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建華,王 強,王少東
(濟南市水政監察支隊,山東 濟南 250014)
生態水利對于 “泉城”濟南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為了從根本上解決水生態環境脆弱及泉水保護等問題,濟南市確立了抓好“民生水利、安全水利、資源水利、生態水利”四大建設,完善“供水保障、防災減災、水系生態、民生水利”四大體系,加強水生態建設,努力打造綠色濟南、生態濟南的奮斗目標,并展開了卓有成效的實踐工作。
濟南市是水資源嚴重匱乏的城市之一,水資源人均占有量不足全國人均水資源量的1/7,地下水限量開采,地表水嚴重不足,生產、生活和生態用水矛盾長期存在,資源性缺水、工程性缺水、水質性缺水問題并存,水資源短缺成為影響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制約。
濟南市城區河道因南高北低的地勢特點,除護城河因泉群補給常年有水外,其余均為季節性河流,沒有有效的水源補充,河道斷流成為普遍現象。由于大規模開發建設,城區河道萎縮、淤積嚴重,污水沿河道排放,河流湖泊水體受到污染,并危及地下水安全;雨污混流,有限水體受到污染,污水的收集、排放、凈化尚未得到根本性好轉:南部山區、北部平原區尚存在水土流失現象,開發建設項目未嚴格落實水土保持治理措施,水環境改善任務繁重。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地下水被過度開采利用,導致了濟南泉水由常年噴涌變為間歇性噴涌,很多保泉對策都屬于應急性措施,生產、生活用水與生態用水和保持泉水持續噴涌的矛盾較為突出,面臨著供水與保泉的雙重壓力,為了保泉,市區大部分市民不得不飲用地表水,造成“泉城人喝不上泉水”的尷尬局面,如遇干旱年份這些情況將更加嚴重。
2002年,濟南市被水利部列為全國地下水保護行動試點城市之一,2011年濟南市地下水保護行動又被列入中央試點(示范)項目。濟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水利、公用事業、園林等相關部門密切配合,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1)嚴格取水管理,實施計劃取水。在地下水保護的過程中,濟南市水行政主管部門嚴格貫徹執行相關規定,并進一步加強了對水資源論證、取水許可審批、鑿井許可等的規范化、科學化管理,杜絕了地下水私開濫用的情況,實現了地下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
2)關閉自備水井,控制泉域地下水開采。對自備井限采或禁采是保護泉水、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重要舉措。2001年,為恢復泉水噴涌,實施了公共供水管網覆蓋區域內的自備井封閉工作。至今已實施了3輪封井保泉工作,累計封閉供水水源井及單位自備井344眼,淺層井1 900余眼,年減少地下水開采近1億m3,為保障泉水持續噴涌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3)調整開采布局,實施水源置換。近年來,濟南市逐步調整開采布局,減少泉域范圍內的地下水開采,加大地表水與客水的利用程度,置換當地地下水。一是實施東聯供水工程。二是建設東湖水庫,計劃于2012年年底投入使用。三是試驗性開采西部長孝水源地,置換泉域地下水開采。
4)實施南控戰略,保護泉水源頭。一是實施南部山區綠化工程,初步建成了以水土保持林、水源涵養林為主的保泉綠化體系,有效增加了泉域補水量。二是建立南部山區污水處理廠,防止補給區地下水污染,加強水質保護。三是制定發展規劃,2001年,濟南市政府批準建設濟南南部山區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2002年列入省級生態功能保護區;2003年6月提出“東拓、西進、南控、北跨、中疏”的城市空間發展戰略。根據“南控”戰略,濟南市于2006年8月啟動《濟南市南部山區保護與發展規劃》編制工作,并于2010年2月經市政府正式批準實施。
5)實施生態補源,保障泉水噴涌。根據泉域水文地質條件分析,濟南市先后于2001年和2002年在地下水強滲漏帶玉符河地區進行了兩次回灌補源試驗。試驗結果表明,人工回灌補源對泉域地下水位影響大,對泉水補給、改善市區地下水生態環境效果良好。隨后開始實施回灌補源工程建設,在南部山區玉符河、興濟河等強滲透區,建設攔水壩,完成了臥虎山水庫續建工程回灌保泉補源項目,實施了擴庫增容。近幾年,在每年干旱少雨的春季,在地下水位低于保泉預警線以下時,均利用臥虎山、錦繡川水庫水源對濟南泉域進行科學補源,確保泉域來水量,有力保障了濟南泉群常年噴涌。
