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正,張厚芹,張茂強
(濟南市邢家渡引黃灌溉管理處,山東 濟南 250100)
2010年11月山東省水利廳根據水利部頒發的《水利工程管理考核辦法》,結合本省實際,制定了《山東省水利工程規范化管理考核辦法》及其考核標準,標志著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又邁出新的步伐。其目的是加強水利工程管理,確保工程安全,全面推進水利工程管理規范化、法制化、現代化建設。
邢家渡灌區位于濟南市的東北部,黃河以北,包括濟陽、商河、天橋3個縣(區),是山東省大型灌區之一,也是濟南市最大的引黃灌區。灌區始建于1973年,1977年建成通水,1990年隨行政區劃調整由德州劃歸濟南市。灌區設計引水流量50 m3/s,加大引水流量75 m3/s,年均引水2.0億m3/s,灌溉農田13.33余萬公頃次,改良鹽堿澇洼地3.51萬hm2,為灌區內農田灌溉、抗旱排澇、改堿補源提供了必要的水源條件和工程條件,同時為灌區補給了地下水源,改善了城鄉引水條件,改造了鹽堿排澇,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1)適應改革形勢,搞好體制改革。一是理順管理體制,明確管理職責,確定了下設機構和科室職責;二是對工程維修養護實行管養分離,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三是實行全員聘用合同制;四是實行競聘上崗。
2)注重制度建設,強化長效管理。管理處成立以來建立健全了各類管理規章制度,并不斷修改、完善,保證制度的連續性和可操作性。同時加強對規章制度執行情況的督查,確保制度執行效果。關鍵崗位制度明示,嚴格執行各項制度,并進行監督檢查,保證了各項制度執行情況良好。2005—2008年連續4年被省水利廳評為“全省水利系統文明單位”。
3)增設檔案設施,規范檔案管理。
1)積極爭取,加大投入,確保有力的財政支撐。工程維修養護、運行管理經費來源渠道暢通、財政撥款足額到位作用關鍵。為此,管理處大力加強單位財務制度建設,在保證人員工資及時足額發放,并按規定辦理職工養老、事業、醫療等社會保險等的基礎上,積極向上級爭取。2006—2009年省、市維修項目總投資依次為:210.41萬元、347.43萬元、347.73萬元、755.58萬元,全部用于工程的維修保養和更新改造。
2)規范水費管理,確保合理使用。目前,灌區執行的每方水5分5厘的水費價格,是省物價局、省水利廳以魯價工發[1998]227號文件批準的。經市物價局、市水利局核算,邢家渡灌區的供水成本是14.93分。
灌區水費按實際引水量計收,地方統一收取后由縣水務局上交灌區管理處,最后上繳市財政,再由市財政按比例撥付灌區管理處,主要用于工程運行管理及維護。近年來,灌區年均引水1.8億m3,收取水費約700萬元,具體使用情況為:縣區留下30%后,財政統籌15%,黃河水資源費18%,沉沙池占地補償費10%,渠道清淤費15%,工程維修養護費、管理費12%及其他費用,所以即使在水費全部到位的情況下,也只能維持管理單位進行簡單的工程設施維修養護。
3)充分利用土地,擴大社會和生態效益。管理處充分利用單位土地資源,對工程范圍內的土地全部進行了綠化,土地資源開發利用率達到100%,取得了較好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1)根據農業生產安排和作物需水及農時的要求,考慮水源的來水情況及工程條件做好用水計劃。
邢家渡灌區的有效灌溉面積為6.2萬hm2,設計灌溉面積7.87萬hm2,每年灌水3次,每次的實際灌溉面積為5.2萬hm2。
2)健全用水機制,完善管理制度。管理處實行專業管理和群眾管理相結合的管理制度,組織農民成立農民用水者協會,并制定了《濟南市邢家渡引黃灌溉管理處農民用水者協會管理暫行辦法》。
