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 軍商義葉 趙 磊
(1.濟南職業學院 山東 濟南 250103;2.山東天宇建設機械股份有限公司 山東 齊河 251100)
直接轉矩控制方法是在1985年由德國魯爾大學Depenbrock教授首次提出并取得實驗成功,它相對于經典的矢量控制有如下的特點:
(1)在定子坐標系下分析交流機的數學模型,直接控制磁鏈和轉矩,不需要與直流機作比較、等效、轉化等,省去復雜的計算;
(2)以定子磁場定向,只需定子參數,不需隨轉速變化的、難以測定的轉子參數,大大減少了參數變化對系統性能的影響;
(3)采用電壓矢量和六邊行磁鏈軌跡,直接控制轉矩;
(4)對轉矩、磁鏈都采用兩點式調節器,把誤差限制在容許范圍內,直接對逆變器的開關狀態進行最佳控制,以獲得轉矩的高動態性能[1]。
直接轉矩控制的原理仍是采用空間矢量分析的方法,但由于實時電壓、電流和轉矩檢測經電動機數學模型算出實際磁鏈位置,根據對電動機運行狀態(轉動方向、轉矩大小、負載變化等)的要求,確定逆變器應輸出的電壓狀態,從而完成對電機的控制。
直接轉矩(DTC)的控制策略:

式中,2HBψ為磁鏈控制器的總滯環帶寬。給定磁鏈矢量的圓形軌跡在滯環內沿逆時針方向旋轉。實際的定子磁鏈ψs被控制在滯環帶內并以之字形軌跡跟蹤給定磁鏈。轉矩控制環為三電平輸出,如下式:

磁鏈和轉矩反饋信號根據電機端電壓和電流信號計算得到,信號計算模塊還計算獲得磁鏈矢量ψs所在的扇區數S(k)。共有6個扇區(每個扇區占 π/3)。 電壓矢量表模塊接受輸入 Hψ、HTe和 S(k),通過查表方式為逆變器產生適應的控制電壓矢量(即控制電力器件的開關狀態)。逆變器的8個電壓矢量(6個非零矢量和2個零矢量)和典型的ψs矢量。如果忽略定子電阻Rs,可得下式:開始旋轉。通過查表1,可以選擇適當的電壓矢量作用于系統,其電壓矢量實際上同時對系統的轉矩和磁鏈進行控制。磁鏈軌跡段AB、BC、CD和DE對應的電壓矢量分別為V3、V4、V3和V4。由△ψs導致的轉矩增量。值得注意的是,在電壓矢量Vs作用下,定子磁鏈矢量變化得很快,而由于存在一個大時間常數Tr,轉子磁鏈矢量ψr卻變化得很緩慢。由于ψr相當于被濾波,因此它會以頻率ωe平穩旋轉,而定子磁鏈ψs的旋轉是不平穩的。然而,在穩態時,兩者的平均速度是一樣的。表2中歸納了各個電壓矢量作用下,定子

上式表明,磁鏈矢量ψs的增量為電壓矢量Vs與時間增量△t的乘積,也就是說電機剛上電時,在零頻(直流)定子電壓作用下,電機磁鏈沿著徑向軌跡OA逐漸建立起來。當額定磁鏈被建立以后,系統發出給定轉矩命令,并且給定磁鏈矢量磁鏈和轉矩變化量的大小和方向。可見,電壓矢量V1、V2和V6的作用會使磁鏈增加;而當V3、V4和V5作用時,磁鏈會減少。同樣地,電壓矢量 V2、V3和 V4作用時,轉矩會增加;V1、V5和 V6作用時,轉矩會減少。零矢量(V0和V7)使電機終端短路,此時保持磁鏈和轉矩不變,但是由于存在一定的定子電阻(Rs)壓降,轉矩和磁鏈在電機終端短路時會略有減小。

表1 逆變器電壓矢量開關表

表2 電壓矢量引起的磁鏈和轉矩變化(箭頭變化大小和方向)
例如,當系統運行在扇區S(2)的B點,此時磁鏈過高,轉矩過低,即Hψ=-1,HTe=+1,由此查表1,可知下一步電壓矢量V4將作用于逆變器,即產生軌跡BC段。在點C,Hψ=+1,HTe=+1,又查表可知為電壓矢量V3。依此類推,系統很容易在四個象限中運行。

圖1 控制系統硬件框圖
直接轉矩控制特別適合全數字化,對硬件的處理實時性和快速性要求很高。數字信號處理器(DSP)芯片以其高速及高性能在自動控制和電機控制領域享有盛名,它快速處理各種復雜控制規律,并具有故障診斷、監控保護和控制靈活等功能,為系統可靠性、快速性和實時性提供了保證。硬件電路設計包括強電和弱電兩部分。強電部分包括:具有能量回饋單元的系統主電路及相應電路,電壓、電流采樣電路,以及開關電源等3部分。強電部分為弱電控制板提供電源,并輸出采樣信號到弱電控制板。弱電部分為該控制系統提供的系統狀態進行實時控制及檢測采樣,由DTC算法產生PWM信號傳送到逆變器觸發端。控制系統硬件框圖如圖1所示。以上功能由控制軟件實現,軟件分為主程序和中斷服務程序兩部分。主程序在完成系統初始化設置后進入循環,等待中斷發生。中斷服務程序要完成:電機定子電流和電壓的采樣和轉換;利用DSP處理速度反饋信號;根據直接轉矩控制算法輸出6路PWM信號對轉矩進行控制。
采用定子磁通定向矢量控制策略,該控制策略能夠提供大而平穩的起動轉矩;能夠提供精確的轉矩控制,動態轉矩階躍響應時間短;能夠提供精確的速度控制,動態轉速誤差小;能夠使鉆機絞車系統實現最優的工作性能。
[1]李華德,等.交流調速控制系統[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3.
[2]王妍.基于DSP的電壓空間矢量法PWM的研究[J].電機與控制學報,2000(4):98-101.
[3][美]Bimal K.Bose.現代電力電子學與交流傳動[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327-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