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 (天津市科技統計與發展研究中心 天津300041)
郜麗波 (天津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部 天津300072)
毛濤 (天津市統計局社會科技處 天津300040)
為更好地反映全市科技進步狀況,推動區縣提升科技發展水平,保持我市科技進步綜合實力位居全國前列,2011年度天津市科教領導小組繼續對各區縣、各工業集團公司實施科技進步監測工作。2011年度區縣科技進步監測結果顯示,區縣科技進步綜合水平穩步提升,15個區縣科技進步綜合評價指數達到58.57%,總體增幅8.14個百分點。

圖1 2011年度區縣科技進步綜合評價指數
根據科技進步綜合評價指數,將全市15個區縣的科技進步總體水平分為4類:
第1類:綜合評價得分在60分以上,總指數高于15個區縣的平均水平,屬于我市綜合科技進步水平高的區縣,分別為北辰區、南開區、津南區、紅橋區、西青區和河東區。
第2類:綜合評價得分在50~60分之間,屬于我市綜合科技進步水平較高的區縣,分別為河西區、河北區和東麗區。
第3類:綜合評價得分在40~50分之間,屬于我市綜合科技進步水平一般的區縣,有寶坻區、和平區和武清區。
第4類:綜合評價得分在40分以下的區縣,有寧河縣、薊縣和靜??h,科技進步水平與我市其他區縣有一定的差距。
與2010年度監測結果相比(見圖2),我市區縣科技進步水平呈現四大變化和特點。
15個區縣總體科技進步評價指數為58.57%,比上年提高8.14個百分點。4個一級指標全部呈增長態勢,特別是科技投入指數提高最快,達到22.64%,比上年增長5.68個百分點,反映出區縣對科技投入的重視程度普遍提高。如15個區縣財政科技撥款占區縣財政一般預算支出的比重從上年的1.49%增長到1.70%;區縣人均科普經費達到2.44元/人,比上年提高0.82元/人。同時,科技產出、高新技術產業化和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3個一級指標分別比上年提高了0.19個百分點、1.53個百分點和0.74個百分點,反映出區縣科技創新能力和經濟社會發展質量逐步提升。
位于綜合科技進步水平“第一集團”的區縣由上年的3個增加到6個。其中,北辰區替代南開區取得了第一的領先位置,綜合指數率先突破70%,達到75.45%。南開區和津南區分別排在第2位和第3位。本年紅橋區、西青區和河東區跨入第一集團,其科技進步綜合評價指數分別比上年增加了3.74、13.20和15.63個百分點,位居第4~6位。
圖2顯示,與上年相比,15個區縣中的14個區縣科技進步綜合評價指數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按增幅排名前5位的區縣依次為河東區、北辰區、西青區、河北區和武清區,增幅均在10個百分點以上。河東區增幅最大,達到了15.63個百分點,從而帶動了該區位次從上年的第8位上升到第6位。西青區從上年的第7位上升至第5位,比上年提升了2位。北辰區、河北區、寶坻區、武清區和寧河縣均比上年提升了1位。
張華軍:對,在設計時應盡可能地考慮學情。但備課時所考慮的是已經發生和完成的,用海德格爾的話說,就是“存在的已經完成的形式”。但我們的存在永遠不可能只是已經完成的,都是在不斷生成的,隨著時間的流逝,在新的情境中改變和發生。所以,教師可以根據對學生的了解做準備,但永遠不可能代替課堂當下發生的事情,當下發生的事絕不會與已經發生的事一樣。

