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雷 潘珍珍
[摘要] 橋是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過程中的創造,人類在創造橋的同時,也被橋的象征意義影響著自我。英國作為一個海洋中的島國,對于另一端的歐洲大陸,內心充滿著渴望與排斥兩種矛盾的心態。橋在英國文化中負載著復雜而廣泛的文化含義,以橋為代表分析英國影片中象征手法的運用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把握影片的審美品位與意境營造,也有利于推動電影創作的“文化自覺”。
[關鍵詞] 橋 象征意義 島國思維 電影語言
一、引言
象征主義是一種文藝思潮,作為一段藝術史有其特定的內涵。作為一種創作流派,雖然它首先是在詩歌、小說及繪畫中出現的,但由于它特有的表現力,也被后起的影視藝術借用過來,以增強自己的藝術吸引力和感染力。編導在影視中不便用直接的方式表達內心深處的隱秘,而采用象征的方式。象征是編導心中的形象在影視世界中的自由展現,既是寫實的,又是心理的。英國是最早制作電影的國家之一,其電影、演員、制片人以及創作和技術人員早已享譽全球。1937年,它以220部影片的年產量位居世界第二,僅次于美國。[1]在英國電影中橋這種構造物賦予了電影豐富、深刻的內涵,使目的變得若隱若現,從而增添了作品的神秘魅力,也使觀眾增加了思考和想象的空間。象征將客觀表現與主觀創造完美地結合起來,拓寬了電影的表現空間和思想深度。
二、橋在英國電影中的象征意義與意境營造
橋是一種用來跨越障礙的大型構造物。確切的說是用來將交通路線 (如道路、鐵路、水道等)或者其他設施 (如管道、電纜等)跨越天然障礙或人工障礙 (高速公路、鐵路線)的構造物。橋的目的是允許人、車輛、火車或船舶穿過障礙。[2]
由此可見,橋是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過程中的創造,人類在創造橋的同時,也被橋的象征意義影響著自我。人看到橋,總會聯想到“天塹變通衢”,將大自然劃分的界限打破,取得與“另一端”的溝通。
而英國作為一個海洋中的島國,對于另一端的歐洲大陸,內心充滿著渴望與排斥兩種矛盾的心態。一方面,看到對面的大陸戰火紛爭,總想染指大陸分一杯羹,于是有了英法百年戰爭;另一方面,英倫三島也多次被大陸上的未知危險所侵略,從古羅馬軍隊到中世紀的丹麥維京人,再到后來的諾曼底人,一次次的跨過海洋,入侵不列顛島。在英國人心中,與歐洲大陸之間的海峽既是他們阻擋拿破侖、希特勒的天塹,同時又是歷次苦難的源頭,所以對于跨越天塹的建筑物——橋,在英國電影人眼中也有著一些不同。
橋在歷史上沒有作為具體事物產生圖騰崇拜,但是在人們的精神領域中仍有不可替代的神圣感。我們注意到,在有關英國電影作品中,對于橋呈現十分常見,其對于整部作品意境的營造,以及采用低視角拍攝從而看不到對岸的橋面所代表的象征意義都大大增強了作品的表現力。在影片《魂斷藍橋》中,不僅橋被作為男女主角初識、約會、直到后來邂逅女主角死亡的場景出現,也被作為一種象征性意象加以應用,二人的身份一個是年輕的軍官,另一個是舞蹈演員,而橋在這個時候起到一種象征兩種身份連接、溝通的作用,反映了前文提到矛盾心理之一——渴望、溝通;而后來女主角聞聽愛人陣亡,淪為妓女,最后在橋上自殺,又反映了英國人對橋的矛盾心理的另一面——阻斷。
1976年的經典二戰影片《遙遠的橋》講述了1944年盟軍在諾曼底登陸后,蒙哥馬利元帥希望在圣誕節前結束戰爭,企圖繞過傳聞中德軍嚴密布防的“西部壁壘”,而在荷蘭方向展開一輪新的攻勢,代號為“市場--花園”。 計劃采用空降“蛙跳”戰術,以美軍第82、101空降師,英軍第1空降師及波蘭傘兵旅的共35000人,依次在63英里戰役縱深上的埃因霍溫、奈梅根和阿納姆三地空降,奪取萊茵河上的橋梁,像交“接力棒”一樣,護送地面推進兵團,直搗德國腹地——魯爾區。但是戰役進行得很不順利。在經過殘酷戰斗后,101師和82師傷亡了3542人,才與地面部隊會師。而遠在最前方的英國第1空降師久等援軍不到,在傷亡3716人后,一部投降,另一部突圍成功。盟軍付出了重大傷亡代價,但只“完成了90%的目標”(蒙哥馬利語)。戰后,一位戰地指揮官感嘆:“那座橋對我們來說太遙遠了!”
