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春梅
[摘要] 職業教育有其本身的復雜性,對于學生的教育和培養,輔導員必須傾注自己對工作的執著精神,要真正熱愛自己的學生,要學會用耐心去等待學生,用愛心感動學生,用行動影響學生,找方法培養學生。這些都需要輔導員具備高尚的師德,真正做到“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同時,要將高尚的師德與職業教育特點相結合,找對德育切入點,講求方法,才能收到長久之效。
[關鍵詞] 職業教育德育輔導員
職業教育比之大學和高中教育有著自身的獨特性,學生現狀既統一又復雜。所謂統一是指學習層面上接受文化知識的能力較弱,說之復雜是這些學生成長的背后經歷復雜,各有不同。因此對于這些學生,輔導員必須要清醒認識到他們的復雜性,在對學生的教育過程中要從細節入手,正確把握德育的切入點,同時掌握大局,要有耐心,有責任心,當嚴則嚴,該松即松。學生管理工作必須找準方位,準確把握工作的主要方面,全面了解學生將來工作的能力需求,多關注其各方面技能水平的提升,同時重視其品德教育,著重其道德修養的重建,培養他們做人的基本準則,讓其能夠迅速適應社會,找到自己應該處于的正確位置。作為輔導員老師理應是這種理念的貫徹者和示范人,只有這樣才可以和學生一起成長,這就給輔導員老師的師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為一名輔導員我認為要把學生培養好,除了具備高尚的師德外,還應該結合職業教育的特點,將師德與職業教育相結合,找準德育切入點,講求方法,以求最佳效果。德育工作在職業教育中的實現,需要教育主體之間的相互配合,需要教育工作者用師德去影響學生。最近幾年的教育教學實踐告訴我,德育工作的實現需要“潤物細無聲”的藝術。
首先,要客觀地看待學生,平等地對待他們,不能有一種先入為主的態度。
公平正義是人類孜孜以求的主題,只有在公平的社會環境中每個人才能感受到被尊重的溫暖,同樣,在公平的眼光下生存的學生也會體會到一種來自內心的尊重。對待學生客觀、公正是職業教育中的必然要求。職業院校多數學生中學時成績不是太好,不過從多元智能角度出發,我們總能找出適合學生發展的道路。對于這些學生要求不可以過高,要循序漸進,幫助他們一步一步地發展,不要把自己當做救世主,不能用自己的發展軌跡來要求他們。魏書生老師講過,對于后進生,由于其本身經歷的挫折比較多,所以挫折感對于他們已經習以為常,但是如果有一次成功的經歷對于他們來講就是難能可貴的了。他們也崇拜英雄,但由于現行的教育評價模式,使他們在中學成為了老師眼中的差生,他們在痛苦中接受著這個現實,并最終走進了職業院校的大門。對于這些學生,我們的期望值不可以太高,否則這些孩子很可能會再次淪為失敗者,這對于學生是不公平的。
從實際出發,客觀平等的看待每個學生是職業院校輔導員必須要做到的,用天平尺度的衡量,學生在老師面前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使學生感覺到一種良知的感動。只有這樣,學生才會讓我們走進心靈深處,才可能被我們所傾聽、所影響。讓學生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給孩子一次重新開始的機會,也是給他們充分提高的余地。
第二、職業院校的輔導員必須尊重和熱愛自己的學生。
尊重學生是接納學生的開始,尊重學生于平等的目光里,學生的心靈隔膜才會慢慢消失。部分職業院校學生以升學考試失敗者的身份進入學校,在學習和生活中表現為學習動力不足,習慣較差,自控能力不強,有的學生甚至終日渾渾噩噩。這些問題的根源在于他們的心態,如果心態沒有改變,他們在學校這幾年就必然是虛度的是失敗的,而我們就是失敗的老師。
成功地幫助學生調整心態需要我們必須比其他院校的輔導員更加尊重和熱愛自己的學生,用愛心感動學生,誠心誠意幫助學生。師德的靈魂是愛,師愛是教育工作的催化劑,是啟動學生心扉的鑰匙。老師的一個微笑也許會激起學生心中的漣漪,老師的一句鼓勵就能觸動學生柔軟的心底。師愛,就是我們用博大的愛去關懷學生,感動學生,引領學生走上成長的道路。當我們把培養學生作為自己生命的延續,一定會發自內心地關心學生、熱愛學生,他們就能聽進去我們的話。特別是后進生,他們更加敏感,更要我們盡量多的付出我們的愛。鄭州旅游職業學院陳錫疇院長曾經說過:“尤其對于那些你看不慣的學生,更需要多寬容一些,多愛護一些。”
尊重學生是教育成功的前提之一,在尊重學生的前提下,師德才能彰顯出偉大的力量,德育工作也才能如愿展開。學生的違反紀律如遲到、早退、擾亂課堂都是有原因的,我們的尊重是發現這些原因的前提,無論是哪一種原因,我們的不離不棄是真正化解它的良藥。
有學生說:“老師想讓我們喜歡他,他就必須喜歡我們。要知道,我們一眼就能看出來他喜不喜歡教書,喜不喜歡我們,看得出來他的笑容是真心的還是裝出來的。”只有我們真正喜歡學生,付出我們的真心,學生才能感受到我們的真誠、我們的愛,才能喜歡我們,信任我們,佩服我們,才能聽得進老師的教導。愛,給了他們機會;愛,給了我們機會。否則,老師說的再多也只能有一時之功,不能有長久之效。
