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曰良
(濟南市水利局,山東 濟南 250099)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水生態文明是生態文明的重要基礎和標志。濟南是文明遐邇的泉城,融“山、泉、湖、河、城”于一體,自然風貌獨特、文化底蘊深厚。近年來,水系生態建設雖取得一定成效,但濟南是典型的資源型缺水城市,人均占有水資源量不足全國的七分之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對水生態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帶來了一些亟需解決的水問題。突出表現在: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保持泉水常年噴涌壓力較大,防洪排澇能力較低,水生態體系不夠完整,水生態環境建設任務繁重。
開展水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對于保障濟南市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態安全,改善城市環境,增強城市活力,提升城市品位,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支撐濟南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濟南市開展水生態文明市建設,事關濟南經濟社會長遠發展,既是現實的緊迫要求,也是長遠的戰略任務,意義深遠。
一是貫徹落實中央關于水利改革發展的決策部署和黨的十八大提出的“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舉措。2011年中央1號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會議將水生態保護擺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更加重要的位置,明確提出力爭通過5~10年努力,基本建成水資源保護和河湖健康保障體系。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了“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努力建設美麗中國”的要求,視生態文明建設為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通過水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水和諧的發展目標,以優質的水生態保障“生態濟南”目標的有效落實。
二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務。開展水生態文明建設,既可保證城鄉生活、生產生態用水,又能實現多水源統籌調配,實現泉群噴涌常態化,全面改善水生態環境。充分發揮水資源在促進經濟發展、提高生活質量、保護生態環境等方面的多種功能,著力構建服務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發展格局,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三是推進現代水利發展的重要抓手。加強水生態建設,有利于提高全社會的水資源節約和保護意識,牢固樹立現代水利理念和水生態文明觀念;有利于引導各部門主動適應水資源和水環境承載力,科學確定水資源開發利用規模;有利于提升水利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充分發揮水利的經濟支撐、社會服務、民生保障、生態保護和文化傳承功能。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把水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按照中央、省委省政府關于水利改革發展的決策部署,依托全市水網規劃,統籌城鄉發展,堅持標本兼治,全面推進水資源、水生態、水景觀、水工程、水管理、水文化等“六大體系”建設,著力解決水資源短缺、水災害威脅、水生態退化三大水問題。實現水資源從開發利用為主向開發保護并重轉變,水環境從事后治理向事前保護轉變,水生態從人工建設為主向自然保護恢復為主轉變,將濟南建設成為具有泉城特色的水生態文明市。
一是堅持人水和諧,科學發展。尊重自然規律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律,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與水資源和水環境承載力相協調。二是堅持保護為主,防治結合。規范各類涉水生產建設活動,落實各項監管措施,強化監督監測,著力實現從事后治理向事前保護轉變,從人工為主向自然保護恢復為主轉變。三是堅持統籌兼顧,合理安排。科學謀劃水生態建設布局,統籌考慮水的資源功能、環境功能、生態功能,合理安排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協調好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地表水和地下水關系,實現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四是堅持因地制宜,以點帶面。根據水資源稟賦、水環境條件和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建設泉城特色水生態,為水生態文明城市創建探索路子、完善標準、積累經驗、提供示范。
