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華 管建粉 楊舟 黃會金
九江地區孕婦性傳播疾病相關知識及感染狀況調查分析
陳麗華 管建粉 楊舟 黃會金
目的了解九江地區孕婦人群中性傳播疾病相關知識知曉率及感染狀況。方法隨機抽取我院產前門診1221例孕婦自愿進行一對一問卷調查、婦科檢查和外周靜脈血的采集,其中1009例孕婦自愿進行陰道上三分之一分泌物的采集,進行梅毒和HIV、陰道內細菌、淋病奈瑟菌、滴蟲、外陰陰道念珠菌和解脲支原體檢測。結果孕婦對性傳播疾病相關知識的總知曉率為45.0%,其中性衛生知識掌握最好(73.5%)、性病相關知識掌握最差(20.6%);28.3%孕婦在既往一年內曾出現性病相關癥狀。血清標本HIV抗體陽性率(0.164%),確診均為陰性;梅毒血清學檢測(ELASA)陽性率4.5%,RPR檢測陽性率2.8%,TPPA試驗陽性率4.4%;陰道分泌物檢測陰道內細菌陽性率6.8%、淋病奈瑟菌陽性率0.16%、滴蟲陽性率1.1%、外陰陰道念珠菌陽性率8.4%和解脲支原體陽性率7.0%;外生殖器、陰道和宮頸檢查生殖器皰疹患病率1.2%,尖銳濕疣患病率2.3%。結論孕婦性衛生知識掌握情況較好,性傳播疾病相關知識掌握較差,存在梅毒、霉菌、解脲支原體等性傳播疾病較高水平檢出率,存在淋病、生殖器皰疹、尖銳濕疣等性傳播疾病患病率。因此應加強孕婦性傳播疾病預防知識的普及,孕期體檢應加強對性傳播疾病高危人群篩查、診斷和治療,預防不良妊娠結局。
孕婦;性傳播疾病;感染狀
妊娠期性傳播疾病比較常見,發病率可達20%,由于性傳播疾病可導致流產、早產、胎膜早破、胎兒宮內感染和圍產兒死亡等不良妊娠結局,因而對高危孕婦進行篩查、診斷、健康教育和治療是生殖道感染圍生期監護的重要部分,為了掌握孕婦人群中性傳播疾病(以下簡稱性病)的感染狀況,為針對性地制定性病的預防與控制措施提供科學依據,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我院開展了孕婦人群性病相關知識及感染狀況調查。現將調查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首次到我院產前門診就診,孕期內未使用過抗生素孕婦為研究對象。
1.2 方法 根據隨機化原則對在產科門診一號診室就診的符合調查要求的孕婦進行一對一問卷,調查后,在知情同意的原則下,根據完全自愿原則進行婦科檢查以及外周靜脈血(不小于3ml)和陰道上1/3的分泌物采集。
調查內容主要包括調查對象的一般人群特征、懷孕情況、既往性病感染情況和性傳播疾病相關知識,婦科體檢主要包括外陰、陰道、宮頸、以及手足部和軀干部檢查。共完成調查問卷1221份,收回有效問卷1221份,1221例孕婦均進行了婦科檢查和外周靜脈血采集,其中有1009例孕婦同時進行了陰道上1/3的分泌物采集。
共采集合格血標本1221份,陰道上1/3的分泌物合格標本1009份。對收回合格的血清樣本均進行梅毒和HIV的實驗室檢測,對采集合格的陰道上三分之一的分泌物進行陰道內細菌、淋病奈瑟菌、滴蟲、外陰陰道念珠菌和解脲支原體檢測。HIV采用ELISA法進行初篩檢測,確證實驗采用WB法;梅毒采用ELISA和RPR做初篩檢測,初篩陽性的對象均進行TPPA確證實驗。HIV和梅毒檢測試劑均由北京萬泰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分泌物陰道內細菌、淋病奈瑟菌、滴蟲、外陰陰道念珠菌和解脲支原體檢測采用熒光聚合酶鏈反應(PCR)技術。
1.3 數據分析 對合格的調查表采用EPIDATA3.0軟件統一錄入,利用SPSS 11.5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統計學方法采用卡方檢驗。
