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亮 張 勇 楊佐南 顧體梅 (浙江嘉善縣第一人民醫院 314100)
肝硬化是肝病的終末階段,易發生院內感染,合并消化道出血時院內感染幾率更高。我們對2007年1月至2010年10月,本院收住的肝硬化并消化道出血患者192例的病例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以了解該類患者發生院內感染的影響因素。
1.1 一般資料 192例均符合肝硬化診斷標準,入院時均無感染征象且未預防性應用抗生素。其中男104例,女88例;年齡21~72歲,平均(53.1±8.2)歲。
1.2 院內感染情況 192例中發生院內感染73例(38.0%):消化系統30例(41.1%),呼吸系統26例(35.6%),泌尿系統11例(15.1%),血液系統5例(6.8%),皮膚軟組織1例(1.4%)。單一部位感染54例(74.0%),多部位感染19例(26.0%)。73例檢出病原菌28株(38.4%),其中大腸埃希菌9株,肺炎克雷伯菌5株,鮑曼不動桿菌、白假絲酵母菌各3株,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各2株,溶血葡萄球菌1、銅綠假單胞菌、屎腸球菌、陰溝腸桿菌各1株。我們將院內感染的73例設為感染組,未發生院內感染的119例設為未感染組,進行對比分析。
1.3 院內感染因素比較 兩組年齡、Child積分與住院時間比較見表1;兩組合并癥、并發癥及侵襲性操作比較見表2。
表1 兩組年齡、Child積分與住院時間比較

表1 兩組年齡、Child積分與住院時間比較
?

表2 兩組合并癥、并發癥與侵襲性操作發生率比較 [例(%)]
由表1可見,感染組的年齡、Child積分與住院時間均高于非感染組,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
由表2可見,感染組的合并癥、并發癥與侵襲性操作的發生率均明顯高于非感染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本組肝硬化并消化道出血患者的院內感染發生率略低于文獻44.9%的報道[1]。這可能與本地區曾為血吸蟲病疫區,本組病例以血吸蟲性肝硬化為主,而文獻中病例以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為主有關。
本組肝硬化并消化道出血院內感染者與未發生院內感染者比較有以下特點:①年齡大。因人體免疫功能隨年齡的增長而衰減,加上老年人多患有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慢性疾病,故易發生院內感染。②肝功能Child積分高。Child積分越高肝功能越差,越易發生院內感染。③住院時間長。由于院內交叉感染的存在,住院時間長,探視人次也增加,感染幾率自然增加[2]。④合并糖尿病、COPD等慢性疾病者多。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下降,組織修復能力減退,感染因素增多,易發生感染,若血糖控制不佳,更易發生感染。COPD患者呼吸道防御功能弱,易發生呼吸道感染。⑤并發肝性腦病、腹腔積液者多。此類患者肝功能Child積分高,免疫功能低下,且實施侵襲性操作幾率高,如肝性腦病時留置導尿,腹腔積液時腹腔穿刺抽液。⑥實施侵襲性操作者多。侵襲性操作易導致院內感染,如留置三腔二囊管為胃內細菌定植咽部提供了較好的通道;留置導尿損傷尿道黏膜,增加了尿路逆行感染機會;各種穿刺術破壞了皮膚與黏膜的完整性,使病原菌易于侵入。
[1] 甘小玲,陳慶瑜,張麗崧,等.肝硬化消化道出血患者醫院內感染危險因素分析[J].新醫學,2003,34(10):601-602.
[2] 王洪,張波.肝硬化合并感染危險因素的病例對照研究[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6,16(1):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