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對于美的追求是人類所具有的獨特能力,而舞蹈藝術從根本上說,就是美的知覺和愛美的結果,是美的記錄。舞蹈藝術的知覺過程就是人類追求真、善、美,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尋求生存意義的過程。
[關鍵詞] 舞蹈藝術知覺 共生關系
舞蹈藝術是一門特殊的藝術,之所以特殊,是因為其審美的標準建立在對人體的體態美的知覺上。可以說,知覺不是人生來就有的,而是在社會生活條件下,個體與環境交互作用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獨特的身心組織。是一個動態的、開放的系統。若將哲學與社會學結合來分析可以看出,知覺是人的內在精神要素與外在行為規范的系統結構。知覺受人的所有理性和非理性等精神要素的影響,如:人的需要、理想、信念、價值觀等不同,對舞蹈藝術的知覺就大相徑庭。有人能感悟到舞蹈的魅力,但有人面對舞蹈卻提不起一絲興趣。在社會生活中,知覺的載體是現實的個體,若將動態與靜態視閾統一則看出,知覺是以人的自然生存與社會存在為基礎,以人的自我意識為主導的全部精神要素和行為規范,在一定的自然、社會、文化環境中所形成的系統結構和現實規定,正因為知覺受到以上所論述的動靜態因素的制約,知覺的發展與塑造也就顯現出了復雜性。
一、舞蹈藝術與知覺的共生
從美學的角度看,知覺是對舞蹈藝術達到了真、善、美境界的一種解釋的過程。一個人作為一個生物體,從母體里分娩出來后,就開始自覺或不自覺的接受著社會文化的熏陶,并將其不斷內化為符合社會需要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而在這個過程中,人會不斷接觸到美,接觸到舞蹈的不同的表現形式。[1]這是因為,舞蹈的表現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給人帶來的是人體的動作、姿態和造型的組合、發展、變化所形成的舞蹈語言,塑造出生動、鮮明、具體的舞蹈形象,反映現實生活。不管是通過舞蹈形式來欣賞形象,還是用舞蹈形式表現形象的人,感受人物的情感和思想的過程所帶給人的心理、思想、觀念的認識與學習的推動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并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人的行為發展,滿足了人精神發展的需要,并促使知覺的形成與發展;反過來,已形成的知覺又促使人尋求更高一層的需要滿足,追求更高的精神世界。
二、舞蹈藝術與知覺的關系
舞蹈是通過形體運動表達情感的一門藝術,是時間和空間緊密結合的一門“動”的視覺藝術。從條件上講,舞蹈必須借助人體為工具,必須是在自然和社會中進行。其次從人的功能上說,舞蹈是人類智力的高級游戲,是情感世界的回味、宣泄和體驗。從舞蹈自身特征來看,需有極強的身體控制力,需有超常的“內模力”和感受力,需具有一定的情感邏輯或情感體驗。舞蹈既是人類的一種心理活動,又是一種人體美和藝術美的審美活動。
知覺是一系列組織并解釋外界客體和事件的產生的感覺信息的加工過程。對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的認識是感覺,對同一事物的各種感覺的結合,就形成了對這一物體的整體的認識,也就是形成了對這一物體的知覺。知覺是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客觀物體在人腦中的反映。知覺是藝術創作的起點。任何藝術家建立任何藝術世界,都必須以知覺材料作為基礎。
