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 茹
(河南大學體育學院 河南 開封 475000)
體育實踐能力是保證個體順利完成體育實踐活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我國心理學家馮忠良教授認為,能力的實質原則上屬于經驗范疇。作為能力實質的那些個體經驗,必須是系統化、概括化了的個體經驗,即類化了的經驗,是一種網絡型的經驗結構。這種經驗結構是由知識和技能構成的,即知識和技能是能力結構的基本構成要素。與之同時,“個體素質結構論”研究認為,問題解決過程是由非認知因素發出,在動機的作用下,激活、調動相關的智力因素,再由智力因素去操作知識,形成解決問題的“知識組合”從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1]。根據“類化經驗說”和“個體素質結構論”對能力本質和問題解決過程的分析可以看出,體育實踐能力的本質就是系統化、概括化、網絡化了的個體體育知識技能活動經驗結構,這種活動經驗結構與體育實踐活動相對應,是順利實現實踐活動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單元”。
類化經驗說認為,能力的形成過程就是經驗的類化過程。能力的形成過程是由兩個彼此相連的環節構成的。第一個環節,是知識技能經驗的習得過程。第二個環節,是在上述知識技能經驗習得的基礎上,進行整合及類化過程[2]。體育實踐能力屬于能力范疇,其形成的大體過程與上述過程具有內在一致性。體育實踐能力形成的心理過程(如圖1所示):

圖1 體育實踐能力形成的心理過程
第一階段:獲得體育知識、技能階段。學生要學習和掌握一定的體育知識、技能,這是構成體育實踐能力的基本要素,但它不等同于體育實踐能力。如,學生掌握了籃球的運球轉身技術,但不一定在比賽中會用。
第二階段:形成體育知識技能結構階段。學生通過積極地思考、實踐、整合,將這些知識技能要素與原有的知識技能相互作用,內化為結構化、網絡化的知識技能結構。如,學生將運球轉身技術同已會的跳投技術組合在一起,形成穩定的運球轉身與跳投技術組合。
第三階段:形成活動經驗結構階段。在解決特定任務的問題情境中,學生運用一定的策略、方法,以活動任務和問題類型為線索和中心,將不同知識技能結構進行組塊,實現知識、技能和策略、方法的融會貫通和高度網絡化、系統化,形成有利于問題解決的、程序化的活動經驗結構。如,在籃球比賽中,學生能夠運用運球轉身技術和跳投技術組合解決特定防守情境問題。
體育實踐能力形成的教學過程可以理解為3個過程,即“以教為主的過程”、“以學為主的過程”和 “以用為主的過程”(如圖2所示)。

圖2 體育實踐能力形成的教學過程
第一,以教為主的過程。這是教學的初始階段,也稱為“感知階段”。在這一階段,教學主要表現為教師運用一定的方法讓學生感知教材。教學以教師的教為主,學生的學跟隨教師的教,其主要任務是讓學生初步形成個體的知識、技能。
第二,以學為主的過程。這是教學的中間階段,也稱為“內化階段”。在這一階段,教學主要表現為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一定的方法和練習內化教材。教學以學生的學為主,教師的教僅僅起到指導作用,其主要任務是讓學生通過積極思考和練習,將已學的知識技能同已有的認知結構建立聯系,將新的知識、技能納入已有的知識經驗結構之中,不再使它們處于零散狀態,形成新的個體知識技能結構。
第三,以用為主的過程。這是教學的高級階段,也稱為“外化階段”。在這一階段,教學主要表現為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技能解決特定活動情境下的問題,是對已有知識技能的綜合運用過程。

表1 影響體育實踐能力形成的因素
體育實踐能力是體育實踐過程的一種問題解決能力。就其發生、發展的過程而言,其內部影響因素主要包括:個體已有的體育知識技能、問題情景經驗、體育動機和態度、體能4個方面(見表1)。
體育實踐能力本質上是個體體育知識技能類化活動經驗結構。從心理過程看,體育實踐能力的形成是體育知識技能的獲得、鏈接、類化的過程。從教學過程看,體育實踐能力的形成是教、學、用的過程。體育實踐能力的形成和發展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它們之間性質的差異、力量的強弱、不同的組合、不斷地發展變化,致使體育實踐能力的發展具有不同的水平和特色。因此,我們不能孤立地、片面地來分析每一因素的作用,應該以系統論的觀點,從動態上來研究和把握各因素與體育實踐能力發展的關系。
[1]佟慶偉,秋實.個體素質結構論[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88-92.
[2]尹鴻藻,畢華林.學習能力學[M].青島: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