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艷
(湖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 株洲 412001)
校企合作是國際上職業教育發展的大趨勢,也是我國高職院校最為典型的一種人才培養模式。理論上,它能使企業得到高端技能型人才,學生得到技能,學校得到發展,從而實現學校與企業“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雙贏結果。然而,在實際的探索實踐中,校企雙方由于缺乏相關利益鏈條的連接,沒有建立互利雙贏、合作發展的長效機制,使得校企合作無法實現深度融合,不能達到共贏發展的初衷。隨著職業教育發展步伐不斷加快,構建校企合作長效機制已成為目前高職教育必須盡快解決好的核心課題。
據上海職教所的調查,至2007年年底,首批28所全國示范性高職院校的校企合作企業已達5009家,校外實習基地達5334個。這組數據表明,我國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已經達到一定的規模。但是,高職院校和企業作為兩種不同性質的組織,其目標、結構、管理和任務有著顯著的不同,其價值判斷和觀念意識也存在一定的偏差,使得校企合作的現狀并不樂觀。
合作模式單一 目前,高職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大都是以院校為主、企業為輔的校企配合模式。在這種模式下,院校積極性高,而企業的熱情不夠。院校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并承擔絕大部分人才培養任務,企業只是根據學校提出的要求,提供相應的條件或協助完成部分(主要是實踐教學環節)培養任務。
合作層次淺 目前,大部分校企合作只是停留在院校利用企業資源建立校內外實訓基地,企業專家兼任學校教師等物資交流、人才交流領域內,而在信息交流、技術交流、教學改革與思想品德教育領域內的合作還不夠。
合作可持續性不強 雖然目前很多高職院校都在走校企合作的路線,但真正與企業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并有一定影響的高職院校卻寥寥無幾。
政府職能缺失,外部推力不夠 從組織引導的角度看,政府對高職院校辦學的政策引導、宣傳力度不到位,指導性不強。雖然出臺了《職業教育法》等鼓勵校企合作的相關政策法規,但大都比較宏觀,缺乏具體、可操作實施的細則。從考核評估的角度看,由于政府沒有建立權威的校企合作專門機構負責監督、考核和推行校企合作的實施,而教育主管部門的評估則主要是針對學校的辦學質量,對企業缺乏約束力。因此,政府職能的缺失帶來的直接后果是校企合作處于自發甚至盲目狀態,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校企合作的穩定性和可持續發展。
企業利益缺乏保障,合作動力不足 政府職能的缺位、政策法規操作性不強,導致企業對校企合作的認識不夠。加之政府缺乏對于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剛性規定,缺乏對于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正向獎勵制度,企業在校企合作中的貢獻缺乏社會認可,企業所期望的收益也難以得到保障,而且還要承擔學生頂崗實習的安全風險。因此,企業參與合作的態度往往是消極應付甚至抵觸。于是,校企雙方的合作幾乎成了校方的“一廂情愿”。
高職院校辦學機制障礙,服務能力不強 雖然很多高職院校對校企合作的重要性認識到位,但對校企合作的理論體系及實踐探索缺乏深入研究,僅僅希望從企業獲得實質的利益,如資助實訓設備、提供實訓場所、實習崗位、接納學生就業等,而沒有充分考慮企業的利益訴求,缺乏為企業服務的師資和技術服務能力,讓企業覺得做了“賠本生意”。這就背離了市場經濟條件下校企互利共贏、平等合作的初衷,校企合作也就難以為繼。
因此,校企合作不能夠深入開展的本質原因在于雙方沒有實現利益均衡點,且沒有第三方為之協調。因此,需要建立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找到多方共贏點,促進校企深度融合、長期發展。
校企合作長效機制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它涉及高職教育實踐過程中的諸多因素和環節,包括行為主體、運行條件、運行方式、運行內容、運行規則與管理行為、評價與反饋等。在這種良性互動機制中,學校與企業可以達成多層次、全方位的合作,并逐步發展為利益互惠、資源共享的聯合體。
建立多主體、多層次的校企合作組織構架 以政府、企業、行業和高職院校為主體,通過“專業+產業”、“教學+研發”、“培養+就業”等鏈條,將院校、企業等市場主體和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有機地聯結,并動態地加以組合,形成校企合作組織的基本構架。
搭建信息共享平臺,促進優勢資源共建共享 在基本構架之下,搭建信息共享平臺,制定有關信息共享、人力資源共享、教育資源共享、實訓資源共享、文化理念共享、管理技術與手段共享、標準共享等資源共享共建制度,將分散的資源整合起來,在整合中創新創優,發揮規模效應、集群效應,實現強強聯合、以強帶弱,走集約化、特色化發展之路。
