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梁 張秀娟 孟姝含 霍 珊
(吉林大學第二醫院內分泌科,吉林 長春 130041)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主要與機體長期的高血糖狀態有關。其臨床表現通常為對稱性,下肢較上肢嚴重,可伴隨痛覺過敏、疼痛;隨病情進展,可累及運動神經,肌力減弱,重者出現肌萎縮和癱瘓。因此,改善局部血流動力學及微循環,有極其重要的意義〔1〕。
1.1 病例選擇 2010年9月至2011年6月在我科住院的糖尿病患者40例,均符合世界衛生組織(WHO)1999年公布的糖尿病診斷標準〔2〕,符合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診斷標準〔3〕:排除患有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患有其他嚴重糖尿病并發癥,患有慢性酒精中毒、金屬中毒、藥源性多發性周圍神經炎引起的周圍神經損害。將入選病例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20例,男13例,女7例,年齡37~71〔平均(56.4±16.9)〕歲,病程3~10年;對照組20例,男11例,女9例,年齡40~69〔平均(50.6±9.1)〕歲,病程3.5~12年。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等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所有病例進行糖尿病及糖宣教,控制飲食,適當運動,給予口服降糖藥或注射胰島素控制空腹血糖在6~9 mmol/L,餐后血糖7~11 mmol/L。同時給予抗凝藥物,降尿蛋白藥物;合并高血壓、高血脂患者給予降壓、降脂藥物。治療組給予丹紅注射劑40 ml加入100 ml生理鹽水中靜脈滴注,1次/d,持續2 w,同時給予甲鈷胺1 mg加入20 ml生理鹽水中靜注,1次/d,持續2 w;對照組僅給予甲鈷胺用藥方法同治療組根據血糖水平調整降糖治療。
1.2.2 10 g尼龍絲(單絲)檢查 尼龍絲垂直于測試處的皮膚,施壓使尼龍絲彎曲約1 cm。測定下一點前暫停2~3 s,測定時避開胼胝。測定部位:大腳趾、中趾、小趾、跖骨頭1、3、5處及足跟和足背,測定20個點?;颊咭粋葍H感覺到8個或不足8個,視為異常。
1.2.3 肌電圖 檢測患者一側上肢的正中神經,下肢的腓總神經的運動神經傳導速度(MCV)和感覺神經傳導速度(SCV)。
1.2.4 觀察項目 四肢麻木、疼痛、感覺異常、體溫低等異常癥狀的變化情況。
1.2.5 療效評價 自覺癥狀明顯好轉或恢復正常,肌電圖增加(NCV>5 m/s)或恢復正常為顯效;自覺癥狀有所減輕,NCV<5 m/s為有效;自覺癥狀及檢查無變化為無效;自覺癥狀加重為惡化。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
兩組主觀癥狀改變情況見表1。兩組治療前后肌電圖的比較見表2。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3。
表1 兩組治療后主觀癥狀改善情況(n,n=20)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肌電圖結果的比較(x ± s,m/s,n=20)
表3 兩組療效比較(n)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最常見的糖尿病慢性并發癥之一,2型糖尿病患者周圍神經病變的患病率約為45%,只有15% ~25%的糖尿病神經病變患者有臨床癥狀。
10 g尼龍絲檢查主要反映軀體感覺傳導通路的功能,對于預測足部潰瘍的發病風險敏感度高達100%,特異度77.7%。甲鈷胺是一種內源性輔酶型B12,極易轉移至神經細胞的細胞器,具有促進神經內核酸、蛋白、脂肪代謝的作用,可加速修復損傷的神經組織,改善神經組織傳遞及代謝障礙,對糖尿病神經病變引起的疼痛、麻木及感覺減退有一定的治療作用〔4〕。
丹紅注射液是植物丹參、紅花提取物,其主要成分為丹參素。丹參具有擴張血管、降低血管阻力、降低血液黏稠度、增強紅細胞變形能力、改善微循環、清除氧自由基、抗脂質過氧化損傷、抗血小板聚集、改善組織缺血缺氧狀態等作用。紅花是常用的活血化瘀藥物,能降低血液黏度、抑制血小板聚集、提高血漿纖溶酶的活性、防止微血栓形成、消除由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引起的收縮血管作用、解除血管平滑肌痙攣、增加微循環血流量,結果表明對糖尿病神經病變具有良好的預防和治療作用。
1 曹 雯,余江毅.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中西醫研究進展〔J〕.河南中醫學院學報,2006;21(2):82-3.
2 張惠芬,遲家敏,王瑞萍,等.實用糖尿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66-7.
3 程 勇,張素梅,趙海艷,等.前列腺E1與甲鈷胺、丹參治療DPN療效觀察〔J〕.實用糖尿病雜志,2008;4(4):52-3.
4 劉占奇,朱寧萍,張學良,等.甲鈷胺在周圍神經損傷術后的應用〔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0;10(5):5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