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西南少數民族藝術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源遠流長,在品種繁多的西南少數民族紋飾門類中,苗族紋飾曲線的造型元素極具藝術感染力并獨樹一幟。在現當代藝術設計尤其是服裝設計中對獨具個性的曲線風格的需求呈上升趨勢。
[關鍵詞]曲線美演化 曲線化過程曲線裝飾
苗族銀飾裝束發展的豐富多彩、美麗動人、除了其民族本身具備的審美傾向外,更主要的是他們掌握了嫻熟的冶煉之術、銀飾制作工藝、紡織工藝、染色工藝和刺繡工藝等復雜工藝。只有以這些繁多工藝技術為基礎,才能塑造出苗族銀飾藝術當中惟妙惟肖,機靈活潑的曲線裝飾之美,才能使得蜿蜒委婉的苗族銀飾的紋飾成為有源之水,成長得這樣枝繁葉茂。
苗族社會的銀飾曲線,不是單純表現為某個民族專有的藝術形態。苗族銀飾的曲線之美向世界呈現出了一個瑰麗多彩的藝術空間,同時也展示出苗族人民豐富的內在精神世界。苗族銀飾曲線美的種類繁多,從頭到腳,無處不曲線。除頭飾、胸頸飾、手飾、衣飾、背飾、腰墜飾外,個別地方還有腳飾,處處都在描繪曲線的美感。
在現代藝術文化史中,曲線美在美學上以曲線比直線柔和,而且富于變化,因稱人們對于曲線所產生的美感為曲線美。自然界中因人體能包羅一切美的曲線,故人體尤其是女性人體成為曲線美的代表。魯迅先生就在《花邊文學?“小童擋駕”》中說到:“ 近五六年來的外國電影,是先給我們看了一通洋俠客的勇敢,于是而野蠻人的陋劣,又于是而洋小姐的曲線美。”著名文學家葉圣陶先生也在《線下?一個青年》中說到:“兩肩略微聳起,更顯出圓婉的曲線美。”可見曲線的美是隨處可見,并且隨處可以感受得到的。
曲線的演化
貴州民族銀飾曲線的種類繁多,此地區服飾文化的發展有一個共同的規律,即從簡單到復雜,從樸素實用到追求華美。任何紋飾的演化都是一個相對獨立的過程,苗族銀飾上的曲線裝飾也同樣遵循此法則。如果說銀飾是苗族女性的代表標志,那么苗族銀飾上裝飾的曲線產生則代表著苗家人善于學習,并且更加善于開創新型曲線紋飾的藝術熱情。
其一,所有的苗族銀飾曲線的原有品種在苗族審美標準的取舍下,有的根本末被接納,有的引入后即被淘汰,有的屢經改造,而面目全非,當然,也有的曲線紋飾文化基本上在學習過程中保留了原有特征的。在苗族古歌《開天辟地》中既有大量的篇幅描繪苗族先民運用銀鑄造日月新辰之場面,所以在其民族銀飾中,有大量運用曲線來表達自然物象的曲線寫意場景。苗族先民在掌握了鑄造之術的遠古時期,也積極地學習和吸取了漢代的曲線裝飾之風。而漢代則延續戰國時期的風格,在金器的曲線裝飾追求上更加趨于大氣、明快、簡練、多變。所以苗族先民在銀飾曲線的裝飾上,修改了漢文化早期中心對稱、反復連續圖案的組織形式,而是在銀飾裝飾上施以重疊纏繞、上下穿插、四面延展的曲線裝飾,并以幻想和浪漫主義手法,不拘一格地進行變形,形成了活潑的苗族特有的的蝴蝶紋、云草紋和角紋飾等曲線圖案。這些獨具民族特色的紋樣是用流動的弧線上下左右任意延伸,轉折處線條加粗或加小塊面,強調了銀飾的動態線條,豐富了銀飾空間形象。
苗族先民在與漢族的戰爭交融中學習到了博大的漢文化,包括曲線裝飾文化在內,并在戰爭之后將此裝飾特點運用于制作服飾銀飾曲線上,使得純色的白銀,通過鑄造或拉絲工藝,反復蜿蜒,柔美變化,實現立體的曲線美的特殊審美效果。這種苗族曲線的銀飾裝飾是在學習漢曲線紋飾的基礎上,在三維空間中將立體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原則組合成賦予苗族民族個性的美的立體形態。任何民族藝術文化的發展包括曲線紋飾,實際上都是一個不斷加深認識和理解的過程。
其二,苗族銀飾的曲線化過程同時又是一個創新的過程。人類進行服飾曲線化裝飾的需要是藝術創作的第一源泉,群體的曲線審美觀念是藝術創造的規范。苗族銀飾的曲線化創新正是遵循這一邏輯而發生、發展的。整個苗族銀飾的曲線化過程是一個分割到組合或組合到分割的過程。任何銀飾形態都可以還原到點、線、面,而點、線、面又可以組合成任何形態。苗族銀飾的曲線化探求包括對材料形的心理效能的探求和材料強度的探求,加工工藝等物理效能的探求金屬裝飾的最大曲線空間立體化。由于對銀飾裝飾豐富化的需求,苗族對銀飾裝飾的曲線審美意識逐漸從實用意識分離出來,由物質需要的依存關系衍化成曲線審美的主客體關系。由于苗族群體曲線審美觀念的規范,在藝術創新的過程中,苗族銀飾逐漸形成了自己鮮明的金屬裝飾曲線民族個性。
