建筑物已經報廢,田間工程不配套,部分支渠和所有干、斗渠未作防滲處理,灌溉時跑、冒、滴、漏現象嚴重,整個灌區工程難以正常運行,灌溉面積逐年萎縮。到目前,灌區內仍采用大水漫灌作業方式,水量難以控制,水利用系數僅達0.45左右,應有的灌溉效益得不到充分發揮。
黑虎山水庫灌區為貧水區,地下水位深,地質結構破碎,透水性強,不適宜井灌,部分地塊由于缺水,糧食產量較低,嚴重影響灌區內農民的經濟收入。
黑虎山水庫位于山丘區,上游無污染源,庫水水質良好。自1987年以來,青州市環保部門每年都對黑虎山水庫的水質進行取樣檢測,其水質條件較好,完全符合農田灌溉對水質的要求。
黑虎山水庫是青州市最大的水庫,總庫容5 680萬 m3,興利庫容 2 810萬 m3,多年平均攔蓄水量2 527萬m3,根據水庫周邊農業作物生育期內的需水量,50%灌溉保證率,冬小麥、夏玉米的灌溉定額為2 250 m3/hm2和600 m3/hm2,農田灌溉總用水量為1 205萬m3,多年平均灌溉用水量1 115萬m3。自仁河水庫調入黑虎山水庫水量為1 300萬m3,城市供水量僅為730萬m3。由此可見,黑虎山水庫水源充足,除去農業灌溉和城市供水后,多年平均富余水量1 980萬m3。用于農業灌溉的水量十分豐富,水源有保證。
黑虎山水庫灌區級別為中型Ⅲ等,主要建筑物級別為4級,次要建筑物級別為5級。控制灌溉面積3 333.33 hm2,為中型灌區,主要建筑物有渡槽、倒虹吸、橋、閘、涵等。
項目實施后,灌溉水利用系數可提高到0.7,農田灌溉總用水量為1 205萬m3,每公頃可節約水量1 800 m3,骨干工程范圍內每年按灌溉兩次計,在灌溉保證率50%的情況下,項目區供水量除能保證本項目區3 333.33 hm2農田灌溉用水外,還能提供670萬m3盈余水量。可增加灌溉面積1 200 hm2,改善灌溉面積2 133.33 hm2。確保項目區內農田灌溉供水保證率達到50%以上,以充分發揮灌區的經濟社會效益。
按照因地制宜、注重實效的原則,依據實際條件,合理選擇節水模式。從實際出發,充分考慮本地區自然氣候條件、作物種植結構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對節水配套改造工程進行合理布局。經分析比較,項目區渠道防滲材料選定如下。
1)干渠:結合干渠已襯砌斷面和襯砌材料,本次節水灌溉工程中干渠維修采用渠底鋪設混凝土防滲材料、石渠段渠道邊坡采用水泥砂漿抹面處理。
2)支渠、斗渠、農渠:渠道兩側采用漿砌石擋土墻,渠底混凝土防滲、渠頂混凝土壓沿。
節水灌溉項目區總體布局可分為兩大部分:一是配套完善干、支、斗、農渠灌溉工程;二是進行建筑物維修改造和測水量水設施建設。
灌區節水改造工程干渠段現狀已采用砌石或混凝土進行了防滲襯砌,本次工程計劃對其清淤和防滲處理。
支渠、斗渠防滲襯砌處理:在原有的渠道基礎上進行防滲襯砌處理,渠底做三七灰土墊層后,渠道兩側采用漿砌石擋土墻,渠底采用混凝土防滲、渠頂采用混凝土壓沿。
農渠防滲襯砌處理:在原有的渠道基礎上,開挖成矩形標準斷面,做三七灰土墊層后,渠道兩側采用漿砌石擋土墻,渠底采用混凝土防滲、渠頂采用混凝土壓沿。
放水洞渠首改造,控制閥門與放水洞,采用鋼管道及伸縮節連接,閘室采用整體混凝土澆筑,基礎采用碎石樁基礎。
干渠建筑物維修加固:對5座漿砌石拱渡槽進行槽身防滲處理,重做伸縮縫,加固基礎,一座桁架拱渡槽桁架加固桁架,槽身防滲,更換伸縮縫,兩座倒虹吸進出口加固,管內清淤管側縫采用環氧樹脂水泥封堵。
渠首節制閘、泄洪閘:更換閘門板、啟閉機,新做橡膠止水,支渠 、干斗渠進水閘改造維修,改用鑄鐵平板鋼閘門并配套建設干渠、支、干斗渠量水設備。
工程完成后,將減少灌區內的水土流失,擴大和改善灌溉面積,提高林木覆蓋率,改善區域小氣候,補充地下水,對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十分有利。
黑虎山水庫灌區節水配套改造工程的實施,將產生顯著的經濟效益。工程建成后可使黑虎山水庫灌區的2 133.33 hm2的農田的灌溉狀況得到改善,新增灌溉面積1 200 hm2。由于工程建成后農田灌溉的適時、均勻,改善農田畝均增產100 kg,新增灌溉農田畝均增產200 kg,按現行市場價格每千克1.80元計算,年增產糧食680萬kg,年增產效益為1 224萬元,由于農業作物增產是水、肥、種子等各種農業措施共同作用的結果,需考慮灌溉效益分攤系數,結合本灌區實際情況本工程灌溉效益分攤系數采用0.4,則本工程農業灌溉增產效益為489.6萬元。
工程完成后,有利于擴大和改善灌溉面積,使灌區農業生產有了水源保證。引水量的增加和灌溉范圍的擴展,促進了作物布局進一步優化和灌區林果樹木的生長發育。農業土地利用率和復種指數以及林木覆蓋率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減少灌區內的水土流失,對于凈化空氣、保持水土和改善區域小氣候等都將起到一定作用,能有效地改善項目區內的生態環境。農田經濟結構調整,能有效地促進地方經濟繁榮,增加國家和地方財政收入,改善農民的生活條件、人居環境和農村生態環境,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十分可觀。
灌溉水次數和灌溉水量的增加,可大面積加速水的垂直運動,從而起到改善和補充地下水的作用。對推動我市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建設節能型現代化新農村具有重要的意義。
從國民經濟角度分析工程的盈利能力,應根據經濟內部收益率、經濟凈現值及經濟效益費用比等評價指標和評價準則進行。經計算,其內部收益率為11.6%,經濟現值為1 947.7萬元,經濟效益費用比為1.34。由經濟指標可以看出,工程在經濟上是合理可行的。另外,通過敏感性分析,在設定的浮動范圍內,各項經濟指標仍能滿足要求,可見其具有較好的抗風險能力。
通過對該建設項目各方面的分析,得出結論:該水利骨干工程項目具有較強的盈利能力和抗風險能力,工程規劃方案合理,技術可行,水源有保證。同時對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都是十分有利的,其經濟效益高,社會效益良好,環境效益明顯,評價結果是合理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