1)加強河道整治。近年來,為了改變河道污染、斷流等不良狀況,濟南市進行了一系列河道整治工作,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實施了小清河綜合治理。濟南市于2006年全面啟動小清河綜合治理工程,先后投資近百億,經過6年的治理,小清河成為集旅游觀光、娛樂休閑、商貿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景觀河道走廊。2012年6月,濟南市又在全市掀起了河道整治工作新高潮,對城區內外河道實施包括截污治污、拆除違章、清淤疏浚、環境衛生整治、景觀改造提升、日常綜合管理等方面的綜合整治。城區河道整治今明兩年全部啟動,其中綜合整治48條、環境衛生整治和景觀提升65條。城區外河道整治今年實施17條,總投資約3.19億元;2013—2015年實施41條,總投資約25.2億元。整治將達到標本兼治目的,徹底消除河道病害問題。
2)加強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積極推進小流域綜合治理,在市區周邊實施造林綠化等一批重點造林工程,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荒山造林、退耕還林、封山育林齊頭并進。結合南部山區規劃,積極開展南部山區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重點開展泉域補給區20條重點小流域的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南部山區生態狀況得到明顯提高。“十一五”期間,全市完成了95條小流域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20 km2,累計治理2 695 km2,占全市總流失面積的64%。通過綜合治理,水源涵養能力大大增強,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3)推進水利風景區建設。“十一五”期間,濟南市新增水利風景區3處,其中國家級水利風景區1處,省級水利風景區2處。大規模的水系生態治理,有效改善了生態環境,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生態水利是現代水利、可持續發展水利的具體體現和根本要求,要搞好生態水利建設,首先要在觀念上加以更新。水利工作者必須樹立和增強生態水利的觀念,在當前及今后水利建設及管理過程中,應從生態水利的角度和觀點出發,在設計、施工、監理、驗收、管理、運用的各個環節都應按照生態水利的標準和要求,依據滿足生態規律的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的原則進行建設和管理。
根據濟南市城市總體規劃,到2020年,濟南市總人口將達到840萬人,中心城人口將達到430萬人,中心城建設用地將達到410 km2,無論是對水資源承載能力還是水系生態環境承載能力都是一個巨大的考驗。為此,濟南市水利局立足當前,著眼未來,在前期調研的基礎上,2011年8月和2012年初先后編制出臺《濟南水利發展“十二五”規劃》以及《濟南水網規劃》,規劃確立了濟南市生態水系建設架構及生態水利工程的主要內容,提出到2020年,濟南將基本建成城鄉供水、防洪排澇、水系生態三大水網,建成“六橫連八縱、一環繞泉城”的現代水網構架,逐步實現“三網聯動”、“五水統籌”,為今后一個時期生態水利建設提供了目標藍圖和行動指南。
建立健全涉及生態水利的相關法律法規以及工作標準,對于原有法律法規對生態水利方面未明確規定的需重新立法或做出新的有利于操作的界定。重新修訂和出臺《濟南市水資源管理條例》、《濟南市水污染防治及水環境保護辦法》、《濟南市名泉管理條例》、《濟南市水土保持管理辦法》、《濟南市生態水利建設管理實施細則》等配套法規和工作標準。
水系生態水網在全市大的現代水網建設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主要內容是:以現有的河道、湖泊、濕地為基礎,修復、治理南部山區和北部平原區兩類自然生態系統,搞好河流濕地水系生態修復、生態補水與水系連通、重點飲用水源地保護、地下水保護工程,布局建設“一城、兩區、三廊、四帶、五片”的水生態網絡構架:一城——主城區;兩區——南部山區和北部平原區;三廊——小清河、黃河、徒駭河生態廊道;四帶——北大沙河、玉符河、巨野河、繡江河;五片——白云湖、華山湖、鵲山龍湖、濟西濕地、玫瑰湖五大湖泊濕地生態保護區。全面提高水系生態水平,利用泉水及河湖連通工程,為一城三區河道提供充沛的常年景觀用水,確保泉水持續噴涌。在現有趵突泉、黑虎泉、五龍潭、大明湖、護城河連通的基礎上,進一步同小清河、華山湖相聯通,構筑泉、湖、河一體的動水網絡,重塑濟南山、泉、河、湖、城的獨特景觀。
