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常宇峰

隨著新聞事業(yè)的發(fā)展,國內外大型媒體機構如新華社、紐約時報、路透社等,為滿足新聞生產過程中日益擴大的數據和數據處理要求,紛紛推出了基于云計算的云服務支持體系,減輕了新聞工作者的負擔,提高了新聞生產的效率,降低了媒體運營成本,同時對新聞生產的模式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本文將就云計算對新聞生產的模式的影響進行系統(tǒng)的分析和探討。
云計算(Cloud Computing)的概念于2006年被Google首次提出,隨后在美國校園、臺灣校園內進行推廣,云計算迅速為世界廣為接受。根據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NIST)的定義,云計算是一種利用互聯(lián)網實現隨時隨地、按需、便捷地訪問共享資源池的計算模式。所謂“云”,指的是由幾十萬臺甚至幾百萬臺計算機所組成的計算機群,通過網格計算、分布式計算和并行式計算等方式,向客戶端提供持續(xù)計算和存儲服務,這種服務的特點是高效率、低成本。在傳媒領域,用戶(媒體或受眾)使用PC、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設備,以“云”為傳播媒介,隨時隨地根據需要獲取、使用、存儲各類信息。
云計算的服務形式主要有三種: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PaaS(平臺即服務)和SaaS(軟件即服務),按服務類型來看,可分為公共云(Public Cloud)、私有云(Private Cloud)及混和云(Hybrid Cloud)三種。公共云由政府和大型企業(yè)建設,面向公眾提供計算、存儲和軟件等各類服務,其優(yōu)點是基礎設施建設由政府或大型企業(yè)承擔,公眾如用水電等公用設施一樣只為其使用付費,這樣價格便宜、資源使用效率高,缺點是安全性較私有云低。私有云是企事業(yè)單位利用虛擬云技術建設自有的數據處理中心,功能是完成由它服務的企事業(yè)單位管理,由于私有云構筑在防火墻之后,數據安全性更高。混和云的云服務架構是公共云和私有云的結合體,企事業(yè)單位可以在需求高峰期以低成本使用公共云,避免數據傳輸不暢,也可將公共云做為備用平臺。一般來說,媒體機構應選擇公共云及混和云來提升自己的機構效率。
媒體云是基于云計算技術的一種可用于提供媒體服務和應用的新興媒體服務。媒體云的建構,不僅可以儲存海量的文本、圖像、音頻、視頻等數據,還可以連接媒體在各地的分支機構之間、各媒體之間的數據整合與共享,提高新聞生產的效率,改進傳統(tǒng)的新聞生產模式。
海量數據儲存,便于記者保存資料
在傳統(tǒng)的新聞生產流程中,記者通常從對口單位、熱線、“跑街”等途徑獲取新聞線索,一般采用面對面式的采訪手段,采訪時文字記者、攝影記者、攝像記者、出鏡記者單獨工作,獲取的新聞內容數據容量較少,一臺筆記本電腦或PC即可存儲。記者與記者之間的協(xié)同工作,一般僅限于同單位記者之間。
在當前媒體融合的大環(huán)境中,新聞采集的內涵有了進一步擴展,除了從傳統(tǒng)途徑獲取新聞線索之外,還可以從論壇、博客、微博中獲取。對于記者的要求,從原來的單一技能掌握發(fā)展到多種技能掌握,比如全能型記者(背包記者)要求一名記者外出采訪時,攜帶數碼單反相機、iPhone或iPad成套工具等,遠距離采訪時甚至要求帶有衛(wèi)星電話、接受器等設備,記者的信息采集量大大增加。以新華社為例,他們的攝影記者外出采訪,一般會帶十張4G到8G的SCD卡,每次采訪將產生40G到80G的數據量。如此大的數據量,個人電腦空間將很快充滿,新華社的服務器也滿足不了所有記者的數據存儲要求。媒體若采用云服務,記者便可隨時隨地將數據傳往云端,云中的計算機群進行海量數據存儲。
數據傳送安全迅速,保證新聞的時效性
記者采訪后的信息數據,特別是異地采訪得到的數據,需要迅速、安全地傳回本部,由編輯進一步加工。大數據量經互聯(lián)網傳輸,往往會受到線路擁堵的影響,或傳送不暢,或丟失數據包,甚至無法傳送。例如駐外記者在美國采訪時,需要將拍攝到的視頻及圖片資料傳回國內,但如果由于連接中美兩國服務器的海底電纜出現故障,或正值網絡使用高峰期,記者就不能在有效的時間內完成采訪任務。采用云計算服務支持體系,由于所有信息存儲在“云”端,記者只要將信息傳到“云”中,其他的記者和編輯可以在任何地方從“云”中很快下載到數據,并進行編輯修改,快速發(fā)布,保證了新聞的時效性。
云計算不僅提高信息傳輸速度,而且在安全性方面也得到提高,由于有防火墻保護,防止病毒入侵,傳輸的通道通過特定的“管”,且能根據記者指令在不同系統(tǒng)或軟件中轉化,保證了數據傳送的安全性。
數據處理能力強,提高新聞生產的效率
網絡時代的記者,要求掌握各種編輯文字和圖片、視頻的軟件技術。外出采訪的記者迫于條件的限制,只能攜帶簡單的設備,如筆記本、移動終端等,這些設備的數據處理能力差,在發(fā)生突發(fā)新聞時,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滿足記者的要求。