第三、輔導員要實施賞識教育,讓學生品嘗成功的喜悅,幫助他們培養信心。
教師德育工作的最大功勞不是讓自己變得偉大,而是讓學生變的很成功、很有自信心。這更是輔導員德育工作的中心和目的。不是讓學生感激老師,而是讓他感謝這個社會。要使學生自信起來,單單愛他們是不夠的,還需要肯定學生,表揚學生,從點點滴滴做起賞識學生,培養學生的自信心。試想,我們成年人還希望得到肯定和表揚,何況未成年的學生,他們更渴望別人的肯定和老師的表揚。有位老教師對我說:“我們要用放大鏡看學生的優點,哪怕只是一點點進步,就要及時鼓勵,大力表揚!”對于程度好、較自覺的學生來說,表揚可以刺激他們的進取心,激勵他們繼續進步,而對于已經習慣了批評的后進生而言,表揚則是一種不正常狀態,他們甚至會覺得不舒服。時間長了,自信心慢慢培養起來了,成功者的心態才能真正樹立起來。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賞識也沒有教育。賞識源于發自內心的對學生的鐘愛,對教育事業的摯愛。賞識是一座橋梁,是精神相融、心靈交匯的橋梁,輔導員老師真正賞識自己的學生,便能走進學生的心靈,在職業院校這方沃土,培養出絢麗的花朵。
第四、作為職業院校的輔導員必須有足夠的耐心和強烈的責任心。
周弘先生在《賞識教育》中提到“教育要學會等待,要只問播種,不問收獲”。職業院校學生的特點決定其出現問題是正常現象,再加上有的家長不配合,做好輔導員工作真的很不容易。但如陳錫疇院長所說,困難和問題客觀存在,缺點和不足在所難免,關鍵在于如何對待,態度決定一切,細節決定成敗。面對問題和困難,我們切不可操之過急,淺嘗輒止,要有足夠的耐心,善于給學生以機會,要學會等待,。但是事情絕不會在一夜之間沒有任何力量推動下突然發生轉變,所以我們不能簡單地等、熬、盼,消極地等待事情發生轉機,而必須以強烈的責任心對待工作,一個輔導員如果但求無過、無所作為,肯定會耽誤整個班的學生。只要輔導員真正做到對每一位學生負責,對每一位學生的終身發展負責,負起責任來用心想辦法解決班級問題,方法總是比問題多,班級肯定會好起來,學生也一定能成功成才。
我一直認為教育工作其實就是深入地開展學生的思想工作,這需要我們耐心細致地多角度觸動學生的神經。很多時候我們要善于借助外來力量推進工作,內外因的雙向作用達到最佳效果。我曾經有一個學生癡迷于網絡游戲,經常曠課上網,甚至夜不歸宿。通過和家長溝通,雙方統一了口徑,做好學生思想工作的同時加強監督,家校共同努力,使其產生約束感,宿舍同學也監督他按時歸寢。經過幾方面的共同努力,這個學生能夠正常上課、按時作息了,而且直到畢業出勤方面也沒有出現過違紀現象。馬卡連柯說:“培養人就是培養他對前途的希望。”作為老師,要有足夠的耐心去等待孩子的成長。要讓學生始終感覺到,不遠的地方,有一個人在不停地對著他的方向張望,等待著他。當學生看到一個有愛心、耐心和強烈的責任心、處處為學生著想的老師,自然就會對老師敞開心扉,此時我們再輔以適當的工作方法,相信所有的問題都會迎刃而解了。
第五、職業院校輔導員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
知識改變命運,教育成就未來,要讓短暫的生命發光,有尊嚴有意義的度過一生,必須有學習的觀念,特別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只有通過學習,才能更新知識,提高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講,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可以影響人的一生,學生在校期間必須學會如何生活學習,如何健康地度過每一天。學到了知識,學會了生活,學生才能充實,才能真正自信起來。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并不是輔導員每天去說教,而是教給學生方法并督促他們。習慣是靠時間來培養的,個體的習慣性需要輔導員使用正確方法長時間的培養,要反復抓、抓反復。當學生學會了學習,掌握了知識,具備了良好的習慣,感受到了自身努力取得的成就,自然也就自信起來了。
另外,職業教育是就業教育,學生畢業后就要到工作崗位上去,所以他們除了學習知識、掌握技能和提高能力,還必須去培養職業素養。因此我們輔導員要告訴學生如何去適應社會的要求,并且用一個社會人的標準去要求學生,從點點滴滴培養學生。很多學生盼望參加社會實踐,希望鍛煉自己也為家里減輕負擔,還能盡量早地了解社會。作為輔導員我們可以盡自己所能幫助他們聯系實踐崗位,讓他們從實踐中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真正從內心愿意改正,從行動進行修正,進一步推進德育進程。
世界是美好的,我們要善于發現它的亮麗之處。不要讓孩子看不到關心而過早的凋零,不能讓孩子因為老師的失職而過早的衰落。等待他們,用我們的耐心與良知。為他們的花期到來做好足夠的心理準備。每個用心的輔導員都可以成功,只要我們從各方面努力,培養學生,當學生在我們手中成人成成材的時候,我們也就成就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