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自珍 章文泉
(浙江省富陽市職業高級中學 浙江 富陽 311400)
“藍領”是產業工人的別稱,按照掌握技術的程度又分為“普藍領”、“深藍領”和“銳藍領”。“銳藍領”不僅擁有專業技術,還具備可持續發展的職業核心能力。富陽市職業高級中學“銳藍領”職業人育人模式從多維度、多層面入手,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職業核心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以提高職業學校的人才培養質量。“銳藍領”職業人育人模式如圖1所示。
圖1 “銳藍領”職業人育人模式圖
所謂職業素養,是指人類在社會活動中需要遵守的行為規范,是職業內在的要求,是一個人在職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品質,主要包括職業道德、職業技能、職業行為和職業精神等幾個方面。學校從3Q7S①管理入手,以學徒制為載體,構建和實施了學生職業素養培養體系。
實施以準員工素養為培養目標的3Q7S管理 從2008年開始,學校從教室、寢室、辦公室、實訓場地、食堂、倉庫、校園環境等全方位實施3Q7S管理,與企業管理方式接軌,營造仿真型的企業學習工作環境,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養成良好的職業精神和職業行為習慣,在遵守規章制度中體會企業員工所應具備的素養。(1)開展整理、整頓、清掃、清潔活動。學生在日常生活、課堂學習和實訓過程中,嚴格按照要求做好整理、整頓、清掃、清潔工作。通過這些活動的長期開展,學生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了生活區清潔衛生、物品擺放整齊、教學區整潔明亮、秩序井然的良好氛圍,實訓區作業現場工具設備放置位置合理,提高了工作空間使用效率,保持了實訓區的最佳狀態。同時,學生通過這些活動可以將企業的用人標準內化為自己的職業認識、職業情感,為將來進入企業一線工作奠定了基礎,縮小了心理差距。(2)開展素養、安全、節約活動。在推行前四個活動的基礎上,讓學生繼續參與素養、安全和節約活動,可以有效地鞏固前期活動的成果,提高學生的工作和生活行為標準,形成良好的精神面貌,促使其繼續養成良好的習慣,遵守規則。學校特別重視在全校師生中開展安全教育活動,通過開展安全教育活動,可以制度化的形式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加強了學生安全意識。學生將安全意識帶入未來的企業活動中,便于他們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減少安全事故造成的經濟損失,為企業創造價值。學生通過參與學校長期開展的素養、安全、節約活動,將已有的職業認識、職業情感外顯為職業行為,從而形成良好的職業素養。
實施以工作崗位訓練為基礎的學徒制訓練 學校分專業實施以工作崗位訓練為基礎的學徒制,由學校對學生教授專業理論知識,企業和學生簽訂培訓合同,實際負責學生的職業技能訓練,培養職業技能。下面以我校金火機床維修班為例,分別從專業設置、訓練設備、訓練方式、訓練內容等方面闡述學徒制的運行情況。(1)符合需求的專業設置。每學年初,浙江金火機床有限公司和學校簽訂合作辦學協議,分別從人數需求總量、各工種人數需求量、課程設置、訓練方式、訓練內容、各工種崗位要求等方面提出詳細的要求,學校結合金火機床公司的要求和本校實際情況,從二年級選拔學生開設專業和班級。專業設置完全符合地方企業發展的需求。(2)適合技能訓練的設備。學校提供足夠面積的實訓場地和便利的基礎設施,浙江金火機床有限公司提供設備、實訓工具。公司按照自身的日常管理制度訓練學徒職業技能,指導學徒遵守相應的規章制度。金火機床公司除了提供常規的訓練機床和維修工具外,還將學徒實訓場地作為公司的“售后服務部”,為公司顧客提供售后維修服務。學徒和師傅一起探討問題、維修機床,在實戰中提升技能。(3)嚴格的訓練方式。金火機床維修班實施師傅帶徒弟的訓練方式,由公司派遣技術熟練的師傅對學徒進行技術培訓和監督。在訓練過程中,師傅對徒弟的要求非常嚴格,如果學徒不努力、考核不及格,企業可以解除和他的培訓合同。(4)靈活的訓練內容。公司積極參與訓練內容的制定,會根據學徒意愿調查表,結合企業實際工種需求,實施方向性內容訓練,如安排電工、金加工、裝配工、質檢工、維修工等訓練方向的教學內容。師傅在訓練過程中會分別強化不同學徒的訓練方向,實行一對一的技能訓練,提高了學徒的技能學習效率,增加了學徒的就業信心。
