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木寶
雖然伊拉克舉辦的四輪油氣招標有成功也有失敗,但是,這卻表明了該國油氣工業開始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
伊拉克擁有豐富的油氣儲量。但是,在經歷了兩伊戰爭、海灣戰爭、國際制裁以及美伊戰爭之后,石油工業近乎停滯。伊拉克戰后經濟百廢待興,為確保戰后重建資金,政府一直希望增加原油產量,因而開始嘗試與擁有雄厚資金和先進技術的外資公司進行合作。
2009年6月30日,伊拉克政府就8個油氣田的長期開發向通過資格初審的31家國際石油企業招標。這是自1972年伊拉克實行油氣資源國有化以來,外國能源企業第一次有機會涉足伊拉克的油氣資源開發。招標項目包括魯邁拉油田、基爾庫克油田、巴伊哈桑油田、祖拜爾油田、米桑油田和西古爾納油田等6塊油田以及阿卡斯氣田和曼蘇里耶氣田。
但是,這場招標出師不利,計劃中的8個油氣田競標最終僅有一處拍出,其他7個未能達成協議。中國石油—BP聯合財團提出的條件優于埃克森美孚和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聯合財團,前者承諾將魯邁拉油田的日產量從目前的110萬桶提高到280萬桶,并報出3.99美元桶油報酬的場內低價。但是,伊拉克石油部一口咬定最高桶油報酬只能是2美元。中國石油—BP最后以2美元桶油報酬達成協議,成就了第一個也是唯一成功的競標。

□ 2012年5月30日,伊拉克石油部舉行的第四輪能源開發招標活動現場。CFP 供圖
招標失敗的根本原因是伊拉克石油部鎖定的最高桶油報酬遠低于競標者能夠接受的最低桶油報酬。伊拉克石油部為數個油田提出的超額生產報酬是最高每桶2美元。這個報酬標準讓石油公司難以接受。
巨大的投資風險也是拍賣會未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如果競標成功,石油公司可以擁有油氣資源20年。但是許多石油巨頭都非常擔心在這么長的時間內會產生巨大的財務風險。所以這次拍賣會對投資者來說并沒有很大的吸引力。另外,這次伊拉克政府是以開發和服務合同的方式來招標的,而沒有采取產量分成合同方式。這種招標方式的條件過于苛刻,遭到一些企業的抵制。
3個月過后,伊拉克在第二輪招標中開出的條件依舊“刻薄”,但各大石油公司紛紛放下姿態,準備在伊拉克大干一場。此輪招標吸引了包括BP、雪佛龍、道達爾以及殼牌公司等在內的44家國際石油公司參加競標。此輪油田合同招標共10個項目,分別是巴德拉油田、東巴格達油田、蓋拉夫油田、邁季嫩油田、奈季邁油田、卡雅拉油田、西古爾納—2油田、哈勒法耶油田以及幼發拉底地區東部和中部的兩個油田群。
2009年12月11日第二輪油氣招標正式“開鑼”。在當天的招標中共有兩塊油田被成功拍出,其中中國石油、法國道達爾以及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組成的競標團競得哈法亞油田開發權。殼牌和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組成的競標團競得邁季嫩油田開發權。第二天,又有5塊油田的開采權分別被俄羅斯、安哥拉和馬來西亞等國的能源巨頭拍得。至此,此輪招標共拍出10塊計劃項目中的7塊。本輪競標的最大一單合同被殼牌和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組成的競標團奪得。邁季嫩油田位于伊拉克南部石油港巴士拉,儲量高達126億桶,是世界最大的未開采油田之一。
俄羅斯魯克石油公司和挪威國家石油公司贏得了西古爾納—2油田的開發權。該油田位于伊拉克南部,是一個總儲量超過129億桶的超大型油田。兩公司最終與伊拉克方面達成一致,將桶油報酬定為1.15美元,并將油田的日產原油量提升至180萬桶。