其三,影響和規定苗族銀飾造型的審美觀點的有很多,那么,其中最根本的是苗族從古至今都有“以錢為飾”的習俗, 史料也顯示,“錢”飾與銀飾是同時步入苗族服飾金屬裝飾領域的。圓錢是圓形貨幣的總稱,包括圓孔圓錢和方孔圓錢兩種,這種通過“以錢為飾”所流露出來的圓形錢幣的曲線審美,對于苗族銀飾的審美價值取向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進而傳達出苗族銀飾最基本的三大藝術特征,即以大為美,以重為美,以多為美。苗族銀飾的曲線裝飾是苗族人民對現實生活中空間和形體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和探討的過程。空間的范圍決定人類活動生存的世界,而空間卻又受占據空間的形體的限制,苗族的銀飾設計藝術家們盡情發揮自己的想象,在曲線金屬裝飾里表述自己的設想,表達自然創造空間里的曲線想象力。
不同部位的曲線美
銀飾廣泛的運用曲線,是我國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的共同財富,云南、廣西、貴州、四川、西藏、湖南湘西都有自己的民族曲線裝飾風格。貴州銀飾則以大、多、重的曲線裝飾為主,其他如侗、布依、水等民族亦有蜿蜒的曲線飾銀的裝飾。民族銀飾曲線的出現,標志著貴州各民族的服飾文化觀念進一步把重心從實用移到更偏重審美價值的展示上,這對于研究各族裝飾的發展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頭部裝飾
苗族頭部頭飾有銀帽、銀冠、銀角、銀頭簪、銀梳還有銀花等品種。而銀冠是苗族銀飾裝飾最具代表性的弧線造型,貴州苗族施洞式銀冠造型仿佛銀角演化而來,遠處看起來呈現倒插在頭上的銀白色木梳,邊緣是一整塊的銀片連成弓狀又似牛角狀的曲線形態連綿反復。在銀冠中苗族人民還廣泛運用銀片雕琢出銀蝴蝶或者銀蜻蜓,作欲飛欲立狀,這些都是弧線和曲線形態給銀飾帶來的靈動裝飾美。還有銀冠上最多出現的龍紋飾,也是以蜿蜒和妙曼的曲線身姿頻繁被苗族藝人刻鑄于銀冠之上,并且千條龍千張面,龍紋曲線自由變化。
頸部裝飾
頸部裝飾應該說是人類使用最早的裝飾品之一,頸部銀飾為苗族銀飾中最豐富的品種之一,相比較而言,他比頭部的銀飾更加普遍。其樣式有羊角圈、圓光圈、扁圈、盤圈、麻花圈、雕花圈、戒指圈、空心樓花圈以及由項圈演變而成的銀披肩等。這些都是曲線的藝術,每塊銀片上分別都有大小、寬窄、圓扁不同的弧線和圓圈。
銀衣及其它銀飾
苗族銀飾中的銀衣也是曲線運用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流行于黔東南地區,尤其以黃平縣最為突出。一般是以銀泡、銀菩薩、圓形銀片等釘在布衣上而成,使得圓形銀飾與多色的刺繡之衣相互映襯,傳達圓弧與矩形交替裝飾的民族之美。外表看是動物、植物、人類社會、物質世界的不同圖形畫面,卻都在銀飾里使用一個共同的“弧線或曲線”相連,一切運動、一切生活樂趣和對美好事物的追求,都是采用“弧線”的形式來在銀飾裝飾上表達和裝飾的。
結語
曲線在形式美方面啟發了苗族人們的美的審視力,也促使苗族銀飾在曲線裝飾一側向上重新構建審美心理圖式。單調、枯燥,人所可以為常的幾何線條之一一弧線,在苗族銀飾的裝飾上奇妙地幻化成種種情趣盎然、氣韻生動的物象。鳥的盤旋、吉祥物柔軟的軀體、植物藤蔓的觸絲,蜿蜒起伏的龍紋等等。使外界在觀賞到苗族獨特的銀飾曲線審美感受后產生一種奇妙的超脫境界。苗族的銀飾曲線所描繪的符合人的知覺規律、具有審美意味的形式,是一種自由的形式,它展示出人和宇宙易匯的力的變化式樣,它喚起感受得到這種形式意味的人的審美感情,從而進入尋覓終極形式本體的純粹境界。
參考文獻
[1]《雷公上的苗家》李廷貴貴州民族出版社1991年11月
[2]《民族文化的織手》古文鳳 云南教育出版社 1995年
[3]《民族知識手冊》民族出版社1988年
[4]《人類服飾文化學》 華梅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
[5]《苗族社會歷史調查》貴州民族出版社 1987年
[6]《文化的變異》C.恩伯遼寧人民出版社1988年
[7]《中國苗族風情》潘光華貴州民族出版社1990年
作者簡介
安嘉凈,女 ,貴州省貴陽市人,貴州大學藝術學院設計系中級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多媒體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