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亮 侯其 石雷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大學生弱勢群體產生的原因,根據弱勢群體的表現對其進行了分類并研究了不同類型弱勢群體的特征。
[關鍵詞] 大學生弱勢群體研究
隨著社會的發展轉型,經濟收入以及各種社會資源的分配差異巨大,社會弱勢群體得到了眾多學者的關注。在大學生中,對于弱勢群體的關注、扶持、培養和教育也是關系校園和諧穩定的重大課題。
一、大學生弱勢群體產生的原因
由于家庭原因、自身因素和成長經歷及環境的不同,在教育、經濟等資源分配和社會競爭中處于相對弱勢,生存狀態與大學生主流相對脫節的群體稱之為大學生弱勢群體,其形成原因多種多樣,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家庭原因
(1)經濟困難
據統計目前全國大學生中貧困生的比例接近30%,特困生的比例約為10%-15%,其中絕大多數來自農村。這些學生通過與其他同學生活水平的比較,會引起心理的波動,可能產生強烈的自卑感,會使他們的心理、精神變得脆弱,在與同學的交往中也表現出明顯的不合群現象。
(2)家庭不和睦
家庭不僅給孩子提供經濟支持,更是孩子成長的情感源泉。對于孩子成長特別是性格品質、精神狀態的發育和成長有及其重要的影響。良好的家庭氛圍、充滿感情和愛的呵護,能夠促使孩子形成積極向上、開朗、善解人意的性格,反之,家庭成員關系惡化甚至破裂,無疑會對孩子造成沉重的心理壓力,長期不和睦的家庭環境很容易造成子女性格上的畸形發展,使大學生陷入苦惱、憤怒、恐懼、失望、悲觀與厭世之中,并產生強烈的消極情緒,使他們情感脆弱、抵御挫折能力不足。
(3)家庭教育方式不當
當前社會競爭激烈,生活壓力大,家長們望子成龍心切,教育目的單一,在加上中學期間對學生評價體系也往往以考察學習成績為主,使得家庭過于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而忽視一些對人生的發展極為重要的道德品質和能力的培養,如:獨立意識和自立能力、頑強拼搏、百折不撓、奮斗精神、社交和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等等,這與德才兼備的培養目標是有很大偏差的。長期這樣的教育和培養環境下,使得大學生自立能力差,經受不住困難和挫折,情感脆弱,社交能力不強等,這是形成大學生弱勢群體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個人因素
(1) 生理原因
大學生正處在青春期,對自己的身高、體重、外貌以及別人對自己的評價非常敏感,如果自己的身體條件與正常人群發生負向偏離,或者有身體病變或殘疾,會使大學生產生行為和心理的失調或障礙。如果老師或家庭不及時地加以教育和引導,就可能導致大學生產生悲觀、傷感、自卑或挫折感等情緒或偏激行為。
(2)心理原因
大學生學習課程緊張,學習成績差,經濟困難,戀愛受挫,求職競爭劇烈因素等是大學生心理障礙甚至心理問題和疾病的重要誘因。構成心理障礙群體的成分比較復雜,除了經濟、生理、學習、戀愛等其他弱勢原因引起的心理弱勢的群體之外,還包括進入大學適應能力較差,處理生活、學習、人際交往、師生關系能力不足,心理素質低下,遇到壓力很難自己化解和處理,情緒不穩定,情感體驗強烈,以及家庭期望值比較高,學習負擔重等使一部分大學生經常處于精神緊張狀態,導致焦慮、抑郁、自閉等心理障礙問題的出現。
(三)社會因素
改革開放后市場經濟的發展,使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由于生產力發展水平的不平衡,貧富差距也越來越大,教育資源的地區分布更加不均衡。而對于來自經濟相對落后地區的貧困大學生,在心理、精神、學習、生活上背負著沉重的負擔,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調節就會造成精神抑郁、人際交往障礙和心理承受力差等嚴重問題。另外,社會上一些不良風氣的影響,各種享樂主義、利己主義、金錢至上等觀念在校園里的流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大學生的生活。部分大學生對馬列主義、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態度冷漠,“知識無用”、“拜金主義”、“崇洋媚外”、“功利主義”等思想和意識對大學的思想影響較大。這是的部分大學生對自己肩負的歷史使命和責任認識不清,形成不良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
