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敏 簡崇東 唐雄林 蒙蘭青 李雪斌 黃瑞雅
(右江民族醫學院附屬醫院神經內科,廣西 百色 533000)
頸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已成為老年腦梗死獨立危險因素,血清P-選擇素(P-selectin,Ps)作為血小板活化的標志及炎癥反應的介質,在介導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發展的各個時期中發揮了主要作用〔1〕。血清淀粉樣蛋白A(SAA)為急性炎癥反應時的一種主要時相蛋白,研究發現其在糖尿病患者的腎血管病變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2〕。最近研究表明,Ps和SAA與冠狀動脈硬化發病密切相關〔3〕。本研究對合并頸動脈狹窄的老年腦梗死患者的Ps和SAA進行檢測,分析其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的關系。
1.1 研究對象 2008年8月至2010年7月我院神經內科住院治療、確診為缺血性腦卒中合并有頸動脈狹窄老年患者72例作為狹窄組,其中男49例,女23例,平均70.16歲。病例須符合以下條件:①參照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腦梗死診斷標準,結合臨床及影像學(頭顱 MRI/CT),確診為缺血性腦卒中;②住院期間均行全腦血管造影術,確診頸總動脈或頸內動脈顱外段存在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狹窄。除外:短暫性缺血發作(TIA)或心源性腦梗死,冠心病,全身大動脈疾病及代謝性疾病者。選擇同期相匹配的非腦血管病健康體檢者38例作為對照組,男25例,女13例,平均68.72歲。兩組間年齡、性別、吸煙史、飲酒史、高血壓史、冠心病史、糖尿病史、空腹血糖、總膽固醇、甘油三酯水平之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DSA檢查方法 采用德國西門子大型C臂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機AXIOM Artis dTA進行檢查,用改良Seldinger法行股動脈穿刺置5F鞘,插管,分別行主動脈弓、雙側頸總動脈、頸內動脈、椎動脈造影。動脈狹窄程度判斷:狹窄率(%)=(狹窄遠端正常直徑 -最狹窄段直徑)/狹窄遠端正常直徑。輕度≤50%,中度50% ~69%、重度70% ~99%,閉塞100%。
1.3 測試方法 受試者均空腹抽取肘正中靜脈血4 ml,室溫下2 500 r/min離心10 min,取血清于-20℃保存,采用ELISA法測定Ps、SAA含量,試劑盒由美國SIGMA公司提供,具體操作嚴格按試劑盒說明書進行。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以x±s表示,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多個樣本均數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再用LSD法進行兩兩比較;兩樣本均數用t檢驗,相關關系采用Spearman相關分析。
2.1 兩組血清Ps、SAA含量比較 狹窄組血清Ps、SAA的含量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血清Ps、SAA含量比較(x±s)
2.2 各狹窄組患者血清Ps、SAA含量比較 各狹窄組患者Ps、SAA的含量均有顯著性差異(P<0.01),并且Ps、SAA的含量隨頸動脈狹窄程度加重,呈逐漸升高的趨勢(見表2)。
表2 各狹窄組患者血清Ps、SAA含量比較(x±s)
2.3 相關性的分析 Spearman相關分析結果顯示,狹窄組患者血清Ps水平與SAA含量呈正相關(r=0.426,P<0.05)。
頸動脈粥樣硬化與缺血性腦血管病密切相關,約20%~30%的缺血性腦卒中是由相應的頸動脈狹窄、腦灌注減低、栓子脫落引起,而且老年人的頸動脈狹窄幾乎均由動脈粥樣硬化引起〔4〕。因此進一步明確其促發原因對防治缺血性腦血管病至關重要。
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發展與血小板激活、高聚集性密切相關。Ps是一種血小板表面的黏附分子,通常儲存于血小板α顆粒和內皮細胞棒管小體,具有介導活化血小板或內皮細胞與中性粒細胞或單核細胞黏附功能,反映內皮細胞激活、內皮損傷、炎性進展的情況,是體內血小板活化程度和血栓形成的標志物,不僅對血小板的黏附、聚集起作用,而且具有炎癥損傷作用〔5〕。本研究結果表明合并頸動脈粥樣硬化的老年腦梗死患者確實存在高Ps血癥,正是因為高水平Ps使血小板高度活化、血管內皮炎癥損傷,加速動脈硬化發生發展,導致血栓形成的危險性大大增加,這可能是Ps參與動脈粥樣硬化發病機制所在。實驗結果還表明Ps水平與頸動脈病變嚴重程度呈一致性,因此Ps可作為評價動脈病變嚴重的一項指標,對預示病情加重具有預警價值。
SAA是一個非常敏感的急性時相反應物,主要來源于肝臟,是由同一簇基因編碼的一組多形性蛋白,急性和許多慢性炎癥時,血漿SAA水平明顯升高。國外學者研究發現SAA能通過其N段與高密度脂蛋白(HDL)結合,將HDL上的載脂蛋白AI置換,形成SAA/HDL復合物,抑制卵磷脂膽固醇酞基轉移酶的活性,從而減緩膽固醇外流及清除,抑制膽固醇逆轉運,增加脂質在動脈硬化病灶的沉積,引起并加速動脈硬化的病變過程。Yang等〔6〕研究發現SAA可誘導IL-26、IL-28和 MCP-1等多種促炎性細胞因子的分泌,引起局部的炎癥反應。SAA還通過內分泌作用進入血循環并刺激內皮細胞、單核細胞和肝臟細胞等分泌多種促炎性細胞因子,引起巨噬細胞及單核細胞在動脈內膜的浸潤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上述研究結果表明,在炎性反應、脂質轉運和動脈粥樣硬化三者之間,SAA似乎是互相溝通的橋梁,提示SAA不僅既有載脂蛋白的作用,同時又是一種重要的炎癥因子。本研究結果與張國明等〔7〕在糖尿病并發血管病變領域研究結果一致,表明動脈粥樣存在血管損傷性炎癥反應和脂質代謝紊亂。
本研究表明血小板活化與炎癥反應存在相關性,提示在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發展過程中血小板活化與炎癥反應可能起重要作用。Ps和SAA及其復雜的相互作用參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發展,但是其致病機制、影響因素和因果關系仍需進一步研究。
1 陳煥芹,常 靜,楊軼文.老年急性冠脈綜合征與血小板P-選擇素表達率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6;26(1):5-6.
2 盛秀芝,蔡 溢,王 濤.血清淀粉樣蛋白A在糖尿病腎病早期診斷中的價值〔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0;14(5):728.
3 劉玉茹.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P-選擇素和淀粉樣蛋白A的變化〔J〕.鄭州大學學報(醫學版),2008;43(5):953-5.
4 宋桂芹,王擁軍,董可輝,等.頸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的超聲與血管造影比較研究〔J〕.中國介入影像與治療學,2010;7(1):23-6.
5 Volcik KA,Ballantyne CA,Coresh J,et al.Specific P-selectin and P-selectin glycoprotein ligand-1 genotypes/haplotypes are associated with risk of incident CHD and ischemic stroke:The Atherosclerosis Risk in Communities(ARIC)study〔J〕.Atherosclerosis,2007;195(1):76-82.
6 Yang RZ,Lee MJ,Hu H,et al.Acute-phase serum amyloid A:an inflammatory adipokine and potential link between obesity and its metabolic complications〔J〕.PLoSMed,2006;3(2):884-94.
7 張國明,張高明,胡禮儀,等.血清淀粉樣蛋白A和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抗體水平與糖尿病大血管病變的相關性研究〔J〕.檢驗醫學與臨床,2009;6(16):13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