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丹
[摘 要] 中等職業學校自身要加大改革力度,增強競爭力,改變辦學機制實現靈活辦學、專業設置要根據市場需求、課程模式要更新、建設高素質的師資隊伍等。
[關鍵詞] 中等職業學校辦學機制課程模式
職業教育是國家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衡量一個國家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志,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勞動就業的重要途徑。中等職業學校要加大改革力度,培養學生的就業能力,增強就業競爭力,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改革。
一、靈活辦學機制,搞活辦學模式
職業教育不能局限于面向應屆畢業生的培訓,不能僅像普通教育一樣,提供按部就班的全日制正規教育,更不能把職業教育統統辦成學歷教育,而要把服務的視野拓展到社會上其他人群,如成人教育、農民工培訓、企業的短期培訓等,充分發揮短期性、技能性和社會性的優勢,為我國經濟、社會與人的協調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服務。職業教育的教育教學必須直接與市場需求掛鉤、直接與服務地方經濟掛鉤,著力培養獨特的技能型人才,讓他們好就業。企業需要什么人才,我們就培養什么人才,學校可以直接使用企業提供的教材,企業也可以派人到學校來培訓教師。職業教育要以服務為宗旨,實施好“四大工程”,即為我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增長方式服務,組織實施好“國家技能型人才培養培訓工程”;為農村勞動力轉移服務,組織實施好“國家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程”;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服務,組織實施好“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工程”;為全面提高勞動者素質和職業能力服務,組織實施好“成人繼續教育和再就業培訓工程”。職業學校尤其應重視對農民工的培訓和城市下崗職工再就業培訓,這種低端辦學也是一個巨大的市場,如果我們能抓住這個市場,就會給我們職業教育的大發展帶來新的活力。
二、調研市場,更新專業設置
職業學校要根據經濟結構調整、技術進步、勞動力市場的變化和現代化高新技術發展的趨勢,對現有專業分批進行調研和調整。應及時更新專業名稱、課程設置和專業方向,積極發展面向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專業,淘汰過時專業,推出新型專業或復合型專業,以適應勞動力市場變化的需要,從而增強專業的社會適應性,辦出特色。我們在設置專業的時候應注意:以市場就業需求為導向進行專業改革與建設。一是各類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要與當前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緊密結合,力求做到“經濟增長點出現在那里,專業就辦到哪里”。面向社會與市場崗位需求靈活設置專業或專業方向。二是對就業不好的專業要及時調整方向,按照市場需要進行合理的轉型,積極發展面向社會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專業,增強專業的適應性,努力辦出特色。三是對行業傳統優勢專業,要進一步加強實習基地建設,擴大規模,提高教育質量,把傳統特色專業做大做強,形成專業支柱。四是積極拓展新專業,在強專業上下游領域,拉長專業的“專業鏈條”,形成新的特色專業群,并逐步發展為新的主導專業,為生產一線培養相關急需的各類人才。五是圍繞行業發展優先設置市場緊缺型專業。六是為適應國家創新人才培養需要,適時發展綜合性、復合性、交叉型專業。
由于中職學校在國民教育中扮演的角色不同,所培養的學生除少數升入高職院校外, 大多數成為當地各行各業的第一線勞動者,直接加入到當地的經濟建設大軍中。作為中職學校,其培養目標就是造就高素質的勞動者,畢業生應具有一定的科技文化素養;掌握一定的勞動技能;具有社會的適應能力,就業的競爭能力;能直接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成為有文化、有技能、有能力的勞動者,服務于當地的經濟建設。總之,一所中職學校在進行專業設置規劃時一定要做到:既有長線品牌的骨干專業,又要開辦當時社會所需求的專業,長短結合,才可以保持專業對學生的吸引力,學校也才具有生命力。
三、構建新的課程模式
