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剛,王啟魁,王智斌,唐國林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北京100872)
自2005年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戰略任務以來,各地政府積極響應,新農村建設事業如火如荼地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在這一事業的蓬勃發展下,“三農”問題得到進一步解決。但是,由于我國幅員遼闊、村莊眾多等原因,新農村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技術支持、信息資源和豐富的管理經驗,僅靠政府單方面通過財政支持是非常有限的,有時杯水車薪,捉襟見肘。在此背景下,代表非政府方面的社會力量應運而生。
2006年中央發布的1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指出“建設新農村是全社會的事業,需要動員各方面力量廣泛參與”。根據上述1號文件,社會力量具體是指在國家財政預算以外自愿關心、幫助和支持農村建設和發展、以及在農村聯合或者獨立開發的組織和個人的總稱。其主要包括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知名人士和一般志愿者,同時也包括沒有直接使用預算內財政資源的黨政機關,以及國外的政府、各種機構、組織和個人。社會力量參與新農村建設是一種以促進三農發展或者以共贏為主要目的,自愿投入資金、實物、技術和信息等要素的行為[1]。正確動員、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新農村建設對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其在提供新農村建設資金和技術、帶動農村產業發展、促進就業和提高農民收入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是政府致力于農村發展的重要幫手和有力的支持者。
鑒于此,本文以北京市郊區村莊為例,通過問卷調查,深入探討社會力量參與新農村建設的情況和建設的作用機理,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議。本文余下部分的結構安排如下:第二節為文獻綜述,第三節說明了數據來源,并進行了描述性分析,第四節探討了社會力量參與新農村建設效果的作用機理,第五節進行了總結,并提出了相關政策建議。
新農村建設是近年來黨中央與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問題,學術界對新農村建設的形式與效果已取得一些研究成果。主要是以下三個方面:第一,需要進一步加大財政支持力度以實現城市反哺農村。經過多年的經濟發展,我國客觀上已進入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帶動農村的階段。對國民經濟整體的帶動效應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外在拉動力[2-3],因此需要進一步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公共財政對“三農”的支持力度,這可以解決政府公共財政長期缺位問題[4]。第二,從農村外部尋求農村發展的動力源,這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必要條件。近年來,更多的民營企業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成為帶動農業發展和農民致富的重要力量,其在發展壯大的同時吸納了大量農村富余勞動力,成為培養和造就新型農民的有效載體[5]。第三,新農村建設是對政府能力的考驗。我國的新農村建設是一項由政府引領的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社會系統工程,它直接面向并服務于農村和廣大農民,在現實上迫切要求地方各級政府充分發揮作用[6]。當地政府能積極拉動社會力量的參與,并引導社會力量得到充分的利用。因此,在我們研究社會力量參與新農村建設的效果影響中必然要考慮政府的能力問題。
綜上所述,在新農村建設當中既要有來自政府的財政支持,同時也需要來自國有企業、民營企業以及其他社會團體的廣泛參與。但是,近年來社會力量參與新農村建設的作用機理方面鮮有實證性研究。因此,在“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際,我們需要明確社會力量已取得的效果及其作用機理,為社會力量更好地參與到新農村建設中提供經驗和教訓。
本研究所用數據來自北京市農委北京社會力量參與新農村建設研究課題組于2008年12月在北京市郊區進行的抽樣調查。之所以選擇北京,是基于其在政治、經濟和技術等方面具有優勢,村莊接受社會力量參與建設的機會較多,有利于進行大樣本調查,得出較為可靠的結論。課題組在北京共調查了703個村莊,最后收回703份問卷,得到有效樣本533個,樣本有效率75.8%。問卷調查由各級鄉鎮政府向村莊負責人下發問卷并回收,其主要包括村莊和社會力量的統計特征,是否利用相關的扶持政策以及建設效果等內容。
1.被調查村莊
村莊總人口數在500人以下、501-1000人的村莊均占被調查村莊總數的33%,而1000人以上的村莊占總數的34%,各樣本組分布基本均勻,具有代表性。村域面積在5000畝以下的村莊占大多數,為74.3%,面積在10000畝以上的村莊有63個,所占比例不足10%,說明被調查的樣本多為中小型村莊。半數被調查村莊集中在遠郊平原等一般農業地區,逾三成的村莊位于山區,駐扎在其他地理位置的村莊較少。村莊人均純收入多集中在6000-8000元和8000-10000元兩個區間,以后者居多,占總數的28.1%,人均純收入均值為7586元。以一般農業種植業為主導產業的村莊所占比例過半,其次為以特色農業種植業為主的村莊占18.8%,其他主要從事非農業產業的村莊共占三成。農轉非人數在100人以下的村莊占比最高,近六成左右,說明戶口流轉的速度相對較慢。
2.社會力量
社會力量的統計情況如表1所示。首先,黨政機關(沒有直接使用預算內財政資源)支持力度較大,占比32.3%。民營企業、外企及事業單位占比均逾兩成,但是其它組織和個人的支持明顯薄弱,說明黨政機關更加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在財政預算外對新農村建設提供大力支持。其次,政府在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新農村建設方面發揮了主要作用,由政府部門牽線搭橋促成合作的占58.9%。主動出去尋找合作單位的村莊與主動到村里聯系的單位各占五分之一,說明參與雙方的能動性很高,很多企事業單位對新農村建設感興趣,而村莊對外部也有相應需求。再次,社會力量參與新農村建設的三個主要動機是擴大影響力、為完成政治任務與回報家鄉,各占約五分之一。由此可見,目前這種參與的動機較為復雜。最后,社會力量熱衷于參與到水電交通環境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和農村基礎教育與農民技能培訓當中,各占約五分之一。