2.1 一般情況 1221例孕婦年齡19~43歲,平均30.96歲。其中20~38歲者占97.0%;農業人口541例,占44.3%,非農業人口 680例,占 55.7%;本市戶籍 230例,占18.8%,本市其他縣人口391例,占32.0%,外省市500例,占40.9%;已婚者占98.7%;文化程度分布為小學79人(6.5%),初中 489人(40.0%),高中及中專 485人(39.8%),大專及以上168人(13.8%)。懷孕情況1221例中,孕期9~42周,平均孕期32.8周;早孕期(孕周≤12周)82例,占6.7%,中孕期(孕周12~28周)187例,占15.3%,晚孕期(孕周≥28周)952例,占78.0%;懷孕次數3次以下占93.8%,3次及以上占6.2%。
2.2 性傳播疾病相關知識掌握情況 本次調查共涉及性傳播疾病相關知識41題,共分為四類,即性衛生知識11題、生育知識6題、性傳播疾病知識11題和安全套相關知識3題。
由下表可見,孕婦對性傳播疾病相關知識的總知曉率為45.0%。分類來看,知曉率從高到低依次是性衛生知識(73.5%)、安全套知識(48.76%)、生育知識(41.1%)和性傳播疾病知識(20.6%)。按文化程度分層分析,文化程度高的性傳播疾病相關知識知曉率高,并且差異有顯著性。

表1 不同文化孕婦性傳播疾病相關知識知曉率(%)
2.3 近一年內既往性病感染情況 1221例孕婦中有346例孕婦既往一年內出現性病相關癥狀(占28.3%),其中,292例陰道分泌物異常,占23.9%;2例生殖器部位出現過潰瘍、水皰或糜爛;4例生殖器部位出現過菜花狀、乳頭狀贅生物,均在晚孕期;48例出現過非月經期的下腹部疼痛,占3.9%。1221例孕婦中曾患過淋病、梅毒、非淋菌性尿道炎各2例.曾患尖銳濕疣、細菌性陰道炎各8例,曾患生殖器皰疹、滴史性陰道炎各4例,9例患過霉菌性陰道炎。
2.4 實驗室檢測 1221份合格血清標本HIV抗體陽性2例,確診均為陰性,梅毒血清學檢測 ELASA陽性55例(4.5%),RPR檢測 35例(2.8%),TPPA試驗陽性 54例(4.4%)。1009例合格陰道上1/3的分泌物標本進行病原學檢測,其中陰道內細菌陽性69例(6.8%)、淋病奈瑟菌陽性2例(0.16%)、滴蟲陽性11例(1.1%)、外陰陰道念珠菌陽性85例(8.4%)和解脲支原體陽性71例(7.0%),1009例進行了陰道和宮頸檢查,診斷為生殖器皰疹12例(1.2%),尖銳濕疣23例(2.3%)。
孕婦合并性病不僅對孕婦造成嚴重身心損害,更重要的是對胎兒的生長、發育及生存造成威脅。有資料顯示未經治療的梅毒孕婦100%可以引起不良妊娠后果,其中50%流產、死產或新生兒死亡,50%形成胎傳梅毒[1-2]。淋病可引起胎兒淋菌性角膜炎,病毒類的性病可引起胎兒病毒性的腦膜炎等極其嚴重的不良后果。因此,加強孕婦人群性病的預防與控制有著重要的社會意義。
本組資料顯示,一年內28.3%孕婦出現過性病相關癥狀或已經被診斷為某種性病,通過現場體檢、血清學檢測和陰道分泌物檢測發現部分孕婦出現了性病相關癥狀和病原學檢測陽性指征,說明性病在孕婦人群中具有一定水平的流行。通過知識問卷調查發現孕婦對性傳播疾病相關知識總體知曉率較低(45%),尤其表現在文化程度較低者,分類來看,性衛生知識知曉率較高為73.5%,而生育、安全套知識相對較低,尤其是性病相關知識掌握最差(20.6%),可見大多數孕婦對性病很陌生,對性病的認識非常有限,這提示今后應加大宣傳和宣教力度,增加孕婦學校的授課內容,使更多人更多途徑地了解性傳播疾病的知識,認識到性傳播疾病的危害,并開展行為干預和孕婦人群性病的普查,對已經感染性病的孕婦進行積極治療和心理指導[3],同時把孕婦性病健康教育與孕前或產前指導有機地結合,降低孕婦性病的感染率。另外加強孕婦性病的防治對于降低艾滋病的感染率和降低艾滋病母嬰傳播也非常重要。
[1]王臨虹,丁愛玲,專利文.艾滋病母嬰傳播的流行狀況與預防.中國婦幼保健,2005,2(3):350.
[2]陳國菊,池卡,馬玲.性病孕婦296例心理衛生狀況調查分析.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07,21(5):297-298.
[3]史慧慧,張蓉梅.健康教育在性傳播疾病孕產婦患者中的應用.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19(13):1689-1690.
332000江西省九江市婦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