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靜 |

施存統是上海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成員之一,是中國青年團早期組織——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的發起人之一,是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任書記。新中國成立后任勞動部副部長。
施存統是浙江金華葉村人,出生農家,自小好學,母親系書香門第之女,對其影響很大。1917年,施存統在舅舅的資助下,考取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
施存統進入一師時,一師已是浙江新文化運動的中心。他很快融入其中,閱讀了大量進步書刊。這一時期他的思想也逐漸發生變化,有了改造社會的熱忱和信念。他和幾個同學組織了全國書報販賣部,銷售進步書刊,創辦《浙江新潮》,宣傳新思想。
不久,他撰寫的《非孝》刊登在《浙江新潮》上。《非孝》洋溢著對封建舊傳統的反叛精神,觸動了千百年來人們“三從四德”的傳統觀念,在社會上引起轟動。浙江省公署和省教育廳查封了《浙江新潮》,并責令開除施存統,解聘陳望道等4名新派教員,遭到一師校長經亨頤拒絕。
1920年2月9日,省教育廳利用學生放寒假之際,免去經亨頤校長職務,杭州學聯理事長、一師學生宣中華得知情況后馬上聯絡師生提前返校,向省公署和省教育廳請愿,要求收回成命。“一師風潮”由此掀起。
一師師生英勇無畏的斗爭以及隨之而來的社會各界及海外僑胞的聲援終于迫使當局撤退軍警,收回解散一師的成命。“一師風潮”終以學生的勝利而告終。施存統因此一舉成名。
1920年3月底,施存統來到上海,進入星期評論社工作。后來他通過《星期評論》主編戴季陶認識了陳獨秀。
在上海,施存統進一步接觸了馬克思主義理論,閱讀了大量有關馬克思主義的書籍,漸漸地由無政府主義者轉變為共產主義者。5月,陳獨秀發起組織上海馬克思主義研究會,施存統成為研究會會員。
這時,經共產國際批準,陳獨秀以上海馬克思主義研究會為基礎,加快了建黨的步伐。6月,施存統參加了陳獨秀召集的商議成立共產黨組織的會議。施存統成為中國共產黨最早的5名黨員之一。8月,施存統在戴季陶的幫助下帶著一份抄錄的黨綱東渡日本留學。
施存統到日本東京后,與在日本讀書的周佛海取得聯系,建立了旅日共產黨組織。施存統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馬克思主義的介紹和研究中。
1921年中共一大召開前,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的成員李達、李漢俊來函,要求旅日共產黨組織派代表參加中共一大。當時旅日共產黨組織只有施存統和周佛海兩個人,施存統是負責人,出席一大在情理之中,但他考慮到周佛海已多年沒有回國,便放棄了這次機會。
中共一大后,在施存統的領導下,旅日共產黨組織很快發展了十幾名成員。8月,共產國際為召開遠東各國共產黨及民族革命團體第一次代表大會,派張太雷赴東京與日本共產黨聯系,邀請日本共產黨派代表參加大會。施存統積極促成了此事。
由于頻繁與日本社會主義者交往,施存統引起日本警視廳的注意。1921年12月,施存統與部分日本共產黨員一起被日本當局逮捕。1922年1月施存統被驅逐回國。
施存統從日本回國后不久,即被陳獨秀指派負責團臨時中央局,任代理書記,全力進行團組織恢復和團一大的籌建工作。
1922年5月5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大會通過《青年團綱領》、《青年團章程》等文件。施存統當選為第一屆團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同時當選為團中央書記。
團的一大后,在施存統主持下團中央先后發出幾十次通告,并在團的機關刊物《先驅》上發表了一系列文章,指導各地團的工作,加強團的統一領導。從第4期起,施存統兼任《先驅》主編,進一步加強團員的思想教育工作,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統一全團的思想。在團的幼年時期,施存統的文章和見解,對團的建設起了積極的作用。
當時,共產黨組織是秘密的,青年團則是半公開的,所以黨的活動大多以團的名義開展。《共產國際給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書》中對施存統領導的團的工作予以了充分肯定:“中國的青年團已成為能組織群眾運動的團體,這是你們實際運動中勝利的事實。”
1923年8月,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南京召開,施存統等30多人出席會議。大會選出7人組成中央執行委員會,施存統是執行委員之一。但此時施存統的神經衰弱已十分嚴重。于是在第二屆中央執委會第一次會議決定各委員分工時他力辭一切職務。經討論,大家最終同意了他的請求。
離開團中央不久,施存統來到上海大學社會學系任教。施存統學識淵博、講課形象生動,深受學生的歡迎。1924年10月,社會學系主任瞿秋白被反動當局通緝。瞿秋白離校后,施存統繼任社會學系主任一職。
1925年五卅運動中,施存統發表大量文章激勵學生斗志。施存統素有刀筆之稱,其文辭犀利。他不遺余力宣傳國共兩黨合作,支持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抨擊反對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的國民黨西山會議派,最終遭軍閥孫傳芳的通緝。1926年8月,在黨組織安排下他離開上海到廣州中山大學任教,并在黃埔軍校、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講授政治經濟學。
1927年,“4·12”事變后,全國上下籠罩在白色恐怖之中,黨團組織遭到嚴重破壞,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慘遭屠殺。在這種極其險惡的形勢下,施存統產生了悲觀失望的情緒,認為共產黨已前途無望。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他決定脫離共產黨。1927年8月30日,他撰寫的《悲痛的自白》刊登在《中央日報》副刊上,公開聲明退出共產黨。
脫黨后的施存統試圖走一條中間道路。1928年初,施存統與許德珩、李達等12人組成“本社”社團。“本社”是“不忘馬克思主義之本”之意。不久,施存統又參與籌建“中國國民黨改組同志會”,簡稱“改組派”,試圖改組國民黨。
1928年底,施存統退出改組派,潛心教書做學問。全面抗日戰爭爆發后,各界紛紛成立救國會,施存統成為文化界救國會領導人之一。他在報刊上發表文章,呼吁民主抗戰。
1941年2月,施存統被南方印刷館解職后生活艱難,有人勸他投靠國民黨,參加參政會當個參議員,被他嚴詞拒絕,表示“寧可餓肚子,不投蔣介石”。不久經友人介紹,施存統到四川銀行經濟研究處任職。
1946年1月10日,國共雙方簽訂停止國內沖突的協定,即日政治協商會議在重慶召開。2月10日,重慶各界在校場口舉行慶祝政治協商會議成功大會。施存統作為民建代表參加大會。會議進行中國民黨特務沖進會場,大打出手,致使施存統、李公樸、郭沫若等許多民主人士被打傷。通過這次事件,施存統對國民黨徹底失望,進而轉向共產黨。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施存統任華東軍事管制委員會顧問。9月他出席在北平召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當選政協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委員,10月1日參加開國大典。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施存統被任命為勞動部副部長,后擔任全國人大常委和全國政協常委。他在自己的崗位上恪盡職守。1954年,施存統因病辭去勞動部副部長職務,1970年11月病逝。
施存統生前從來沒有和兒女提起過歷史上脫黨的事情,或許正像他女兒施月明所說,那是父親心中永遠的傷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