“銳藍領”職業人育人模式不僅教給學生謀生技術、培養其實際生活能力,還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為學生未來從事其他崗位工作做好準備。職業核心能力是指從事任何職業都需要的一種綜合職業能力,它的特征是當職業發生變更或者當勞動組織發生變化時勞動者所具備的這種能力依然存在。它可分為與人交流、與人合作、信息處理、數字應用、解決問題、自我學習、創新和外語應用等8大模塊。學校設置一些基礎課程,實施行為導向教學模式。
實施以行為導向為主的教學模式 學校從2008年開始進行教學改革,實施以行為導向為主的教學,建立起以學生“學”為中心的新型職業教育教學模式。通過教學模式改革,培養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1)專業理論學習以行為導向為主。學校聘請課程專家,分批次對教師實施行為導向教學培訓,并在日常教學中積極開展行為導向教學研討和競賽。經常開展這些活動,徹底改變了傳統的課堂教學。在專業理論課堂中,重點培訓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與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收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等,這些能力為學生選擇更多崗位提供了保障。行為導向教學模式提倡重在實效的評價機制改革,在評價中融入職業核心能力考核內容,因此,學校除了組織學生參加勞動部門的核心技能證書考試,實現行業評價之外,更注重在日常教學中進行過程評價和多元評價。(2)職業核心能力培養主要以實踐活動為載體。通過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溝通技巧和交流能力,以及良好的團隊協作精神。通過勤工儉學、創業活動,把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增強社會經驗,鍛煉對市場環境的適應能力和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學校開展的各類校園文化活動也是培養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重要途徑。
實施學生自主管理的職業實踐周活動 學生職業素養實踐周活動由學校組織專門的團隊負責實施,每周排出一個班級學生停課參加職業實踐周活動,活動過程中落實“五個一”實踐內容:塑造一名禮儀使者、行使一份準員工職責、設計一份職業生涯規劃、了解一個企業文化、體驗一周勞動艱辛。同時,實踐周要實施五項教育活動:禮儀教育、成才教育、生涯教育、就業教育和企業文化教育。通過實踐周活動的開展,引導學生做人,訓練學生做事,全面提升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學校成立了學生自主管理委員會,由團委統一領導,將職業核心能力培養融入其中。通過學生自主管理活動,實現對學生管理隊伍整合和劃分,明確職責,注重指導,將學生干部培訓課程化、制度化。在管理過程中,更注重文明意識和服務意識的培養,提升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將職業核心能力提升內化為學生內心發展的需要。
學校實施各種創新創業教育活動,以熏陶學生的創業意識、培養創業精神、掌握創業方法、提高創業能力,讓學生在“就業中創業,創業中就業”,實現學生可持續發展。
發揮校園文化育人作用,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校園氛圍 學校積極創建“職業化”的校園文化,堅持校園環境企業化,教學環境職場化,人文環境禮儀化,將企業文化引入校園內,實現學校文化企業化,營造良好的創業教育環境。積極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高品位的校園文化藝術活動,如科技文化節,陶冶學生的情操,使創新創業意識和精神成為校園文化、校園精神的重要內容。學校開設創新創業課程,廣泛調動學生的興趣,營造良好的氛圍。