(四)學校教育的缺陷
當前學校的教育重知識而輕實踐,強調大學生系統地掌握各學科的理論知識,缺少獨立意識、協作精神、創新能力的教育和培養。這使得部分大學生對于理論和實踐的關系認識不清,理論和實踐脫節造成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動力不足、成績落后,是造成弱勢群體的另一主要原因。
二、大學生弱勢群體的類型
造成大學生弱勢群體的原因多種多樣,各種原因相互交織并互相發生作用,例如因為家庭貧困,從而無法接受優質的教育資源,同時又產生了強烈的自卑情緒,與人交往困難等等。從原因角度,很難將弱勢群體歸類,其是多種因素和原因綜合作用的結果。結合前人的研究,現從弱勢群體的具體表現,將其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一)經濟困難型
這些學生常因為家庭處于偏遠農村、兄弟姐妹多人上學、喪失父母、父母下崗無固定的經濟來源等原因造成經濟困難,為了搞好學習和生活,通過各種方式進行各種勤工助學活動,在這種環境下使他們的心理、精神變得異常脆弱甚至自卑,學習成績下降,在與同學的交往中也表現出明顯的不合群現象。
(二)人際交往不良型
這些學生在人際交往中處于被動地位,生活在自我封閉或半封閉狀態之中,交際范圍狹窄,不善于溝通,不能接受其他同學或不能被其他同學及集體接受,性格孤僻、生活孤獨,經常獨來獨往,人際關系不良,情感體驗多為抑郁、冷漠、憎惡等感受。
(三)心理脆弱型
由于經濟困難、學習成績不理想、生理缺陷,或在成長過程中受到過某種傷害等原因,導致這部分學生的心理弱勢,成為高校中的弱勢群體。這些學生常常表現出悲觀、絕望、無助、空虛等心理情緒,自主和自制能力差,易受不良環境影響,易喪失自信心,嚴重影響正常的學習和生活。
(四)競爭能力不佳型
競爭力不佳不但包括自身能力、素質相對較弱的一部分大學生,還包括一部分自我墮落消沉的學生。這些學生往往是學習態度不端正,學習目的不明確,自控能力差,學習成績差,雖和其他同學一樣在學校學習但不能進入正常的學習狀態,實際上并不能勝任大學生的社會角色,常處于可能被淘汰的危險境界。
(五)適應能力差型
由于在大學新的環境里沒有父母的照顧和督催,舊的生活學習習慣的平衡被打破,新的平衡未能及時建立,在生活、學習、交往中感到難以適應,他們的行為常常不符合新環境的要求,不能和社會保持良好的接觸,對社會現狀缺乏清晰的認識,行為與社會要求相脫節,從而產生較大的失落感。這也是大學生弱勢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結論
大學生弱勢群體的管理和教育對于高校的安全穩定和人才培養工作意義重大,高校應切實關注并從各方面做好弱勢群體的各項管理教育工作。造成大學生弱勢群體的原因多種多樣,因此,其不僅僅是教育問題,而是一個關系到經濟、文化、教育、社會保障等多方面社會問題,需要全社會來共同關注和支持,才能有效的保障大學生弱勢群體健康成長為四化建設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設者。
參考文獻:
[1]王文余,胡建.大學生弱勢群體的形成原因及對策.《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2期.
[2]胡偉國.新時期大學生弱勢群體教育工作的思考.《中國高教研究》,2008年5期.
[3]池沛,吳永慧.健康促進運動處方在普通高校體質弱勢群體中的應用研究.《現代預防醫學》,2011年14期.
[4]胡秀英.和諧社會目標下的大學生弱勢群體全面和諧發展的思考.《中國高教研究》,2006年11期.
[5]楊在華.大學生弱勢群體就業難現狀及對策分析.《教育與現代化》,2007年2期.
[6]楊建超,孟慶良.大學生就業弱勢群體弱勢水平的測評模型及實證研究.《江蘇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年2期.
[7]程榮暉.論大學生就業弱勢群體的思想教育與危機干預.《教育探索》,2010年6期.
[8]沈曉梅.和諧校園視角下的大學生弱勢群體問題研究. 《黑龍江高教研究》,2008年10期.
[9]譚美軍,何期.近年來大學生弱勢群體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綜述.《重慶工學院學報》,2006年12期.
注:
本文受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自我效能理論在大學生弱勢群體中的應用研究”項目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