課程設置要科學合理,所有的專業都是以課程為元素的,相同的專業可以有不同的課程設置,而課程又決定了專業的培養目標能否達到。中職學校對課程的設置具有很大的自主權,學校如何保證課程設置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則顯得尤為重要。中職學校的課程總體結構分為三大模塊,分別是文化課程模塊、專業課程模塊、技能課程模塊。第一,文化課程模塊。其應開設的課程是由教育部規定的,作為高中學生必須開設的課程,包括語、數、外、德育課、體育課、電腦課、衛生課、心理課等。這個模塊的課程是針對所有專業的學生,是培養學生文化素質的課程,也是中職學校必須開設的課程模塊。第二,專業課程模塊。這個模塊主要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課程的設置必須緊貼本專業的基礎理論和發展趨勢。在這個模塊中課程的選擇是最關鍵的環節,原則上各專業必須有 3-5門核心課程,這些課程應依據深入的市場調查、企業或用人單位的論證,以及專業課教師對本專業的研究和調查了解來設置。在實施上可以采用不同的課程設置方式,比較行之有效的方法有下列幾種:一是與企業共同開發的課程——訂單式課程;二是學生要獲得各種技能證書而開設的課程——證書類課程;三是以參加競賽而開設的課程——競賽類課程;四是為就業的某一方向而開設的課程——模塊類課程;五是以學生興趣拓展而開設的課程——選修類課程等等,由于這些課程是與市場直接關聯的,是完全符合市場對人才的專業素養的需求的,因此也是科學的、合理的。第三,技能課程模塊。這類課程主要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同樣,不同專業為學生開設不同的技能訓練課程,這類課程有些是以專業課程為理論依據,是對專業理論課程的實踐,也有部分是本專業必須要達到的實際操作能力。對于中職學校的學生,培養掌握本專業的技能是非常重要的。學校在開設技能課程時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了解本專業、本行業對該技能課程的要求和標準,制定技能實訓計劃和標準;第二,課時量要滿足訓練目標的完成;第三,要提供必需的實訓場地,以保證技能訓練的目標完成;第四,有條件的學校可與企業合作,聘請企業技師上課,或者到企業進行實訓。
四、建設高素質的中等職業教育教師隊伍
教師的水平直接決定著學校的教學質量。在以技術培訓為主的中等職業學校里,教師的理論水平和技能水平更是直接決定了該校學生的素質和能力。因而,必須采取必要的措施切實提高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的教學水平。中等職業學校應大力推進“人才強教”戰略,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一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實行職業院校教職工全員聘任制和中層干部公開選拔、競爭上崗與職務聘任制度,建立健全激勵與約束機制,促進人才合理流動,用好現有人才。
二是樹立“以教師為本”的發展理念,高度重視教師隊伍建設,穩定現有教師隊伍,提升現有教師隊伍的水平。
三是設立人才引進專項資金,實施人才引進工程,大力引進高學歷高職稱、緊俏新興專業和具有教學實踐經驗的人才和教師,完善優化師資隊伍。
四是學校對專業教師進行培訓,定期選派骨干教師出外進修;要求專業教師在寒暑假期間必須抽出一些時間去進修,或者到實驗基地、校辦工廠、企業參加實踐,提高能力;開展交流合作,聘請企業優秀技術人員來校任教、交流,派遣人員出國學習考察,借鑒國外先進經驗。
五是注重“雙師型”(既有專業理論又有專業技能)教師的培養,提高專業技術能力,提高“雙師型”教師在專業教師中的比例。
六是實施兼職師資隊伍建設工程,從工廠、企業、科研學會、大學以及離退休的優秀教師、工程技術人員中聘請人才和專業教師,建立一支相對穩定的兼職教師隊伍。加強對高層次創新人才和高層次技能人才的服務。各單位領導直接聯系和服務一批包括知名學者教授、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以及“百千萬人才工程”入圍者、學科帶頭人、高技能人才在內的各類優秀人才,為高層次人才發揮作用創造好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在各行業形成吸引人才、凝聚人才和人才輩出的良好環境。
總之,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它不僅需要各中等職業學校瞄準市場、適應當地經濟來加快自己的改革步伐,更需要政府政策的扶持和社會的認可。職業教育不僅有賴于學校自身在辦學機制、專業設置、課程安排和學制管理上出臺相應的改革政策,更需要整個社會改變用人機制,廣大家長轉變職業意識。這是一個長期的全社會的工程,它關系著我國社會的全面進步尤其是工業化進程和城市化發展道路,關系著我國在新世紀的整體發展,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參考文獻:
[1] 陳少峰.關于市場經濟條件下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若干思考[J].科技信息,2006(7).
[2] 張南路.轉變辦學觀念 靈活辦學機制 加快中職教育的發展[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