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浩亮,吳風儀,袁玉茹
(東明縣水務局,山東 東明 274500)
近年來,東明縣農村飲水安全工作以國家農村飲水安全項目為依托,工程建設和建后運行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農村供水狀況有了很大改善。在國家農村飲水安全項目不斷推進的同時,社會上民營供水企業異軍突起,興建了一批民營農村供水工程。在全縣范圍內呈現出國家投資、民營和私營供水企業投資建設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并存,供水工程形式多樣化,供水水源水質優劣不等,工程建后運行管理模式多樣化的局面。
目前,東明縣通過國家投資、民營和私營投資等各類投資建設方式,共興建農村供水工程81處(不包括0~100 m淺井自來水工程),其中國家投資建設的農村供水工程77處,為深井恒壓變頻供水或壓力罐供水,民營和私營投資建設的農村供水工程3處,平原水庫集中供水工程1處。供水村莊460個,供水人口41.64萬人。安裝除氟設備的供水工程15處,全縣供水覆蓋率達68%。
近年來,東明縣由國家投資興建的飲水安全工程項目主要是深井聯村供水,供水方式主要是恒壓變頻供水,水源為500 m左右深水井。但由于東明縣深層地下水含氟量超標,而全縣只有15處工程安裝了除氟設備,且從這些安裝了除氟設備的工程運行現狀來看,效果也不理想。主要原因是目前國內除氟工藝存在一些問題,設備流程也不完善,且造價、運行成本高,操作繁瑣,造成供水成本高,農民用水戶負擔不起。個別供水管理單位干脆將除氟設備閑置不用,造成國家投資的巨大浪費。因此,全縣供水工程水質合格率僅為35%。
一是興建水庫水廠,一次性投資較大,造價高,建設周期長,難度大。在目前的縣級財政狀況下,僅靠上級投資建設水庫、凈水廠,資金缺口較大,而且東明縣屬經濟欠發達地區,地方資金配套困難;二是群眾對地表水水質不認可,造成工程入戶率低,間接造成國家投資的浪費;三是群眾受多年來的用水習慣和傳統供水方式的影響,滿足于現有供水現狀。
由于私營供水企業采用的供水形式不同,供水工程分布零散,而國家投資建設的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要求必須是萬人以上的規模化供水,造成國家投資興建的供水工程與私營供水工程供水范圍交叉重疊,項目區規劃十分困難,難以撇開私營供水企業供水區,導致國家項目建設難以開展,供水管道鋪設困難,施工阻力較大。國家項目在施工過程中,個別私人供水戶極力阻攔,再加上群眾對私營供水工程質量標準低、水質差的狀況認識不足,安于現有供水狀況,不予配合,造成國家項目難以實施。
由于東明縣供水工程建設形式多樣,投資來源不同,造成供水管理、經營管理方式多樣化。一是供水管理中心統一管理。2010年后國家投資興建的供水工程由新成立的東明縣農村供水管理中心進行統一管理,從目前的管理現狀看,效果較好;二是行政村自行管理。2008年以前國家投資建設的供水工程有一大部分移交給了行政村管理;三是個人自行管理。個體私營投資興建的供水工程,由投資者個人自行管理。管理模式的多樣化造成了工程管理收費項目不規范、收費標準不統一等問題。
1)未能實現統一管理。東明縣個體私營的農村供水工程沒有納入全縣統一管理,擅自建設,自主經營,缺乏約束力。
2)沒有專業化的管理機構。盡管省水利廳也要求市(縣)成立專管機構,但是缺乏機構成立的文件依據,沒有政策支持。省、市也沒有相應的機構,對縣級專管機構的行政級別、編制、職責、職能等都沒有成立的指導依據,同時也缺乏市(縣)編委的支持,成立一個專管機構僅靠水務局一個部門的努力,很難辦成。
3)缺乏專業化的執法隊伍。要查處那些擅自建設、質量標準不合格、不符合全縣農村供水規劃、供水水質不合格的個人行為,對現有供水單位的供水資質、營業執業資格、衛生條件、供水水質等進行檢查、監督,就目前情況看,還缺乏法律依據和執法基礎,更缺乏具有執法職能的專業隊伍。
將全縣農村供水工程的建設審批、開工建設、水質監測、運行管理等納入全縣統一管理。同時,加強立法和地方法規的出臺實施,做到農村供水管理有法可依。將現有私人興建的供水工程統一收歸國有,將現有的供水管道進行并網,同時將水質不達標的供水工程進行升級改造,建設獨立的井房、辦公房、安裝相應的水處理設施。
切實加大輿論宣傳,各部門通力合作,形成一個全社會共同參與、人人關心農村供水的格局和強大的輿論氛圍。對那些私自建設供水工程影響農村供水、破壞農村供水設施的行為,進行嚴厲打擊。
同時,建立具有行政執法職能的農村供水專業化管理機構,行使農村供水管理職能,以便對私自建設、私人經營、水質不合格的供水工程依法進行查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