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萍
兒童營養性缺鐵性貧血是由于體內鐵缺乏導致血紅蛋白合成減少所致,是我國重點防治的小兒常見病之一。為進一步了解旅順口區兒童營養性缺鐵性貧血情況,現將我區2007~2011年5歲以下兒童營養性缺鐵性貧血調查情況分析如下。
監測對象:收集2006年10月1日~2011年9月30日,在我院兒保門診進行四二一健康體檢的旅順口區散居及城鄉托幼園所集居的5歲以下兒童。共19466人次,男孩10294人次,女孩9172人次。
1.按遼寧省統一下發的《兒童保健檔案手冊》要求進行系統管理,并認真做好喂養詢問和指導記錄。
2.在9個月、18個月、30個月、4周歲、5周歲健康檢查時,采用氰化高鐵血紅蛋白測定末梢血法。
3.輔食添加調查:在測定血紅蛋白同時由兒保醫師向家長詢問嬰幼兒輔食添加情況。在4~6個月及時添加蛋黃、米粉、果汁、果泥、菜泥、肝泥、肉泥等食品為輔食添加合理及時。
4.診斷標準:6個月~6歲兒童Hb<110 g/L即診斷為營養性缺鐵性貧血,輕度貧血Hb<110~90 g/L,中度貧血Hb<90~60 g/L,重度貧血<60 g/L。
5.每半年統計分析一次,并上報市婦幼保健院。
監測結果
1.營養性缺鐵性貧血患病情況見表1。

表1 2007~2011年旅順口區5歲以下兒童營養性缺鐵性貧血患病情況
2.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的發生與性別的關系調查情況見表2。

表2 2007~2011年旅順口區5歲以下兒童營養性缺鐵性貧血不同性別檢查情況
3.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的發生與年齡的關系
各年齡組間貧血比率有一定的差別,以2歲以內的兒童貧血率最高,2~3歲組次之,3~5組前相對較少,貧血的發生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降低。
4.輔食添加情況與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的關系。
輔食添加與嬰幼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有關。調查顯示輔食添加不及時是2歲以內嬰幼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的主要原因。
1.營養性缺鐵性貧血是由于體內鐵缺乏導致血紅蛋白合成減少所致,臨床上以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血清鐵蛋白減少和鐵劑治療有效為特點,是嬰幼兒時期最常見的疾病,對兒童健康危害較大。這就要求廣大醫務工作者加強對兒童保健知識的宣教工作,指導和幫助家長提高認識,做好預防,從而降低貧血的發生。
2.調查顯示不同年齡在貧血患病率上有差異。隨著年齡的增加,營養性缺鐵性貧血患病率呈下降趨勢。出生頭一年嬰兒生長發育較快,隨著身長和體重增加,血容量也增加較快,對膳食鐵的需要增加,而嬰幼兒主食人乳和牛乳的鐵含量均低,不能滿足機體之需,如不及時添加含鐵豐富的食物,容易導致缺鐵,故2歲內小兒缺鐵性貧血發生率高?1?。2~3歲小兒次之。3歲以上兒童生長發育相對穩定,膳食結構合理,貧血發生率較低。故應加強0~3歲兒童系統保健管理,提高母乳喂養率,及時添加輔食,定期血檢,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從而降低營養性缺鐵性貧血對兒童的危害。
3.調查顯示,男女性別在各年份中貧血患病率上無明顯差異。5年間共監測19466人次,貧血397人,男孩10294人次,貧血205人,貧血率為19.92‰;女孩9172人次,貧血192人,貧血率為20.93‰。男女兒童營養性缺鐵性貧血患病率無顯著性差異。
4.輔食添加是否及時與嬰幼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有關。調查顯示2歲以內嬰幼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大部分是由于未能及時添加輔食或喂養不當造成的?2?。這部分患兒中多數是由于家長科學喂養知識缺乏,認為母乳充足、夠吃就不用添加輔食,而錯過了4~6個月這一添加輔食的關鍵時期,導致嬰幼兒偏食、厭食,使嬰幼兒因鐵攝入不足,體內儲存鐵被消耗而引起貧血。應加強科學喂養知識的宣傳教育,以預防為主,通過發放免費的宣傳小冊子、開辦免費的孕婦及兒童家長學校、兒保門診健康咨詢指導等各種形式傳授正確添加輔食,平衡膳食的相關知識,指導和幫助家長建立合理的膳食結構,從而保證營養供給,降低貧血的發生。
5.婦幼保健機構應定期對托幼園所進行業務指導,包括衛生、營養、膳食帶量食譜等,定期組織托幼機構相關人員進行業務培訓。
1 邊香蘭,張靈全.東勝區2007~2010年0~7歲兒童營養性缺鐵性貧血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1,8(3):114.
2 錢家珍,劉翠珍,虞秋紅,等.廣東省清遠市0~5歲兒童佝僂、貧血、營養不良、肥胖調查分析?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1999,13(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