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悅心
滯脹是經濟的悲哀,但卻是貴金屬的天堂。這一時期,黃金白銀的牛市才進入“巔峰時刻”。之后冬去春來,經濟會步入下一個周期。到那時,出脫黃金、購入資產便是明智之舉。

2011年,內地A股下跌22%;美國道指微漲5.53%;美元指數上漲1.86%;黃金上漲10%;同為貴金屬的白銀全年則下跌了10.7%;在2010年表現最為亮麗的大宗商品更是慘遭滑鐵盧。從資本市場真正賺到錢的投資者寥寥無幾。
然而“真金不怕火煉”。盡管資本市場“亂七八糟”,但黃金依然以10%的年漲幅雄冠全球。在股票與商品投資者驚呼“看不懂”的同時,實物黃金持有者的臉上,卻仍舊洋溢著已經持續了11年的微笑。
為什么所有資產都跑不贏黃金?不論是在2011年,還是既往11年的總和?
作為一種特殊的商品,黃金同時具備價值貯存、價值交換與支付手段三大功用。自1971年美國關閉黃金兌換窗口起,主流經濟學界開始不斷攻擊黃金,稱其為“野蠻的遺跡”、“無用的金屬”,試圖對它進行“去貨幣化”。40年過去了,現在已經很少有人再用黃金直接購買東西,也沒有人用黃金簽訂債務合同。經濟學家似乎成功剝離了黃金作為“價值交換”與“支付手段”的功用,但唯有“價值貯存”這一點,無論如何也難以貶低,而恰恰是這一點,正是被他們所極力推崇的現代紙幣體系的死穴。每當地緣政局不穩、政府信用流失、央行開動印鈔機搞“QE”,金價總會暴漲。
其實黃金并沒有漲,金價“上漲”,無非反映的是它的競爭對手——“紙幣”價值的下降。換句話說,如果各國政府信用繼續流失、央行一意孤行地增發紙幣,那么金價是沒有“頂部”可言的。這就是為什么油價迅速攀升至147美元,隨即破滅,而金價卻11年“巍然不倒”的原因所在。
自然界有四季交替,經濟發展也遵循著同樣的周期性,各個階段分別彰顯不同的貨幣需求。
第一階段,春暖花開。經濟剛從嚴酷的隆冬中復蘇。政府與中央銀行汲取了滯脹的教訓,重新開始遵守財政紀律,維護貨幣幣值。在這一階段,投資需求隨著經濟企穩增長而逐漸上升,貨幣“價值貯存”的功能驟降,因為人們關注的重點正在從“如何保值”轉移到“如何增值”。因此,市場更加青睞那些擁有增長潛力的經濟體的主權貨幣,而非黃金白銀這類保值產品。
全球經濟的上一個春天,為1980—1996年這段被現代經濟學家冠名為“金發女孩時代”的黃金增長期,其特點是不溫不火。1980年,里根總統與美聯儲主席沃爾克果斷加息,戰勝了20世紀70年代的大通脹;1996年,格林斯潘發表著名的“非理性繁榮”演說,警示經濟可能存在過熱風險。
第二階段,烈日炎炎。當所有人都認為“明天會像昨天一樣美好”、“投資穩賺不賠”的時候,經濟就會過熱。這一時期的特點是全民投資。股票、房地產出現泡沫?!袄碡敗?、“投資”成為每個人掛在嘴邊的談資。狂熱的投資需求壓低了企業融資成本,經濟呈現出一片熱火朝天之景。繁榮的經濟帶動了人們的消費意愿,商品交換需求亦隨之上升。然而,投資未必總會產生正回報,經濟過熱時,也最容易產生不當投資與過度投資。例如,在互聯網泡沫期間,只要沾上“.com”概念,任何一家沒有盈利能力的皮包公司都很容易高價上市;地產泡沫期間,經常見到連排別墅或公寓空無一人……
這些“投資”實際上揮霍了儲蓄,造成了嚴重浪費。在正常情況下,市場會對此“糾偏”,讓經濟出現衰退,利率走高(反映儲蓄不足的事實);讓那些莽撞的投資者付出代價(股價下跌、房價下跌)??烧c央行并不希望“好日子結束”,他們應對儲蓄不足的方法是強制壓低利率、供應紙幣。這就使得原本應該被清算掉的不良投資遲遲得不到清算,債務越滾越大。一方面貨幣供應不斷增長,另一方面實體經濟無法跟上其步伐,結果就是通貨膨脹。
