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陳曉明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
隨著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我國奶牛養殖場在給乳品加工企業提供大量優質、安全原料奶,滿足人們營養需求,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產生了大量的有機固體廢棄物和高濃度的有機廢水,對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污染。由于絕大多數奶牛糞便未得到有效處理和利用,使得大中城市周邊地帶和農村土地面積的糞便承載量過高,糞水的肆意排放也導致水體的嚴重污染。調研組對全國180家規模奶牛場糞便收集方式、廢棄物處理方式以及固定糞場的配備等問題進行了調研。具體調研結果如下。
糞污收集是整個糞污處理的第一個,也是極其重要的環節,其方式的選擇與糞污處理的目的、方法及糞污貯存和處理途徑密切相關。合適的清糞工藝能保證牛舍和環境的清潔,減少蒼蠅、惡臭和灰塵。好奶源來自好牛舍,清潔衛生的牛舍能保證奶牛的健康,從而提高奶牛單產水平。
現階段,我國規模奶牛場糞便收集方式主要包括:鏟車清糞、水沖清糞、電動機械刮板清糞和人工清糞。
調研結果表明,180家規模奶牛場,采用鏟車清糞的有122家,占調研奶牛場總數的67.78%;采用水沖清糞的26家,占總調研奶牛場的14.44%;采用電動機械刮板清糞的26家,占總調研奶牛場的14.44%;采用人工清糞的48家,占總調研奶牛場的26.67%(表1)。
調研發現,在我國規模奶牛場中運用較多的糞污收集方式是鏟車清糞,它是一種從全人工清糞到機械清糞的過渡方式。清糞鏟車由小型裝載機改裝而成,推糞部分利用廢舊輪胎制成一個刮糞斗,更換方便,小巧靈活。駕駛員開車把清糞通道中的糞刮到牛舍一端的積糞池中,然后通過吸糞車把牛糞集中運走。
其次運用較多的是人工清糞,是以前和當前普遍采用的清糞方式,即人工利用鐵锨、鏟板、笤帚將牛糞收集成堆,人力裝車運走。這種方式簡單靈活,但工人工作強度大,環境差,工作效率低,人力成本也不斷增加。這種清糞方式亟待被新的方式取代。
糞污處理主要采用3種方式,即沼氣處理、固液分離和直接還田。
沼氣處理是用固液分離技術把糞渣和污水分開,糞液經過進一步凈化處理達標排放或用于發酵沼氣。沼氣供燒水、做飯、照明等生活使用或發電,沼液供農業灌溉、浸種、殺蟲或養魚;糞渣經過發酵、加工制成有機肥。
固液分離是利用固液分離機將糞便與廢水分開處理和處置,分離后的污水間歇性的進入沼氣池,分離后糞便轉變成有價值的魚飼料或有機肥。
直接還田是把牛場產生的糞便沒有經過任何處理直接還田,這容易對周邊環境造成嚴重影響,從而使得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嚴重。
從調研結果看,采用沼氣處理的50家,占調研牛場的27.78%,采用固液分離的68家,占調研牛場的37.78%;直接還田的62家,占調研牛場的34.44%(表2)。

表1 被調查規模奶牛場糞便收集方式

規模大、建場時間較晚的奶牛場能夠做到生態養殖,實現污染物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三元綠荷的金銀島牧場發展循環經濟,修建了沼氣池,將利用牛糞產生的沼氣,供應給周邊農戶燒水做飯。在為村民免費提供沼氣的基礎上,奶牛場還建設了沼氣發電工程,將多余沼氣轉換成電能,供奶牛場日常照明使用;產生的沼渣、沼液無償供給農戶還田。這種循環農業的發展,不僅有利于環境的保護,更突出了生態服務價值。規模較小,建場時間較早的奶牛場采取的是直接還田的糞污處理方式,如哈爾濱松花江奶牛有限責任公司。畜禽養殖過程中產生的糞便沒有經過任何處理直接還田,這種處理方式容易出現糞污堆積,容易對周邊環境造成嚴重污染。
調查中發現,雖然絕大多數規模奶牛場負責人已具備了環境污染控制意識,但由于糞污處理的高成本和奶牛養殖業的低收益而無力配備相應的設施,也不愿進行糞污處理的投資。有些奶牛場在國家資金補貼下,購置了糞污處理設施,建了沼氣發電工程,但是由于運轉成本過高,而處于閑置狀態。

表2 奶牛場糞污處理方式情況
環保意識不強,以及糞污利用手段缺乏,導致奶牛場糞污的處理存在一定的隨意性。對此,應加強對奶牛場環保知識和法規的宣傳,同時改進糞污處理技術,推廣干清糞工藝。
從調研結果看,不同規模、不同地區的奶牛場在糞污處理方面差距很大,一部分奶牛場通過建立大型沼氣池,探索生態養殖,在牛糞的資源化利用方面取得了較為成功的經驗。應總結這些經驗,樹立典范,用榜樣的示范作用帶動全國規模奶牛場走清潔生產的道路,實現對規模奶牛場糞污處理的減量化和無害化,以及資源的再利用。
一方面,政府相關部門應對規模奶牛場環境保護建設提供財政補貼和優惠貸款,扶持規模奶牛場糞便處理裝備和資源化利用設施的建設;另一方面,應加強奶牛糞便處理和資源化利用的科學研究,開發成本低、效果好的牛糞處理工藝,以解決奶牛場牛糞銷售難、處理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