古人云:“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正說明了當人們在表達、宣泄自我的情緒時,舞蹈是其擅用的表達感情的方式。這是與舞蹈的形象是一種直觀的動態性的形象特征有關。人們在自我表達情感時或者欣賞舞蹈時,主要通過視知覺器官來進行審美感知的。舞蹈形象的塑造過程與舞蹈形象的欣賞過程以及舞蹈藝術的知覺過程對人的思想觀、道德價值觀念、真、善、美的分別起到了推動與發展的作用。由于人們對舞蹈藝術的知覺是在已有的普通知覺基礎上形成的,它和普通知覺相比,有著許多相同和相似的地方。所以,空間、時間、運動等外部知覺,也是舞蹈藝術的藝術知覺所必須具有的。一般普通知覺所具備有的四個特征,即整體性、選擇性、恒常性和理解性,在舞蹈藝術知覺中也同樣具備。
舞蹈藝術知覺的一般經驗,就是舞蹈藝術的空間知覺、時間知覺、運動知覺和狀貌知覺等。
(一)空間知覺
舞蹈藝術表演時,它有三個空間概念,即造型藝術的空間、舞蹈表演的虛擬空間和演員的形體動態空間等。
造型藝術的空間知覺是有限的。因為舞臺美術空間既是有形又是實在的。一是舞臺方框內空間的規定;二是舞臺中有規定的情景,如舞臺美術。雖然舞臺美術是虛設的幻景,環境感可以擴大一些,有一定主觀性,但它們還是有限的。
舞蹈表演的虛擬空間知覺是無限的。在表演空間中,雖然也有一些實在的東西,例如去年我編創的作品《門》,用一個蓋頭,小碎步,音樂的鼓點來表現嫁娶途中,這些道具、動作、音樂確實存在,但整個場景是虛擬的,并沒有在舞臺中出現嫁娶的隊伍、花轎等實景元素,所以說這是一個虛擬的心理空間。這個知覺全在舞者的心中。要按照編導事先的安排,在表演中顯示空間。一方面舞者心理有,還要讓觀眾感受到。如果僅是舞者知道,觀眾看不懂,舞蹈語言模糊、晦澀,這顯然是毫無意義的。對舞蹈表演的知覺是在虛擬的空間里整個心理活動對舞蹈藝術的感知過程。舞蹈意境可以隨心所變,隨形而設,心理空間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
演員的形體動態空間知覺是有限和無限的統一。當舞者形體靜止時,是有限的,如造型、亮相等;當舞者活動時,舞者會隨著表演空間的擴大而擴大,所以又會感到自己的律動是無限的自由的,所以說它是有限和無限的統一。真正的舞蹈空間就是舞蹈者本身的舞蹈。如造型或亮相,即各種定型的舞姿,更主要是舞蹈千變萬化律動中的造型。舞蹈就像畫家的一支畫筆,在表現空間中揮毫,描繪出各種點、線、面的空間造型組合。知覺是一個實實在在的舞蹈空間知覺。舞蹈藝術的空間知覺,就是在這三種空間知覺中形成,并達到完美的統一。
(二)時間知覺
舞蹈藝術的律動是在時空中律動。時空永遠都是一體的,所以有什么樣的空間,就會有什么樣的時間。根據這個道理,舞蹈藝術的時間知覺,可基本歸納為兩大類,即情節性舞蹈空間中的時間知覺和非情節性舞蹈空間中的時間知覺。
所謂情節性舞蹈空間中的時間知覺,是舞蹈內容的情節規定了時空。如舞臺的空間環境,包括表演的虛擬環境等,顯示是古代還是現代;是楚風、漢風,還是唐韻的景色;是春夏,還是秋冬的景色;是早晨,還是夜晚的景色等等。在這些已知的空間中,我們就有了相應的時間知覺,這是一類時間知覺。如前文提到自己編創的舞蹈《門》,從環境到表演,第一段表現在封建社會婚嫁迎娶的途中;第二段主人公在迎娶中復雜、矛盾的心理活動;第三段也是特別突出時間知覺的部分,回憶青梅竹馬的“戀人”,回憶兩人在花園中打鬧嬉戲的場景……當然這個人并沒有出現在舞臺中;第四段再次回到婚嫁的現實……
再例如我的另一個作品《俏?叛》,表現一個十幾歲的靈巧、乖俏女孩子由內而發的一種叛逆心理,實際演員已經20多歲,所以完全靠動作表演來彰顯時空感覺。
音樂是時間的藝術,時間的連續感、分段感和長度感在音樂中都有反映,在舞蹈中也同樣有反映。所以舞蹈藝術的時間知覺,在律動上,如果僅從聽覺方面感受,就是音樂藝術的知覺。
(三)運動知覺
運動是在時空中運動,所以舞蹈藝術的運動知覺,也可以從情節與非情節兩個角度來說。首先從情節性舞蹈來說,舞蹈情節規定的環境地點和時間的變化,就是屬于舞蹈運動知覺的一個方面。如春去秋來,這是季節的變化;從室內轉到室外,這是環境的變化等,對這類情節內容變動的了解,也是一種運動知覺。與此相對的則是非情節性舞蹈,在此則不再贅述。
(四)狀貌知覺
