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俊強,孫秀國,鐘 磊
(濟南市水利建筑勘測設計研究院,山東 濟南 250013)
華山,位于濟南市北部,濟南市“長河一線、齊煙九點”景觀的諸山之首。華山四周原是煙波浩渺、水面遼闊的華山湖,隨著歷史變遷,而今華山湖已經不復存在,華山四周的洼地被開墾成農田或者為村居、廠礦企業所占用,華山風景大打折扣,片區生態環境也日趨惡化,亟需保護和科學規劃,山東省和濟南市的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一直在積極推進華山風景區保護性開發建設的前期研究工作,2006年,著名城市規劃專家吳良鏞老先生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提出了建設“鵲華歷史文化公園”的規劃構想,2010年《濟南華山歷史文化公園規劃設計》編制完成,規劃華山片區14.6 km2,公園占地面積為8.36 km2,其中水面面積不小于4 km2。
華山湖是歷來規劃的小清河沿線澇洼地滯洪區,在1997年的全省小清河治理工程中,在濟南市市區段小清河沿線規劃了美里湖、洋涓洼和華山洼(華山湖)3個蓄滯洪區,但由于城市發展一直未能按照滯洪區進行管理,滯洪功能喪失嚴重。2007年濟南市實施小清河綜合治理工程,在防洪除澇方案中考慮原有規劃滯洪區自然滯蓄的基礎上提出建設小李家蓄滯洪區,省水利廳在該方案批復中明確指出:美里湖、洋涓洼、華山洼作為以往濟南市總體規劃和小清河濟南市區段工程規劃所確定的滯洪區,對于減少城區洪澇損失具有重要作用,應作為濟南城區超標準洪水的滯洪區予以保留。
根據華山湖在防洪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運用幾率、調度權限以及所處地理位置等因素,擬將華山湖定位為小清河濟南市區段一般蓄滯洪區,同時結合蓄滯洪區進行建設城市人工濕地建設,提升水質指標,改善生態環境。在此基礎上,兼顧景觀、旅游和歷史傳承的需要,推動片區開發和華山湖歷史公園的建設,提升城市形象。
華山湖蓄滯洪區是濟南市城市防洪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建設實施對提高濟南市市區防洪除澇能力效果顯著、意義重大、必要性迫切。華山湖緊鄰市區且緊鄰小清河,分洪道距離短,分洪速度快,使其具有獨特的滯蓄優勢。華山湖的可滯蓄洪水量相當于小清河洪園節制閘上河槽內21.0 m以下的水體總量的2倍,將此部分洪水分流后,相當于河道干槽行洪,對降低水位線作用顯著。
1)滯蓄超標準洪水的需要。按照 《防洪標準》(GB50201—1994),濟南市防洪標準應為200年一遇,現狀濟南市區段小清河按照100年一遇進行治理。超標準洪水進入華山湖滯蓄非常必要。規劃華山湖正??蓽詈樗考s800萬m3,相當于滯蓄小清河大辛河河口100年一遇洪水總量的15.4%;華山湖滯蓄實施后,不僅能夠減輕濟南市的防洪壓力,降低行洪水位,而且也能減輕下游段其他地市的防洪壓力。
2)銜接最新小清河規劃成果的需要。目前,山東省小清河管理局正在組織編制全省范圍的 《小清河綜合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根據該報告的有關計算成果,濟南以下河段由原來的20年一遇防洪標準提高到50年一遇的防洪標準以后,濟南市區段河道2007年所推算的百年一遇水位有所抬升,濟青高速公路橋斷面處較設計水位高出0.32 m。存在一定的下泄困難,對市區段防洪形成壓力,因此需要提前分泄洪水,保障城市安全。華山湖可以滯蓄洪水約800萬m3,能夠消減水位雍高,保障河道順利下泄。
3)滯蓄100年一遇標準內洪水的需要。華山湖開挖實施完成后,可以通過對進退水閘和湖區水位的合理調度,最大限度地發揮其調蓄洪水功能。小清河在華山分洪閘位置的10年、20年、50年水位分別為21.13 m、22.88 m、23.13 m,均高于分洪閘設計底高程18.5 m和湖區正常蓄水位21.00 m。因此,超過10年或20年一遇標準的洪水,均可以根據需要向湖區分洪,分洪后可以顯著降低小清河干流水位,從而加快城市雨水排放,減輕市區防洪壓力。