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和日本石油勘探公司聯合競得哈拉夫油田的開采權,該油田的儲量約為9億桶。兩公司計劃將每日最高開采量提高到23萬桶。

□ 伊拉克煉油工業制約油氣工業發展。 李曉東 供圖
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韓國天然氣公司、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和土耳其石油公司組成的競標團贏得了巴德拉油田的開采權。該油田位于伊拉克與伊朗接壤地段,是一個儲量為1億桶的油田。
安哥拉國家石油公司以桶油報酬5美元贏得了凱亞拉油田的開采權。卡雅拉油田的儲量為8億桶,安哥拉國家石油公司計劃將其日產量提高到12萬桶。同時,該公司還贏得了儲量為9億桶的奈季邁油田,并將目標定為每天11萬桶。
中國石油、法國道達爾集團以及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贏得了哈爾法油田的開采合同。哈爾法油田位于伊拉克南部,估計儲量為41億桶。
2010年10月20日,伊拉克啟動開發其境內三塊天然氣田的第三輪油氣招標。與前兩次招標不同的是,此次招標的三個項目全部為天然氣田。準備招標的這三塊天然氣田分別是位于伊拉克西部安巴爾省的阿卡斯氣田、東部迪亞拉省的曼蘇里耶氣田以及南部巴士拉省的錫巴氣田。伊石油部公布的數據顯示,這三塊氣田已探明天然氣儲量共3180億立方米。
出人意料的是,當13家獲得投標資格的國際油氣公司名單公布后,人們沒有發現國際超級石油公司和中國三大油企的身影,上榜的分別是意大利埃尼公司、法國道達爾公司、韓國天然氣公司、日本三菱公司、土耳其TPAO公司、日本伊藤忠公司、哈薩克斯坦國家石油和天然氣公司、科威特能源公司等。最終,伊拉克此輪招標的三大天然氣區塊被韓國、科威特、土耳其和哈薩克斯坦四國的能源公司瓜分。
由土耳其石油公司、科威特能源公司和韓國天然氣公司組成的競標團贏得了伊拉克東部曼蘇里耶氣田13年的開發權,計劃日產量為640萬立方米。曼蘇里耶氣田儲量約為1270億立方米。
一個由科威特能源公司主導的競標團贏得了伊拉克南部錫巴氣田9年的開發權,計劃日產量為280萬立方米。錫巴氣田儲量近340億立方米。
阿卡斯氣田則由韓國天然氣公司和哈薩克斯坦國家石油公司聯合中標。阿卡斯氣田的儲量約為1580億立方米。
2012年5月30日,伊拉克油氣招標駛入了第四輪。此輪招標共推出了12個區塊,其中7塊為天然氣田,5塊為油田。與以往招標不同的是,巴格達首次規定,同庫爾德地區簽署勘探協議的公司不得參與此輪招標。美國石油巨頭埃克森美孚就被剝奪此輪競標的資格。此輪招標的合同模式均為服務合同,而不是產量分成合同。另外,以前的3次招標都是針對提高成熟石油和天然氣田產量的,此次則多為新油氣田。
由于此輪招標條件并不吸引人,招標區塊基礎設施差、投資風險大、預期回報低、經濟性差,所以,外國石油公司反應冷淡,很多公司不愿落槌定音。最初獲得競標資格的共有47家企業,其中8家最終決定退出競標,剩下的39家油氣公司最終參與招標。
結果可想而知,在兩天的招標中,只有3塊石油和天然氣區塊拍賣出去。在5月30日招標的6個區塊中,只有一個區塊達成勘探協議,科威特能源公司、土耳其TPAO公司和阿聯酋的火龍石油公司組成的聯合體獲得了這個區塊的勘探開采權。另外4個勘探區塊未能吸引到任何一個公司的出價。5月31日,俄羅斯魯克石油公司和日本Inpex公司組成的聯合體中標一塊。巴基斯坦國家石油公司贏得了伊拉克東部一塊天然氣田勘探合同。
綜觀這四輪油氣招標可以看出,由于國內政治局勢動蕩,基礎設施不完善以及招標條件不佳等諸多原因,伊拉克油氣招標一路走來并非一帆風順。但值得指出的是,美國入侵伊拉克,付出了鮮血和金錢的代價就是為了伊拉克豐富的石油資源。但在四輪的招標中,美國公司是鎩羽而歸。可見,伊拉克已經完全脫離了美國的掌控,伊拉克油氣工業也走上了獨立發展之路,盡管前進的道路布滿坎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