從片名看便知道橋在這部電影中的地位,幾十萬人的大軍要沿著一條漫長的道路,依次通過三座重要的橋梁從而達到戰役的目的地,這本身就是一項艱難的任務,而在整個戰役最前沿的英國傘兵,處于包圍之中,被命令堅守陣地直至護送地面部隊過橋,而橋的對面是精銳的德國坦克部隊,一座橋成為決定的關鍵因素。片中的傘兵恰如現實中的英國,面對的橋,對面的危險隨時會到來,但是又要保衛他確保己方安全通過的矛盾心態,這也就是查爾斯?巴爾指出的“英圖電影最讓人激動不已的地方不在于其中的現實主義傳統,而是在真實和虛幻之間的動態發展關系上”[3]。
與之相比,大陸國家電影中對橋的處理方法就完全不同。畢竟久居大陸的民族無法感覺到英國人那種對待橋的復雜心理,同樣是反映戰爭,同樣橋是作為關鍵因素,中國觀眾熟知的前南斯拉夫影片《橋》中,起初就將炸橋作為行動的終極目標,影片中人物的一系列行為都是為了這一目的,所以影片節奏明快,主題突出,面對橋絲毫沒有英國人那種矛盾的心態。相似題材的影片還有美國的《雷馬根大橋》、中國的《奇襲》等影片,但是對待橋的方法都是炸橋,而對待這一目標的態度又都是堅定的,這就是大陸民族與島國民族面對橋的不同態度吧。
“有的電影是在講述一個故事,有的電影是在幻想一個故事,有的電影是在消解一個故事,有的電影是在沉思一個故事。”象征凸現了語言之暗示本性,也讓觀眾在電影這個藝術重鎮找到了一種生存的感覺。然而,我們發現,不少作品常常故弄玄虛,背離了電影藝術的具象本性,即任何偉大的思想都必須如魂靈附體一樣浸透在影片的形象體系里。一些作品常常不顧影片所敘述的那個故事本身是否能承載那么偉大的思想,便將那種思想以極其生硬的方式,異常直露地塞在影片之中。其結果常常是破壞了影片敘事結構的完整和敘事風格的統一,甚至導致作品的概念化。
三、結語
橋在英國文化中負載著復雜而廣泛的文化含義,以橋為代表分析英國影片中象征手法的運用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把握影片的審美品位與意境營造,也有利于推動電影創作的“文化自覺”。“一切景語皆情語”。象征手法已成為現代電影必不可少的策略,正是這一策略使得作品超越銀幕形象的現實屬性而產生一種深邃的哲理內涵。影片中敘事層面同隱喻層面的完美結合往往在觀眾中產生強烈的共鳴。
注釋
[1] 石同云 縱向東,遺產電影與英國文化傳統,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1年4期
[2] http://baike.baidu.com/view/84286.htm#sub84286
[3] 查爾斯?巴爾,介紹:健忘癥和精神分裂癥,我們的過去:英國電影90年,倫敦:英國電影學會
參考文獻
[1]王寧.弗萊研究:中國與西方[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2]陸元熾.老子淺釋[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
[3]周月亮.韓駿偉.電影現象學[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
[4]【英】安德魯?希金森 李二仕譯 英國電影之批評方法研究 北京電影學院學報 2002.1
[5] 陳旭光英國電影文化:文學傳統、紳士與嬉皮、種族、身份和意識形態 杭州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7
作者簡介
李曉雷(1982—)男,山東日照人,日照職業技術學院教師,主要從事藝術發展形態研究。
潘珍珍(1982—)女,山東日照人,日照職業技術學院教師,主要從事文學及法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