通過水生態文明市建設,實現“泉涌、湖清、河暢、水凈、景美”的總體目標,構建“河湖連通惠民生,五水統籌潤泉城”的現代水利發展格局。重點建成“六大體系”:一是建立可持續利用的水資源體系。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加強用水總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管理,完善河湖水網體系,提高水資源配置和調控能力,實現地下水采補平衡。二是建立科學完整的水生態體系。加強水土保持和水系生態修復,防止生態破壞;加強河道綜合治理,促進水生態良性循環;加強植樹造林、濕地建設等,構筑水生態安全屏障。三是建立優美宜人的水景觀體系。通過截污治污、駁岸改造、擴大蓄水、美化綠化等工程措施,建設新景點、打造景觀帶、提升景觀區,彰顯泉水景觀特色,打造人水和諧的宜居環境。四是建立布局合理的水工程體系。著眼發展和需求,重點建設防洪除澇、城鄉供水、水系生態等工程,建成河湖庫渠連通、供排蓄泄兼顧、生活生產生態有機統一的水工程體系。五是建立高效運行的水管理體系。堅持改革創新,完善體制機制,健全基層隊伍,加強投入保障,盡快形成防洪減災、水資源配置利用、水系生態保護、水利事業發展的長效機制。全面建立職能明確、布局合理、隊伍精干、服務到位的基層水利服務隊伍。六是建立豐富多彩的水文化體系。大力開展水生態文明科學技術研究,推廣應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提高水利工程的科技含量。充分發掘泉水歷史文化,豐富水文化內涵,提升水文化品位。
全市水生態文明建設以“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水生態體系完整、水生態環境優美”為主要內容,以建立六大體系為重點,堅持高標準編制規劃、高水平建設管理。按照“城鄉統籌,整體推進,突出重點,彰顯特色”的要求,依據總體規劃,做到一縣一張圖,一縣一規劃,一縣一特色。
按照“整體布局,突出重點,先急后緩,有序推進”的原則,中心城區水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布局為:“一核、兩帶、三區、六廊、九點”。“一核”主要建設以泉水風貌為中心的老城區;“兩帶”主要建設黃河和小清河濱水景觀帶;“三區”主要建設南部生態保護區、城市泉水景觀區、北部濕地風貌區;“六廊”主要建設北大沙河、玉符河、興濟河、大辛河、韓倉河、西巨野河,通過打造六條綠色景觀廊道,輻射全市120條中小河流,形成優美的河道景觀;“九點”主要建設環繞中心城區的臥虎山、錦繡川、狼貓山、杜張4座水庫和玉清湖、大明湖、鵲山龍湖、華山湖、白云湖5個湖泊及毗鄰的相關濕地等,形成九大水域。
建設南部生態保護區,強化“補”的功能。一是水源連通工程。建設北店子、玉清湖、濟平干渠、錦繡川、杜張水庫等輸水線路,實現黃河水、長江水、地表水多水源聯合調水;二是水源涵養工程。實施南部山區3 200平方公里水土保持工程,進行植樹造林,搞好水土保持,加強泉域補給區重點滲漏帶的保護,增加地下水入滲,實施清潔小流域、生態河道治理,對流域面積557平方公里的錦陽川、錦繡川、錦云川進行綜合整治。實施玉符河綜合整治工程,進行擴挖疏浚、截污治污,實現防洪排澇、回灌補源等功能,帶動河道兩側30~50平方公里片區發展;三是水源置換工程。對泉域補給區60萬畝井灌農田推廣引黃、引庫、引河灌溉。實施東聯供水工程,將黃河水、地表水作為農業灌溉和工業用水的主要來源,置換地下水用于保泉和市民飲用。
建設城市泉水景觀區,彰顯“景”的特色。一是防洪除澇工程。重點實施興濟河、工商河等城區河道整治,進行清淤疏浚、拆違治亂,提高防洪除澇能力。實施鳳凰山分洪工程,進行河道開挖、生態護坡等,提高東部新區防洪能力。二是截污治污工程。開展河道截污和雨污管線分流工程建設,堅持污水集中處理與分散處理并重,完善污水收集管網系統和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雨洪水資源化利用示范區,為城區河道提供水源。三是景觀提升工程。在趵突泉、護城河、大明湖綜合整治的基礎上,向南治理玉繡河、廣場東溝,向北開挖中濼河、北湖,與小清河、華山湖連通,延伸泉水旅游景觀帶。實施河道景觀建設,通過河岸整治、河道攔蓄、生態修復等工程措施,實現臘山河、興濟河等城區主要河道四季不斷流。沿河兩岸因地制宜建設多處親水園林廣場、休閑公園等。
建設北部濕地風貌區,發揮“凈”的作用。一是濕地建設與保護工程。重點建設黃河與小清河沿線的濟西、北湖、鵲山龍湖、華山湖、白云湖5個濕地型蓄滯洪區,充分發揮濕地的滯蓄洪水、水體凈化、生態修復、景觀旅游等功能,帶動周邊80~100平方公里區域的環境提升,減輕小清河干流防洪壓力。二是引黃水源地建設工程。積極利用黃河水,充分發揮客水的作用,建設歷城區堰頭、濟陽縣稍門等5座引黃平原水庫。三是黃河、小清河生態建設工程。實施黃河、小清河生態治理工程,對灘地實施生態治理,保持生物多樣性。實施堤防標準化建設工程,改善兩岸環境,打造成為濱水景觀帶。
一是加強領導,建立組織保障機制。按照全市一盤棋的要求,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將創建水生態文明市試點作為生態市建設的基礎性工程,成立組織領導機構和工作機構,落實責任部門,制定實施方案,逐級建立目標責任制,逐項落實建設目標任務,精心組織工程的實施。
二是齊抓共管,建立工作推進機制。建立健全黨政齊抓共管、有關部門分工負責、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工作體制和工作格局,形成水生態建設強大合力。領導小組發揮決策、指導、協調、推動作用。按照“科學、務實、高效、管用”的原則,建立調度、巡查、通報、督查、協調、考核、獎懲、社會監督等推進機制,把目標任務分解到縣(市)區、落實到部門、具體到項目、量化到個人,形成人人有責、層層落實、環環相扣、行之有效的齊抓共管的工作推進機制,確保水生態文明市建設工作規范、高效、有序開展。
三是多元投資,建立投資融資機制。建立以政府投入為主導、社會融資與市場運作相結合的多元化投入機制。在資金籌措上,整合地方財政資金,落實地方公共財政投入,用足用好國家、省支持政策和資金;拓寬投融資渠道,廣泛吸收社會資金;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充分發揮市場融資的作用。
四是落實責任,建立監督考評機制。科學設置目標責任、質量監管、督察督辦、工作考核,明確目標,落實責任,科學實施檢查考評工作。將年度綜合考核結果納入市委、市政府對市直相關部門、各縣(市)區政府科學發展綜合考核。
五是健全法規,建立依法管理機制。建立健全水資源管理、水生態保護、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建立部門聯動綜合執法機制,開展各類專項執法監督檢查活動,依法打擊非法取水、違章建設、亂挖濫排等引發生態功能退化、破壞水生態的行為。
六是宣傳發動,建立社會參與機制。多層次、多形式、全方位宣傳水生態文明市建設工作,凝聚各方力量,積極完善公眾參與機制,引導各級各部門和社會各界關心支持水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形成強大的社會合力,使這項工作深入人心,營造全市人民關心、支持和參與水生態文明市建設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