表1 社會力量的描述性統計
3.社會力量參與新農村建設利用扶持政策的現狀
選擇利用扶持政策的被調查村莊共340個,占被調查村莊的63.8%。這反映出,北京市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建立起了有效的參與機制,并制定政策,用以推動新農村建設持續深入發展。與此同時,政策扶持已經在較大范圍內對社會力量的參與產生了影響,并且為大多數村莊所認可。
4.社會力量參與新農村建設的效果
社會力量參與新農村建設的效果的統計數據如表2所示。首先,在對新農村建設效果的評價統計中,選擇很好和比較好的村莊占80.7%。不理想的只有48個,所占比例不足10%。由此看出,被調查村莊對建設的效果總體上評價較好。其次,社會力量的參與帶動就業平均人數為32人,其中沒有帶動就業人口的村莊為206個,占38.7%;帶動就業100人以上的村莊僅占11.1%,隨著帶動人數的增加,這個比例在逐步縮小。由此可見,部分村莊村民的就業情況并沒有因為社會力量的參與而得到改善。最后,社會力量的參與使得每個村莊收入增加的均值為22.3萬元;收入沒有明顯增長的村莊有196個,占比為36.8%;而收入增加在100萬元以上的村莊僅占7.1%。這說明,社會力量的參與使得各村莊收入的增加幅度的差距明顯。

表2 社會力量參與新農村建設的實際效果
本文運用計量經濟學的分析方法,進一步探討了社會力量參與新農村建設的作用機理。因為被解釋變量是離散型變量,又不遵循統計學上要求的正態分布,所以在計量中,不適合用普通或加權最小二乘法進行估計。本研究中,建設的作用效果是用序數值表示的,是一個有序多元選擇問題。因此,本文采用多元有序logistic模型對影響社會力量參與新農村建設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采用logistic函數:

其中,xi表示第i個指標,y代表社會力量參與新農村建設的作用效果,給各等級y賦予從1開始的各個數值(其中1表示“不理想”,2表示“一般”,3表示“比較好”,4表示“很好”)。建立累計logistic模型:

