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金 海
(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
我國養牛歷史與五千年農耕文化一樣悠久,但是作為現代奶牛產業發展起來的歷史不過短短十多年。在經歷了“九五”、“十五”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之后,我國現代奶牛產業實現了非常規、高速發展。當前內蒙古自治區的奶牛業在飼養規模、生鮮乳總產量、乳業總產值、乳品企業銷售收入等方面均創歷史新高,名列全國前茅。奶業已成為內蒙古自治區農村牧區經濟中集約化水平和產業化程度較高、發展前景較好的朝陽產業,為推動農牧業產業化發展,農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出了重要貢獻。
但是在奶牛業蓬勃發展的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奶牛養殖業本身還存在著不少的問題,特別是與發達國家相比,內蒙古自治區在奶牛飼養管理體系中的每一個環節都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因此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奶牛養殖模式和技術模式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為此首先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是如何完善目前散養戶占比過高的奶牛養殖體系,發揮其固有優勢,克服其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實施的奶牛養殖小區經營模式是符合我國,特別是內蒙古自治區具體情況的,是我國農村實現奶牛養殖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和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但是如何把小區建成一個統一的經濟聯合體,如何使分屬各戶的牛只集中起來,取消各戶分散的、重復的工作,真正體現出集約化、規模化的優勢,把現代科技成果應用于小區,實現現代化、標準化飼養管理,使養殖戶增效增收,是當前急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基于上述問題和解決目標,根據我國農民合作組織法,按照“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在賽罕區金河鎮旭泥板奶牛養殖小區組建了奶農經濟合作組織,共有20 戶奶農加入了奶農經濟合作組織,20 戶奶農將180 頭奶牛(平均每戶9 頭牛)作價入股(每頭產奶牛5 000~7 000 元,每股500 元),建立了統一的經濟聯合體,在小區內實現了“合作化、八統一”飼養管理模式。
該飼養管理模式的優點:一是實現了規模化,入社當初每個散養戶平均奶牛飼養頭數為9 頭,經過3 年統一飼養后,奶牛總頭數達到了320 頭,每個股東平均擁有奶牛16 頭。二是實現了集約化,建立了規模化牛舍和奶站,引進了TMR飼養體系,實現了統一購進飼料原料,統一配料、統一管理,其中自配飼料一項,每噸可節約成本200 元;統一青貯可減少浪費20%,節約勞動力90%。三是保證了原料奶的安全,統一擠奶、統一飼料配方,能夠控制生鮮乳質量與安全,每千克生鮮乳提高收入1.00 元。奶牛單產入社前為3 200 kg/年 . 頭,經過3 年的努力單產達到了4 250 kg/年 . 頭,每頭泌乳牛增加利潤4 111 元,每千克生鮮乳飼料成本降低了0.70 元。統一飼養前奶牛乳房炎(包括隱形乳房炎)、子宮內膜炎的發病率分別為32%、16%,統一飼養后乳房炎發病率在3%以下,子宮內膜炎已經全部治愈。
管理方面,為實現決策的民主,奶農經濟合作社成立了由成員大會、理事會和監事會組成的管理結構,并制定了詳細的成員大會、理事會和監事會職責范圍。
資金方面,奶農經濟合作社的資本構成包括社員股金、合作社公共積累資金、國家財政補助資金及其它合法收益,同時合作社還制定了各類資金的管理及分配辦法。
債務方面,合作社的社員股東以其出資額為限承擔有債務責任。
利潤方面,合作社章程規定,合作社扣除當年生產、經營、管理成本后(合作社聘用人員工資、社員股息、社員和職員獎勵等計入成本),年終盈余按下列順序分配:公積金用于彌補上年度虧損和擴大再生產;股金紅利按利潤的一定比例提取。上述各項分配項目提取比例和數額,由理事會提出方案,經社員大會討論通過后實施。

一是管理制度要規范。合作社要形成一系列管理規章制度,從資本組成、利潤分配、日常管理等方面有據可依,提高民主度,增強財務管理的透明度,使社員最大程度受益。二是必須有一個好的帶頭人,這個人要讓大家“買賬”,“服氣”,需要具有一定的社會活動能力和經營管理能力,同時還要有為大家服務的奉獻精神。三是政府部門及企業要給予資金上的支持。從世界奶業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合作社發展的初期階段政府都采取了適當的傾斜政策及先期投入,而更重要的是持續不斷幫助奶農建立起一套自我良性發展的可行性方案,包括指導建立合作組織,引導性的資金投入等。四是健全完善服務體系,加強對合作社技術員的培訓,把現代科技成果快速地應用于奶牛業,為合作社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保障合作社走上正軌。五是合作社社員的股權分配要合理,不能出現一些人控股的現象。
奶農經濟合作社尚處于起步和探索發展階段,目前是推動發展的最好時期。在奶業發展中,呼和浩特市要做好奶農的宣傳發動工作,組織引導奶農,并制定相關的優惠扶持政策,通過發展奶農合作社,推動奶牛養殖業的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