這方面主要是指舞者的視知覺。即舞者所看到的舞蹈環境狀貌的知覺;還有雙人舞和三人舞中,面對所見對手的狀貌知覺;還有群舞的狀貌知覺;以及對自己狀貌的知覺等等。 狀貌知覺的掌握,對于舞蹈編導來講,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心理修養。因為舞蹈藝術的肢體語言,更擅長是抒情,不善于敘述和描述某種事物或事情,即使用手細膩地比劃,也會有較大的模糊性。因此,在描述某樣事物的樣子時,一定要力求生動準確,即便是象征性的,也要使之成為一種有效的信號剌激,即有意義的語言符號,不至于使觀眾看后莫明其妙,不知所云。
所以對于一個作品來說,觀眾從不同的角度的欣賞它,它就會有不同的情節,這方面在現代舞中體現得更加明顯,現代舞強調自我表現,沒有規律、沒有繼承模式可以效仿。例如《也需要飛翔》:一個舞者身穿白色長衫,四角褲,赤腳出現在舞臺當中,動作由地面到直立,到奔跑,到騰空……一系列的動作組合連接,給人又不同的聯想,“她是一只小鳥……她是一個渴望站立的少女,她是……隨著每個人的經歷與觀賞角度不同,答案是不同的。但編導所表現的是一幕渴望飛翔的心靈獨白。對天空渴望了太久,對自由企盼得太深,使得一個敏感的心漸漸孤獨而強韌。身體在蜷縮和伸展的兩極之間,夾雜著細小的觸動和沉重的氣息。身體努力跳躍著奔向天空,暗含著夢幻般的沉醉,無表情的面部帶著自我封閉般的享受,這樣的作品給了我們太多的想象空間。一個客觀存在的作品,不同的人主觀知覺差異很大 。
三、舞蹈藝術對知覺塑造的動力點
(一)探求舞蹈藝術與人類知覺的結合點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知覺是指一個人表現在心理活動、速度和靈活性方面典型的、穩定的心理特征。它受到個體的生理組織制約,但又具有穩定性,也不是一成不變。這就體現出個體知覺的可塑造性,它可以通過教育的方式來塑造。當代舞蹈家楊麗萍的雙人舞《兩棵樹》,這個舞蹈取材于自然界的相思樹和夫妻樹。舞蹈家把人間的深情賦予這兩棵樹,使它們人格化,強烈的人體動律情緒化,喚起了人們對真摯愛情的贊美和向往,表達了人們的美好愿望和對社會人生的認識。舞蹈藝術的最大魅力在于啟發人的感悟,使人對藝術的真、善、美有較高層次的知覺。對個體的舞蹈訓練可以細化到人的各種行為語言,如:目光語言、手的語言、嘴巴的語言等各種訓練。通過不斷地體能、節奏、呼吸、韻律等的訓練,使個體在有意識地注意自我的動作的同時,使自我的氣質和行為語言的要求有了不停的新的體會和發現,隨著自我的意識的強化,也使個體的自信心得到了增強,克服個體因為自卑、消極等帶來的不良心理反映,也使個體的自我意識的建構能力提升,自我體驗與自我評價能力增強,從而為知覺的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2]
(二)以舞蹈藝術的底蘊提高知覺能力
對藝術的理解和感知是需要廣博的知識,最基本的是要對藝術史和藝術經典有所了解,不管是現代藝術還是傳統藝術都是如此。人類學家、舞蹈史學家等學者都稱舞蹈藝術是一切藝術之母,一切語言之母。知覺能力是個體在認知活動中獲得了各種情感單元編碼、價值目標、復雜語言等信息,對其不借助實踐手段認識的能力。知覺是綜合素質的體現,之所以復雜是來自人格發展因素的復雜性,也來自環境的變化,多元的文化取向和社會思潮總是會給人帶來沖擊和影響,我們需要舞蹈藝術來塑造人格結構中的精神層面,使其以道德為約束點,完善知覺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吳野.藝術美的創造與欣賞[M].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 1984.
[2]楊仲華,溫立偉.舞蹈藝術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
作者簡介
金雯,1981年12月,女,漢,助教,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傳統藝術表現與應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