3)搞好測水量水工作,做到用水前有計劃,用水中有記錄,用水后有總結。為適應灌區不斷發展的需要,管理處相繼建設并基本形成上連濟南市水利局、省水利廳相關處室,下連各管理站(所)及其水情、工情、墑情、雨情監測點的高效、快速的通訊網絡,實現數據、圖形、圖像、語音等多媒體信息的順暢傳播。管理處在春季抗旱中通過信息化系統的幫助,全面了解灌區內農田的墑情、水情及引水狀況,組織人員進行會商,并通過手機短信的形式及時向灌區群眾發布引水水情,指導灌區群眾進行引水灌溉,為濟南市的糧食增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灌區工程建設改造設計和審批程序完整;嚴格按“四制”等規定進行質量監督和工程驗收;工程建設質量全部合格;能夠按時完成計劃下達工程量。2)管理處每年用于工程維修、養護的費用大于水管單位年實際毛收入5%以上,工程設施完好率達93%。3)灌區渠系水利用系數為0.57,灌溉利用水系數為0.55。4)渠道襯砌防滲率為100%。5)灌區工程的管理范圍進行了確權劃界,并領取了土地使用證;界樁、標志明顯;保護范圍明確。6)堅持依法管理;工程管理和保護范圍內無違章建筑,無危害工程安全活動;危險區警示標牌醒目;輸水渠道無排放有毒或污染物等破壞水質的活動。
長期以來,沿渠群眾在管理處所屬范圍內亂耕亂種、亂搭亂建和為澆地爭水、搶水等破壞工程設施的行為是制約邢家渡灌區良性運行最嚴重、最直接的瓶頸因素,也是加強工程管理的最大難題。為此,管理處積極與當地政府、村隊聯系,與村民溝通,通過電視、展板、條幅、標語等形式,深入宣傳水法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成立灌區警務區、農民用水者協會、灌區管護隊,凝心聚力,攻堅破難,與沿渠群眾簽訂《土地承包合同》,大力推進依法管理、依法治水進程。通過柔性的思想工作,依法的行政管理,周到的技術服務,破解了這兩大難題,現在灌溉秩序井然,工程完好率達到了90%以上。渠道過水能力明顯提高,工程效益明顯增強。
管理體制改革的完成,管理經費和維護經費的落實為開展工程管理創造了有利條件。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快速實施,為灌區的良性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但是,上堤放牧、亂倒垃圾、焚燒草皮、超載車輛等違章違法行為仍時有發生。
為此,采取有效措施,使工程管理工作上了一個大的臺階。一是成立專業管理隊伍。二是科技應用到位。沿渠設置了23處“電子眼”,2處自動化測流設備,建設控制中心和調度中心,以信息化帶動管理現代化,改善了管理手段,增加管理的科技含量。三是開門辦灌區管理。向灌區群眾發放公開信和便民聯系卡,公布監督電話,聘請義務監督員,定期召開座談會等,增強了群眾的參與意識和維護灌區設施的責任心。
開展工程管理,制度建設是關鍵。按照“高標準、嚴要求、有新意、規范化”的工管理念,工程管理工作做到了“六有”,即有班子、有章程、有制度、有承諾、有場所、有牌子,特別是健全了各項制度,如《分段管護承包管理細則》、《工程管護分段承包考核標準》等,有效地促進了工程管理的健康發展。在具體工作中,按照“事前布置、過程控制、事后考核”的要求,推廣精細化管理模式,使工程管理更加規范、精細。對灌區管護隊推行“以錢養事,做事給錢,每月考核,獎懲兌現”的運行機制,同時將管理站(所)的辦公經費與考核結果掛鉤,在管理工作過程中做到了人、財、物的合理利用,保證了管理工作的需要。
對外,積極溝通當地政府、村隊、村民,爭取參與、贏得支持;對內,處堤防管理科、工程科負責監管和考核,各站所負責日常管理,維修養護公司和管護隊具體落實,灌區警務區保駕護航。通過齊抓共管,營造了和諧的工程管理氛圍。
通過多年的實踐,規范化管理有力地促進了管理處的管理水平,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大大提高,邢家渡灌區也成為名副其實的“民生工程”和“生命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