1)保泉及地下水保護工作。堅持把保泉及地下水保護作為濟南市生態水利建設的首要任務和特色工作,繼續建立健全保泉長效工作機制,遵照市政府提出的“增雨、補源、置采、控流、節水”十字方針開展保泉工作。地下水保護是保泉工作的重中之重,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認真組織實施列入中央試點(示范)項目的地下水保護行動,全面落實《濟南水利“十二五”規劃》中提出的地下水保護“五大行動”,即:封井限采、原水置換、高效節水、水源涵養、綜合管理行動,為保泉工作提供有力支撐。
2)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全面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認真執行《國務院關于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意見》,嚴格實施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紅線、區域用水總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及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管理,落實“五項”制度:一是嚴格執行用水總量控制制度;二是嚴格用水效率控制制度;三是嚴格執行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制度;四是嚴格執行地下水動態預警管理制度;五是嚴格執行水資源管理責任和考核制度。
3)加強水土保持工作及執法監督管理。水土資源的生態性要求是生態水利建設的第一要求和基本準則,水土保持是生態水利的重要內容。在加強小流域綜合治理及南部山區等重點地區水土保持監督管理的同時,還應加強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督管理及執法工作,深入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嚴格搞好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編報、審批工作。
4)水質保護及水污染防治。建立良好的水環境首先要根治水污染。按照污水分散治理與集中處理相結合的原則,首先控制污染源頭,治理污染型企業,做到達標排放;嚴格實施水域納污總量控制,對市區的護城河、大明湖、小清河及其他河道要嚴格控制排污,實施截污處理和清污分流。加快已建污水處理廠配套管網建設,加大城市污水處理力度,增加處理和回用量,根治水污染,有效改善水環境。
1)建立和完善以公共財政為主渠道的水利投資體制。生態水利建設是基礎設施建設,其公益性、社會性決定了它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公共財政支持,必須在較長時期穩定增加生態水利建設投入,加大省、市、縣各級財政對水利建設的預算內投資。對于公益性較強的生態水利工程建設,如生態用水,大型調水工程等,主要應由政府投資為主導,建立財政預算內投資穩定增長機制。
2)擴大水利規費及水利建設基金的征收規模。通過提高水價、加大水資源費、水土流失補償費征收力度、擴大水利基金征收范圍來擴充市、縣水利建設資金來源,加大對生態水利建設的投入。
3)建立公益性生態水利設施的費用補償機制。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生態水利公益性服務難以完全按照市場規律運作,必須通過政府干預來彌補市場缺陷。生態水利工程建成后,在其收益范圍內由所有消費者共同享用,因此,其運行、維護、管理費用應由受益單位按照一定比例適當進行分攤補償。
4)把市場機制引入生態水利建設。對于河道、濕地等生態水利建設項目應引入市場機制,與房地產、旅游項目相結合,充分利用市場的導向作用吸納民營資本和社會資金,擴大生態水利建設的投融資渠道。
5)積極爭取上級資金支持。認真貫徹執行上級關于生態水利建設的各項政策,同時,緊密結合濟南實際,積極立項爭取水利部及省、市對生態水利建設的資金支持。
通過推進生態水利建設,在全市范圍內建成配套完善的水系生態水網及生態水利工程,打造具有泉城獨特風貌的“水生態文明城市”和“讓江河湖泊休養生息示范市”,為濟南市“加快科學發展,建設美麗泉城”事業提供生態水利保障,真正實現人、水、生態和諧相處,全面實現生態濟南的奮斗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