媒體的云服務系統(tǒng)在接到記者的指令后,迅速地將數據處理完畢并傳送,節(jié)省了記者采訪的時間和精力,提高了新聞生產的效率。
云計算的出現,使得不同地點的記者相互配合及內容流通成為可能,不同媒體、不同國家、不同語言的記者協(xié)同作戰(zhàn),加快新聞的制作速度和傳播速度,并豐富了新聞的內容。
碎片化信息整理,提高編輯效率
在傳統(tǒng)的新聞生產模式中,編輯的工作流程是單向的、線性的,面向的是受眾群體,如紙媒的讀者、電視的觀眾和廣播的聽眾等,以報紙的編輯為例,其工作流程為選題-組稿-審稿-編輯加工-排版-校對。當今編輯面對的是用戶群體,即除了受眾之外,還有網絡、移動終端(包括手機、平板電腦、電子閱讀器等)新媒體的使用者。這些用戶不僅是新聞的接受者,同是也是新聞的提供者和傳輸者,大量碎片化的信息在網絡和移動終端中出現。編輯可利用云計算對碎片化的信息進行整理,辨別信息的真假、來源,從中斟選出新聞作品的主題。
整合設備系統(tǒng),降低媒體運營成本
由于傳受雙方都在互傳信息,所以處理海量數據的工作量很大。利用云計算可以節(jié)省時間、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美國《紐約時報》曾經把70年共計1500多萬篇的稿件通過云計算進行編排,只用了24小時,總共花費240美元。
此外,如新華社這樣的媒體機構在世界各地都有分支機構,不同分支部門采用不同的硬件設備及不同的軟件版本,數據在這些部門之間的流通,受到硬件和軟件轉換的阻礙,若不換成統(tǒng)一的硬件和軟件,將提高人工成本,若換成統(tǒng)一型號,將提高經濟成本。云計算中的PaaS服務類型可以將平臺軟件進行抽象化和對象化,實現各地之間數據傳送的暢通,降低了媒體運營成本。
實現新聞訂購,提高媒體品牌價值
傳統(tǒng)的新聞提供模式,是媒體將內容強制性地向受眾傳輸,比如報紙等傳統(tǒng)媒體,所有類型的新聞都放在一起,不管用戶的興趣點在哪里,只要訂閱報紙,就意味著訂閱所有的內容。
新媒體出現后,新聞的提供模式應轉向訂購,即用戶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求向媒體訂購某一主題的新聞,比如財經新聞。這要求編輯對用戶進行研究,采用調查、問卷等形式將其現有用戶和潛在用戶進行分類,進行用戶關系管理(CRM)。同時,還要進行不同類型內容的收集、整理,進而對數據進行分析,不僅向用戶提供新聞內容,還要向用戶提供優(yōu)質信息情報。對于媒體的用戶來說,他們需要知道的不僅是新聞發(fā)生的情況,更想知道與這條新聞相關聯(lián)的情況,如發(fā)生的背景、演變、趨勢、國內外的反應及帶來的影響等。這些信息的提供,需要對大量的信息進行整理分析,云端的計算機群完全能夠幫助編輯完成這些工作。
媒體利用云計算進行新聞營銷,不僅提高新聞產品的質量,也為打造自己的新聞品牌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
目前國外已經有不少媒體機構開始采用云計算技術,新媒體如亞馬遜和谷歌都推出了自己的媒體云,提供云服務,傳統(tǒng)媒體如路透社,為自己的金融信息服務打造了一個全球性高速網絡平臺;英國的《每日電訊報》采用SaaS服務開展了一系列的應用,包括客戶互動、視頻發(fā)布、博客評論等,為記者提供了新的報道方式;美聯(lián)社通過使用微軟托管的云計算平臺,創(chuàng)建了一套可高度擴展的API,為美聯(lián)社創(chuàng)建了新的內容通道。
在國內,也有一些媒體已經意識到云服務的重要性,其中新華社是云計算技術采用最好的媒體之一。新華社建立了一個基于云計算理念之上的全球數據中心,為記者編輯日益面臨的海量數據存儲和處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其他如山東的“廣電云”建設、廣西日報利用云計算的虛擬化技術、重慶國家數字出版基地將以“云端智能城市”為基礎,形成數字出版產業(yè)新模式等。雖然這些建設還只是為媒體利用云服務打下基礎,但也說明了國內媒體開始關注云計算技術。媒體云服務的未來之路,應該利用公共云的優(yōu)勢,節(jié)約基礎設備的建設成本,在云計算支持之下,幫助新聞工作者完成智能化搜索和對大數據的挖掘技術。
媒體整合環(huán)境下,新的媒介和接受終端的出現,信息在傳方和受方相互流動,信息呈現出碎片化和數量大的特征,這些給新聞生產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zhàn),新聞工作者在轉變意識和提高專業(yè)技能的情況下,新技術的使用也會影響到新聞生產的模式。云計算無論從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傳輸上,都能幫助新聞工作者解決設備和技術難題。對于媒體機構來說,云計算的引進則提高效率,降低了成本,更好服務大眾群體,同時也有助于媒體自身品牌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