華山湖滯蓄洪區的建設不僅能夠起到分洪、削峰的防洪效益,還能較小規模地實現合理洪水利用,同時補給地下水源,體現了雨洪資源的價值化理念和水資源合理配置的要求。
華山片區地勢低洼,除華山、臥牛山以外,現狀地面高程一般在22.0~25.0 m。大部分地區低于小清河100年一遇防洪水位,而且北部有濟青高速公路、西部有將軍路阻擋,極易形成區內內澇,農田、村莊及廠礦企業時常受淹,民眾對于改善民生的訴求不斷。特別是南水北調輸水箱涵工程實施以后,由于原有的排水體系打亂,原有的數個小清河直排口取消,僅留下華山溝和山頭店兩個排水出路,排水路徑延長,難度增加,片區受內澇的幾率增大。
通過開挖華山湖,周邊地面抬升、土地集約利用及排水體系重新建設后,片區內澇問題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同時實現民生改善,促進片區經濟發展。
華山湖滯蓄洪水以后,結合水域建設生態濕地,不僅能夠滯蓄洪水、補充城市地下水,也能夠調節小氣候、改善生態環境,同時濕地的建設還能凈化水質,實現華山湖防洪除澇效益、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綜合實現。
華山湖實施后,通過深水區、淺水區和緩坡區的合理布置和水量的適宜調度,種植蘆葦、蒲草、荷花等水生植物,吸收水體中的營養成分,為魚蝦、樹林、野生動物和濕地農作物提供營養,恢復濕地生態系統。通過濕地的生態系統,增強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減緩水流的速度,沉淀和排除水體的毒物和雜質,加上濕地內多種植物根部的吸附凈化,有效去除總氮、總磷,提升水質指標。
據史料記載,濟南城北曾湖水渙漫,南通大明湖,北至鵲、華山下,山落湖中、湖映山色。鵲、華兩山連亙,云霧繚繞,時隱時現,昔人稱此景為“鵲華煙雨”。
城市濱水空間規劃建設是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和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一項重要措施。目前濟南市人均水面面積不足1 m2,遠低于國家人均4 m2的要求。通過華山湖建設,增加水面3 km2,約可以增加人均水面面積0.5 m2,可一定程度上改善區域小氣候和增加水面景觀。華山湖建成后,還可通過小清河、中濼河、華山溝聯通大明湖,形成河河相通、湖湖相連的發達水系,恢復大明湖、小清河、華山湖旅游通航,促成“一船游泉城、一水連百景”的大旅游格局,帶動城市旅游發展。同時,以此為依托,加快華山片區開發,建設成為集文化旅游、創意產業、宜居生活等功能于一體的歷史特色片區。
華山湖建設是結合片區開發和華山歷史文化公園的開發建設同步實施的,是一項綜合防洪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社會公益項目,是一項影響遠大的民生工程,建議盡早付諸實施,但是項目規劃實施過程中應注重各項功能間的銜接問題,總體控制規劃應綜合考慮歷史傳承、文化景觀、蓄滯洪、濕地、旅游休閑等多個方面功能的合理配置,尋找存在沖突的各項功能之間的結合和轉換,特別是重點研究和解決蓄滯洪區功能和濕地、旅游及文化景觀等功能之間的矛盾問題,研究歷史傳承和規劃建設之間的矛盾。各個專項規劃也要注重銜接,不能孤立其他功能獨立地進行,應該及時溝通,同步推進,力求各項功能的完美結合。
[1]吳良鏞.借“名畫”之余輝 點江山之異彩---濟南“鵲華歷史文化公園”芻議【J】.中國園林,2006(01).
[2]濟南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濟南市水利建筑勘測設計院,濟南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濟南市園林設計院.濟南市小清河綜合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D].2007.
[3]濟南市規劃局.濟南市城市總體規劃(2006—2020年).
[4]濟南市水利局.濟南市水網規劃.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