圖2 區縣科技進步綜合評價指數增幅排序圖
科技進步綜合評價指數下降的區縣從上年的4個減少到本年的1個,且下降幅度明顯減小。薊縣比上年下降了1.92個百分點,而上年下降幅度最高的達到了10.44個百分點。本年位次下降最多的是東麗區,從上年的第6位降至第9位,下降了3位。其次是河西區和薊縣,均比上年下降了2位。南開區、和平區比上年下降了1位。
2010年,各區縣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著力推動科技創新,努力構筑自主創新高地,全力打好結構調整優化升級攻堅戰,在自主創新和科技支撐經濟社會發展上取得了新突破,區縣經濟實力不斷壯大。
15個區縣財政科技撥款累計達到7.01億元,比上年增長47.9%,占區縣財政一般預算支出的比重為1.70%,比上年增長0.21個百分點。科技進步監測結果顯示,“十一五”期間,區縣財政科技撥款大幅增長,2006—2010年15個區縣平均財政科技撥款從1 685.2萬元增長到4 673.1萬元,年均增長29.0%。其中,津南區財政科技撥款突破1億元,達到1.05億元,居各區縣之首。北辰區財政科技撥款占財政一般預算支出的比重為2.62%,居15個區縣第一位。津南區和西青區財政科技撥款占財政一般預算支出的比重分別從2006年的1.47%和1.58%增加到2010年的2.30%和2.28%,增幅位居15個區縣前兩位。
2010年15個區縣專利申請受理量為2.30萬件,比上年增長47.2%,占全市的比重達到91.4%。其中,南開區專利申請量居區縣之首,達到5 062件,比上年增長30.0%。北辰區、河東區、西青區和東麗區達到2 913件、2 584件、2 580件和2 248件,分別比上年增長了95.5%、64.0%、51.0%和36.5%。區縣發明專利授權量為1 767件,比上年增長4.2%,占全市的91.4%。15個區縣有效發明專利為5 918件,比上年增長29.9%,占全市的90.8%。專利申請受理量、發明專利授權量和有效發明專利數量的持續增長反映出區縣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不斷增強,專利產出質量進一步提高。2010年15個區縣市級科技成果登記數達到541項,比上年增長2.9%。區縣技術市場交易額達到42.81億元,比上年增長11.3%,河北區、南開區、紅橋區和河西區依然是技術交易的主力軍,均超過了5億元,占到了15個區縣的71.2%。
“十一五”期間,各區縣加快提高優勢支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區縣屬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大幅度增強。2010年,15個區縣工業企業科技活動人員達到2.26萬人,比上年增長了28.7%;企業R&D經費投入31.47億元,比上年增長了81.5%,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達到0.65%,比上年增加0.19個百分點。企業實現新產品銷售收入378.21億元,比上年增長23.3%,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為7.8%;完成高新技術產業產值1 375.14億元,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28.9%。工業企業出口交貨值519.67億元,比上年增長11.6%,占工業銷售產值的比重為11.0%。
“十一五”期間,區縣始終把調整優化產業結構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環節,有力地促進了區縣經濟又好又快發展。2010年,15個區縣生產總值累計達到5 128.86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累計達到2 718.04億元,分別占全市的55.6%和64.1%。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區縣生產總值的比重平均為53.0%。區縣增加值累計3 527.82億元,比上年增長26.3%。14個區縣的萬元地區生產總值綜合能耗比上年均有所下降。
“十一五”期間,盡管區縣財政科技投入規模和強度不斷加大,但是區縣財政科技投入強度始終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個別區縣財政科技投入強度與2006年相比,甚至出現了負增長。區縣財政科技支出占全市總量的比重仍然過低,2010年,15個區縣財政科技撥款僅占全市的16.2%(見圖3)。

圖3 15個區縣財政科技投入強度與全市比較(2006—2010年)
2010年區縣屬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經費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僅為0.65%,遠低于全市工業企業0.93%的平均水平??萍蓟顒尤藛T占從業人員的比重僅為3.1%,低于全市工業企業6.0%的平均水平(見圖4)。

圖4 15個區縣R&D經費投入強度與全市比較(2006—2010年)

圖5 15個區縣新產品銷售收入強度與全市比較(2006—2010年)
區縣屬工業企業新產品銷售收入占產品銷售收入的比重僅為7.8%,與全市平均水平(19.9%)相比還存在明顯差距(見圖 5)。
“十二五”是我市加快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要使之成為我市科學發展的黃金期、攻堅克難的創新期、大有作為的發展期,就必須堅持把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作為進一步加快創新型城市建設和構筑自主創新高地的重要支撐和戰略基點。要保持我市綜合科技進步水平繼續位居全國第三位,進一步縮小與北京、上海的差距,就必須從薄弱環節入手,加大科技財力投入強度,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數據顯示,雖然近年來我市區縣財政科技投入總量一直持續增長,地方財政科技撥款占一般預算支出的比重不斷提高,但是,與北京、上海等經濟發達地區的區縣相比,我市區縣財政科技撥款還存在相當大的差距。因此,“十二五”期間,我市區縣應繼續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力度,為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和建設創新型城市提供必要的科技資金支持。
政府對R&D活動的投入不僅是研發活動的重要資金來源,而且對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研發活動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它是整個科技投入的風向標,政府部門利用這些資金通過各類科技計劃引導整個社會的科技投資走向。
我市“十二五”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綱要提出,2015年R&D經費占GDP的比重要達到3.0%。目前,企業雖然已經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但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特點,會限制其對R&D經費的持續投入。因此,英美等國政府R&D資金的1/4甚至更多投向了企業。
建議區縣政府管理部門在科技計劃項目及其他財政科技投入的經費安排上,適當向R&D活動傾斜,以充分發揮政府科技資金的導向和杠桿作用,引導和推動區縣增加R&D投入,從源頭上保證R&D活動的開展。
由于區縣屬企業R&D投入水平過低,企業技術創新水平難以提高。因此,區縣要充分利用加快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的有利時機,鼓勵企業加大R&D投入,進一步落實和制定稅收、政府采購、科技項目向企業傾斜等政策,引導企業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投入規模和力度,增強企業自身科技的實力和基礎。引導社會資金對企業的投入,鼓勵民間資本、金融資本、國際資本對企業創新活動的支持,大幅度提高全社會對科技企業創新的投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