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晶
屈光參差性弱視治療中雙眼視覺功能的恢復分析
李晶
目的 了解屈光參差性弱視治愈前后雙眼視覺狀況。方法 比較50例屈光參差性弱視患兒治療前和治愈后立體視銳度及同視機三級視功能。結果 患兒基本治愈后,融合功能和遠、近立體視功能均有明顯改善。結論 屈光參差性弱視患兒治療中,應重視雙眼視覺的檢查和訓練,以鞏固弱視的治療。
屈光參差; 弱視; 雙眼視覺
屈光參差是兒童形覺剝奪的常見原因,一眼或者雙眼有屈光不正,兩眼屈光度數差別較大且不能同時矯正,除造成中心視力低下外,更可影響雙眼視覺的形成和發展,而良好的雙眼單視功能是鞏固弱視療效的重要保證。本文對屈光參差性弱視兒童基本治愈前后雙眼視覺進行對比分析,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5年1月~2011年1月在筆者所在醫院視光門診就診的屈光參差性弱視兒童50例,其中男26例,女24例,初診年齡3.3~9.6歲,輕度弱視20例,中度弱視22例,重度弱視8例,雙眼屈光度的差值球鏡為1.50~8.00 D,柱鏡1.00~3.50 D,經治療6~48個月,50例患兒矯正視力均≥0.9,達到治愈。屈光參差性弱視診斷標準按照全國斜視弱視防治學組1996年提出的統一診斷標準[1],即兩眼屈光度相差球鏡≥1.50 D,柱鏡≥1.00 D。
1.2 方法
1.2.1 弱視患兒治療前后均行眼部常規檢查,包括裸眼及矯正視力、眼位及屈光間質檢查,排除斜視及其他眼部器質性病變。
1.2.2 雙眼視覺檢查 采用顏少明《立體視覺檢查圖》在室內良好的自然光線下,距離40 cm戴矯正眼鏡及紅綠鏡片進行近立體視功能的檢查。
1.2.3 同視機檢查三級視功能 Ⅰ級同時視功能采用獅籠圖片(10°),Ⅱ級融合范圍采用貓蝶圖片(10°),Ⅲ級遠立體視功能采用隨機點圖片。
1.2.4 患兒全部給予1%阿托品眼用凝膠散瞳配鏡,根據患兒年齡及兩眼視力不同給予相應遮蓋、弱視治療儀、家庭精細作業等綜合療法,定期復查視力、眼位、雙眼視覺功能,每0.5~1年重新驗光更換鏡片度數,直至最佳矯正視力≥0.9。
1.3 評定標準
1.3.1 近立體視銳度 黃斑中心凹立體視≤60″,黃斑立體視 80″~200″,周邊立體視 200″~800″,未檢出 >800″。
1.3.2 同視機三級功能 Ⅰ級功能正常值-4°~+4°;Ⅱ級功能正常值-4°~+15°,異常值小于此范圍;Ⅲ級功能以定性有無記錄[2]。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3.0統計軟件分析,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弱視患兒基本治愈前后近立體視銳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同時視功能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融合功能及遠立體視均有明顯改善(P<0.05),見表2。

表1 屈光參差性弱視治療前后近立體視的比較[n(%)]

表2 屈光參差性弱視治療前后同視機功能的比較[n(%)]
屈光參差性弱視又稱為視像不等性弱視,常為單眼弱視,多發生在視覺發育的早期,即敏感期和關鍵期,在敏感期內雙眼視覺遭到破壞后仍有重建可能。本組兒童治療前后均處于視覺發育的敏感期,筆者在研究中發現,治療后只有6%患兒未檢出近立體視,16%為周邊立體視,表明經基本治愈后有相當多的患兒在治療前沒有近立體視或近立體視較差的患兒出現了近立體視或近立體視從周邊立體視轉為更好的黃斑中心凹立體視或黃斑立體視。研究還顯示,患兒在治療前出現遠立體視及融和范圍的異常和缺失,經弱視治愈后,相應比例都明顯減少。隨著弱視的基本治愈,屈光參差性弱視雙眼視覺功能均有顯著改善,但仍達不到正常,還需要繼續進行弱視治療和雙眼視覺訓練,促進弱視患兒雙眼視覺的進一步發育和完善,提高視覺質量。
[1]中華眼科學會全國兒童斜弱視防治學組.弱視的定義、分類及療效評價標準[J].中國斜視與小兒眼科雜志,1996,4(3):97-98.
[2]吳奇志,盧煒.弱視遮蓋治療對雙眼視覺的影響[J].眼科新進展,2008,28(12):921 -922.
10.3969/j.issn.1674 -4985.2012.05.013
115002遼寧省營口市中心醫院
李晶
2011-12-22)
(本文編輯: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