其中,Pj=P(y=j),j=1,2,3,…;X 表示一組自變量;β是一組與X對應的回歸系數,αj是模型的截距。變量的定義及其賦值情況如表3所示。

表3 變量的定義和賦值

續表3
本文運用stata9.0對該截面數據進行了有序logistic回歸,結果如表4所示,具體的分析如下。首先,在村莊特征統計變量中,村莊人口、人均純收入、村莊地理位置因素對新農村建設作用效果影響顯著。村莊人口與人均純收入兩個因素均在1%的水平上顯著影響社會力量參與新農村建設效果,且系數為負。這說明,村莊人口越多、人均純收入越高,對建設效果的評價越低。村莊人口越多、人均純收入越高,需求偏好也越多,越難對同一事物做出同一評價,正所謂眾口難調,建設項目得到較高評價也越難。村莊地理位置因素在10%的水平上顯著影響建設效果,且系數為正。這說明村莊離城市越遠,對建設效果的評價越高。此類村莊受城市的影響較小,同時需求偏好水平較低,容易對新農村建設項目效果給予更高評價。主導產業均顯著影響新農村建設效果,且系數為正。可見,農村各產業發展都迫切需求社會力量的支持。
其次,在社會力量參與新農村建設情況變量中,參與建設內容和動機對新農村建設效果影響顯著,社會力量性質、與村莊對接渠道、參與資金對新農村建設效果影響并不顯著。參與建設內容因素在1%的水平上顯著影響建設作用效果,且系數為正。這表明,社會力量參與建設的基礎設施越多,其建設效果越容易得到更高評價。雖然基礎設施成本較高,但建成后的使用年限較長,農村對基礎設施的需求量大,更容易得到積極評價。參與建設的動機因素在1%的水平上顯著影響建設效果,且系數為負。這說明,社會力量單方面追求自身發展的行為會導致評價效果低下。

表4 計量結果
再次,利用扶持政策對新農村建設作用效果影響顯著。是否利用扶持政策在1%的統計水平上影響建設效果,且系數為正。這表明,當前國家扶持政策切合實際,合理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新農村建設,使得建設效果良好。
最后,新農村建設實際效果對帶動就業人數和增加村民收入影響不顯著,這說明,社會力量的參與沒有明顯為村莊的就業與收入情況帶來任何影響。出現這種情況的一個可能的原因是,部分村莊存在沒有在公平和公正的條件下使村民均等地獲得就業和創收的機會等問題。
本文利用翔實的調查數據,運用有序logistic回歸模型實證分析了北京郊區村莊社會力量參與新農村建設的作用機理。研究得出以下五點結論:一是社會力量在條件相對劣勢的村莊建設當中參與力度不足。此類村莊人口數量少、占地面積小、距離城市遠,雖然對其開發建設具有較大難度,但是建設效果會更加明顯。二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成為社會力量參與建設的主要內容。基礎設施建設在新農村建設當中起到關鍵作用,這種建設需要充足的資源支持,因此社會力量更加集中地參與到基礎設施建設當中。三是相關政策的扶持促進了社會力量的參與。目前我國針對社會力量參與新農村建設所制定的扶持政策,收效明顯。四是在增加村民就業機會與提高村莊收入方面,社會力量的參與并沒有起到明顯效果。五是有逐利目的的社會力量參與,會使新農村建設效果評價低下。這說明,社會力量與農村的合作過程中存在分配機制不公平的情況,農村方面利益受到損害。在計量結果中,這種參與對增加就業機會和提高收入沒有影響,印證了這一結論。
依據以上結論,本文提出以下四點政策建議。首先,加大力度吸引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到人口、面積較少,距離城市較偏遠的村莊建設當中,使有限的社會力量起到更加顯著的作用。其次,樹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戰略目標,為農村提供更多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新農村建設涉及大量公共建設工程和民居改善工程,政府單方面難以完全解決的資源缺乏問題,需要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不僅在政策上鼓勵社會力量的參與,尋找能夠對這種參與產生推動作用的方式方法,還要加強宣傳,轉變觀念,讓社會力量認識到參與新農村建設并非只有付出,而是可以實現社會力量與農村的共贏。再次,保證社會力量參與的建設質量,為新農村建設提供穩定保障。由于社會力量對接渠道復雜,在對新農村投資建設上質量存在較大差異,應該在實行積極政策促進參與的同時加大對建設質量的監管。最后,加強對村莊的分配方式監督,使村民能夠在平等的條件下獲得就業機會與增加收入,讓村民能夠切實得到由于社會力量參與而帶來的實惠。與此同時,加強引導社會力量在公平雙贏的基礎上參與新農村建設,以實現又好又快可持續發展。在此條件下,社會力量參與新農村建設才能得到更多的來自村民方面的支持。
[1]劉 樹,李國祥,王志剛等.北京社會力量參與新農村建設研究[R].北京市農村工作委員會,2009.6.
[2]陳錫文 .重提“新農村建設”[J].中國改革,2006,(2):14-16.
[3]郝繼明.建設新農村的內涵、動力及阻力探析[J].現代經濟探討,2006,(2):43-47.
[4]馬曉河.如何開展新農村建設[J].政策,2006,(1):50-51.
[5]劉蘭君.民營經濟參與新農村建設的效果及建議[J].農業經濟,2007,(9):26-27.
[6]熊清華.建設新農村應切實解決“三個公共”問題[J].農業經濟問題,2006,(8):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