搭建創新創業訓練平臺,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 學校積極為全校師生搭建訓練平臺,將科技競賽作為創新創業教育的立足點,并在工作中形成體系,有效地培養和提高了學生創新創業的興趣。通過競賽,推動學生參與科研、參與創新創業的需求,增強學生創業的主動性。堅持把社會實踐活動與創新創業教育緊密結合起來,在實踐中激發學生的創新創業熱情,強化內動力,鍛煉其執行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完善創新創業教育服務體系,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 學校不斷優化師資結構,主動吸納優秀青年企業家、成功人士等作為兼職教師給學生開設創新創業課程或者講座。建設一批創新創業實訓基地,培養學生創新創業實戰技能。其一,通過走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以校企合作的形式創立創新創業實踐訓練基地。其二,結合學校實際,自行組織創新創業組織機構,以項目化運行手段,保證創新創業活動開展。其三,通過其他形式多樣的創新創業活動推動學生參與科研,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
樹立一批創新創業教育典型,為學生提供榜樣和激勵 學校根據相應的規章制度,從實習生中選出勇于創新、勇于創業并取得一定成效的優秀實習生代表,從學校歷屆優秀畢業生中選出創業成功人士代表,作為創新創業教育典型。通過他們的成長經歷,對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起到一定的引導和激勵作用。同時,在教育典例選擇過程中,注意選擇對象的層次性和多樣性,以便起到更好的教育示范效果。
三年來,學校實施“銳藍領”職業人育人模式取得了顯著的實踐成效,大部分畢業生實現了安心就業,畢業生就業率鞏固在98%以上。部分優秀畢業生和學徒,實現了本地名企就業和高薪就業。
學校聯合地方企業推行學徒制,對學生實行訂單式、一對一培訓,培養出一大批適合各企業、各工種崗位的一線操作人員,較好地滿足了地方企業對緊缺人才的需求。尤其是本校培養的機械、數控、電子電工、汽修等專業畢業生,擁有較高的職業技能和素養,成為本市先進制造業相關企業追逐的對象。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企業對一線應用型人才需求的緊張局面,促進了地方經濟發展。
2011年6月17日舉行的富陽市2011年第14次人力資源交流大會暨富陽市職業高級中學專場招聘會,吸引了省內100多家企事業單位參加,為本校畢業生提供了2000個以上的實習就業崗位,崗位供需比平均高達6∶1。在畢業生供求會上,除富陽本地富春江通信集團有限公司、富通集團等規模企業參與招聘外,國家電網浙江火電建設有限公司、中策橡膠(富陽)有限公司、新興鑄管浙江銅業有限公司、杭州富春江實業有限公司等省內央企、國企也首次參加招聘,名企招聘數量顯著增加,極大地提高了畢業生的就業質量。
實施“銳藍領”職業人育人模式不僅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而且大幅度地促進了教師的專業發展。學校大力推行、實施3Q7S管理、學徒制、行為導向教學改革、創新創業教育等,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平臺和資源。三年來,學校教師在各級各類比賽中脫穎而出,如獲得“創新杯”全國中職教師說課比賽農林類一等獎、財經類二等獎,浙江省中職課改專業創新課教學設計比賽一等獎等諸多獎項。我校教師的教科研能力也得到提升,完成或正在主持多個省級課題,如承擔了浙江省中職財務會計專業課程改革的實踐研究。
注釋:
①7S 指整理(Seiri)、整頓(Seiton)、清掃(Seiso)、清潔(Seiketsu)、素養(Shitsuke)、安 全 (Safety)、節 約 (Save);3Q 指 Quality Worker(好員工)、Quality Products(好產品)、Quality Company(好公司)。
[1]吳發明,文菁華.7S推行操作手冊[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8.
[2]韓衛宏.企業文化·職業素養(中職中專職業素質教育規劃教材)[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0.
[3]葉昌元,李懷康.職業活動導向教學與實踐[J].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
[4]富陽市職業高級中學課題組.富陽市職業高級中學推行3Q7S管理的實踐研究[J].職業,2010,(4).
[5]湯百智,吳立勛.澳大利亞新學徒制的建立與啟示[J].職業技術教育,200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