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瑋
晚期腫瘤患者進行化療后,抗腫瘤藥物對胃腸道黏膜的直接刺激。藥物引起5-羥色胺等物質釋放,最后作用于大腦皮質第四腦室化學感受區并激活延髓嘔吐中樞引起嘔吐[1]。自從2009年以來,筆者采用耳穴壓豆聯合5-羥色胺受體抑制劑預防化療胃腸反應,減輕了患者痛苦,取得較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75例腫瘤化療患者中女40例,男35例;年齡最大者70歲,最小者30歲;腸癌64例,肺癌5例,淋巴瘤2例,食道癌2例,胰腺癌2例。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對照組37例,治療組38例。治療組平均年齡40.5歲,對照組41.3歲,兩組一般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心理護理 高度關心患者,運用語言溝通技巧,向患者耐心解釋疾病的性質及原因,消除患者對化療藥物副作用的顧慮,告知患者耳穴壓豆治療的目的和注意事項,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積極配合治療。
1.2.2 治療組 用托烷司瓊靜脈滴注配合耳穴壓豆。化療前30 min患者取坐位,選取一側耳穴用75%乙醇消毒,以神門、胃(膈、口)、皮質下為主穴,配穴選肝、膽、腦點(或枕),并根據患者的疾病選相應的穴位,然后用棉棒在耳廓相應穴位上找到敏感點,將粘有王不留行籽的膠布貼在選好的穴位上,稍用力按壓,使患者感到酸、脹、痛,少時整個耳部有熱感為宜。囑患者逐穴按壓,每穴按壓1 min,6次/d,以患者感到疼痛但尚能忍受為佳,兩耳交替使用,3天更換1次,直至化療結束。
1.2.3 對照組 常規化療前30 min靜脈滴注托烷司瓊針。同樣做好心理護理,消除患者對化療藥物副作用的不良心理。
1.3 療效標準 顯效:化療后無任何胃腸道不適,或僅有一過性輕微惡心,口淡無味,但不影響正常進食;有效:化療后出現一過性惡心嘔吐2次,飲食減少,大便基本正常;無效:化療后重度惡心,嘔吐頻繁,不能進食。在每療程結束后,復查肝腎功能及心電圖。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例)
中醫學認為“耳為宗脈之聚,十二經通于耳”。采用耳穴治療能夠通過經絡的作用調和氣血,疏通經脈,達到治療目的。胃主要用于胃痛、嘔吐的治療,皮質下的作用是鎮靜止痛,神門的作用是鎮靜、安神、止痛化療所致嘔吐是一個相當復雜的神經反射過程,是由于藥物直接刺激消化道黏膜和腦干化學感受器及嘔吐中樞所引起的[2]。耳穴能和胃降逆,能抑制膈肌痙攣而止嘔,緩解迷走神經末梢受刺激而產生的惡心嘔吐[3]。豆壓神門穴能鎮靜降逆,豆壓皮質下穴能抑制大腦皮層的嘔吐中樞而加強鎮靜止嘔的作用[4]。選穴固然重要,手法和刺激的強度也不可忽視,手法一定要夠度,補法一定要補足。此外,患者的心情與療效不無關系,一定要幫助患者克服緊張情緒,多鼓勵患者做適量活動,促其盡早下床活動,促使尿液及時排出。采用王不留行籽壓于耳穴上,即可防止出血,感染,又可減輕患者痛苦,預防惡心、嘔吐、保證了化療的順利進行。我們采用該耳穴壓豆配合托烷司瓊療效明顯優于單用托烷司瓊組,由于本方法簡單易操作,故可以廣泛應用于臨床。
[1]周際昌.實用腫瘤內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22-32.
[2]姚陽.惡性腫瘤的診斷與綜合治療.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2:19.
[3]李佩文.肺癌綜合診療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1:381.
[4]章育正,呂乃群.醫學微生物學與免疫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