龐大的債務養肥了誰?答案是金融業(銀行、證券、保險),或與金融相關的行業(如房地產)。它們的平均利潤率遠遠超過制造業,導致大量優秀人才從實體經濟向虛擬經濟流動。這進一步加劇了實體經濟的萎縮,使得通脹水平更加嚴重。
這一階段,紙幣與金銀的需求同時驟增,前者由流動性與投資意愿拉動,后者由通脹下的保值意愿拉動。到了“盛夏”,當人們發現投資收益越來越低,保值意愿就會超過投資意愿,這意味著金價上漲。其實,夏天只是貴金屬牛市的開端。全球經濟的上一個夏天,為1996—2008年(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來說,由于泡沫尚未破滅,所以依然處于炎炎夏日。但在剛剛過去的2011年,我們已經感受到了絲絲秋意。
第三階段,秋風瑟瑟。積聚數年的債務泡沫破滅。俗話說,一雨成秋。經濟由盛轉衰的速度往往令人猝不及防。在此期間,多數人的資產價值快速揮發,甚至一夜間便由腰纏萬貫變得窮困潦倒。2008年,美國兩房的股價連續兩日暴跌超過90%;道瓊斯工業指數僅用數月時間,便跌去2/3;許多公司債券前一天還是AAA的頂級評級,第二天便成為“垃圾級”……
秋天也是各類需求快速轉換的時期。
投資需求由頂點下降至冰點。財富效應的喪失,使得債權人不敢再輕易借錢,銀行不再敢輕易放貸。股市成為絞肉機,樓市成為自由落體的風水寶地。
還債需求迅速升溫。大量后知后覺的企業未能享受到“盛夏的果實”,反而欠下一屁股“盛夏的債務”。還款高峰來臨之時,會出現流動性的極度匱乏。企業這時每日思忖的已經不是如何賺錢了,而是如何避免倒閉,或如何“跑路”。
通脹憂慮退居次席。在秋日,總的來說是“現金為王”,因此金價也會出現階段性調整。2008年,我們看到美元獨領風騷,金價也跟隨股市、商品出現一波大幅調整,但其調整幅度遠小于其他品種。
當然,如果在資產泡沫破滅前就做好準備,秋天并不可怕,反而是休養生息的大好時機。保全財富的關鍵是要比別人早做行動,一葉落便知天下秋,出脫資產,握緊錢袋。美國經濟目前便處于清秋之際。
第四階段,寒風凜冽。面對資產價格暴跌,政府與中央銀行不可能無動于衷。如果深秋的衰退讓眾多中小企業以倒閉的方式清算了債務,那么對政府與大企業這些“絕對不能倒”的實體來說,他們化解債務的唯一可能就是用通貨膨脹來稀釋。
資產泡沫一經破滅,無論政府與央行注入多少貨幣、如何降息,一般來說是沒有可能讓資產價格重新回升的。這就好比往一個已經破了的氣球里打氣,注定于事無補。但是,政府卻往往認為,經濟未能回穩的原因是“刺激還不夠”,于是繼續增發貨幣。實體經濟因為泡沫破滅而萎縮,貨幣供應卻在瘋狂增長。那么在某一個時點,公眾必然會燃起強烈的通脹升溫預期,保值需求將卷土重來,紙幣信用一落千丈。在寒冷的冬季,經濟本已停止增長,通貨膨脹又來雪上加霜,這種“滯脹”(“經濟停滯+通貨膨脹”,而夏季的特征是“經濟繁榮+通貨膨脹”)現象在現代經濟學家看來是全然無解的,決策者只能自求多福了。
在經濟滯脹期,投資需求、還債需求均降至冰點(債務清算已由倒閉潮或通脹基本完成),孱弱的經濟亦使商品交換需求大幅下降。此時此刻,人們最看重的便是資產的價值貯存功能,每個人都不愿長期持有央行肆意發行的紙幣,從而轉投“誠實的貨幣”——金銀。
滯脹是經濟的悲哀,但卻是貴金屬的天堂。這一時期,黃金白銀的牛市才進入“巔峰時刻”。之后冬去春來,經濟會步入下一個周期。到那時,出脫黃金、購入資產便是明智之舉。
成功的投資者,必須學會順勢而為。過去20年的投資經驗,在下一個20年未必有用。2012年將是中國經濟由夏入秋的關鍵一年,您做好準備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