搭建技術開發與技術服務平臺,擴大社會服務 在基本構架中設置專門的研發機構、組建開發團隊,并制定一系列運行驅動和產學合作制度,吸引企業充分利用學校場地、設備、教師資源,共同開展技術研發,共同攻關,推進研發成果在生產服務和教學、實訓領域的應用,全方位提升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能力。
基于上述校企合作長效機制構建的思想,我院依托株洲田心軌道交通行業企業聚集的地域優勢,以政、校、行、企為主體構建了校企合作組織“南車軌道學院”的決策、組織協調、專業實施三層次組織構架,以“共育、共管、共享、共建、共贏”為原則,完善了南車軌道學院的日常運作、對話協作、運行驅動和產學合作四大運行機制,實現了校企深度合作、互惠共贏。我院建設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的主要內容和措施如下:
深入企業調研,探索南車軌道學院的建設模式和運作方法 深入走訪軌道交通裝備制造產業鏈的上、中、下游企業,包括:研發企業——南車電力機車研究所(年產值100億)、總成企業——南車株洲電力機車公司(年產值150億)、關鍵零部件配套企業——南車電機(年產值30億)、運營服務企業——廣州鐵路集團有限公司,圍繞校企共建校企合作聯盟,共建生產實訓中心、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及課程標準等內容,通過實地考察、研究討論、座談、調查問卷等形式,探索南車軌道學院的建設模式和運作方法。
構建多主體、多層次的南車軌道學院組織構架 以政、校、行、企為主體,構建南車軌道學院的三級組織架構 (如圖1所示)。其中,決策層是由企業總經理、學院院長、行業協會會長等共同組成的理事會,實現重大事務的決策功能;組織協調層的主體為辦公室,是南車軌道學院的常設機構,設一名專職主任和一名兼職副主任,負責具體的日常工作事務及四大中心的組織協調工作;專業實施層由企業的專家、技師和本專業的骨干教師組成,包括四大中心之下的各項目部和工作室,負責人才培養、資源開發和管理、培訓和技術服務以及對外交流合作等工作。

圖1 南車軌道學院組織架構圖
完善校企合作日常運作、對話協作、運行驅動和產學合作四大運行機制 (1)建立校企協調一致、高效長效的校企合作日常運作機制。三級合作組織機構下設立日常辦事機構,配備專職人員,設立日常工作經費。根據三層組織機構的基本職責,制定或完善 《校企合作企業遴選制度》、《南車軌道學院議事決策制度》、《校企合作管理辦法》、《頂崗實習管理規定》、《訂單班培養管理流程及辦法》《專業建設動態調整程序》、《南車軌道學院培訓教學管理辦法》、《校企共建實訓基地管理辦法》、《技術與社會服務管理辦法與工作流程》等制度和辦法22個。(2)建立培養模式、技術、項目合作的對話協作機制。搭建校企協作網絡平臺,建立和實施 《校企對話協作制度與信息交流反饋制度》,圍繞專業建設、項目合作等不同主題,經常性地開展校企互動互訪,包括校企高層互訪、系部與車間互訪等,及時對接校企雙方的有效需求,實現校企間文化的相互融合和信息互通。(3)建立與市場經濟及軌道交通裝備市場接軌的運行驅動機制。以政策引導、成果與資源共享為合作共贏的基本驅動力,制定并實施 《南車學院兼職教師聘任和管理辦法》、《南車軌道學院優秀實習基地評選辦法》《南車軌道學院“三雙”教師培養計劃》、《訪問學者(掛職人員)管理辦法》等由企業、院校、行業協會等多方驅動的激勵政策和制度10個。(4)建立與企業人才需求和技術服務需求對接的產學研合作機制。以軌道交通企業的項目、專利、資金、品牌為依托,以我院軌道類的實訓基地、培訓基地、技能鑒定站為支撐,合作成立公司、科研所、項目組,搭建有效的產學研合作平臺。圍繞產學研合作的重點項目和經常性項目,完善相關的合作辦法、工作流程,制定《南車軌道學院項目合作指導意見》、《橫向課題管理辦法》等相關的項目合作、產學合作制度6個。
實踐證明,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的構建有效地提升了我院的人才培養水平和服務能力,也提升了相關企業的經營發展能力,并在我省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中發揮了示范和引領作用。但是,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的健全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急于求成。而且,運行機制的各個環節需要實時調整,要緊跟經濟發展與技術革新的步伐。
[1]云子.論校企合作機制[J].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綜合版),2011(2).
[2]任波,李環,梁爽.建立校企合作雙贏機制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18).
[3]田秀萍,著.職業教育資源論[J].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0.
[4]林泉.校企合作雙贏機制建立初探[J].北方經貿,2010(11):152—153.
[5]邱永成.高職教育中校企合作動力機制初探[J].教育與職業,2009(17).
[6]陳解放.合作教育的理論及其在中國的實踐[J].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
[7]閔維方.高等教育運行機制研究[J].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