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芳
(上海市長寧區新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上海 200335)
痛風性關節炎在臨床上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其臨床表現為急性期關節紅腫熱痛,慢性期關節腫大、畸形、僵硬等?;炇覚z查血尿酸增高,急性期有輕度白細胞增多等。屬于中醫的“痺證”“歷節”“痛風”等范圍。現代醫學目前主要采用秋水仙堿、非甾體類抗炎藥治療,但秋水仙堿有嚴重的胃腸道反應、腎功能損害、骨髓抑制等不良反應,非甾體類抗炎藥雖有消炎止痛效果,也有消化道反應、頭痛及過敏反應等,臨床應用常受到限制。筆者運用消腫止痛七味湯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取得較好療效,且不良反應少,現總結報道如下。
選擇2009年7月-2011年12月在本院病房住院的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美國風濕病協會于1997年制定的痛風診斷標準,痛風的中醫診斷標準主要采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的"痛風的診斷依據、證侯分類、療效評定"標準。按入院時間排序,單數為治療組,雙數為對照組。治療組40例,其中男32例,女8例;年齡55~80歲,平均(65.5±5.8)歲;并發高血壓25例、糖尿病12例;關節疼痛發作病程為0.5~3.0 d。對照組40例,其中男30例,女10例;年齡50~85歲,平均(64.5±5.8)歲;并發高血壓42例、糖尿病30例;關節疼痛發作病程為0.3~2.0 d。經統計學分析,2組患者性別、年齡及病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符合美國風濕病協會制定的痛風診斷標準[1]:①急性關節炎發作1次以上,并在1 d內達到高峰;②急性炎癥局限于個別關節;③整個關節呈黯紅色;④第一跖趾關節腫痛;⑤單側跗骨急性發炎;⑥有可疑的痛風結石;⑦高尿酸血癥;⑧非對稱性關節腫脹;⑨發作可自行終止。凡具備3項以上即可確診為急性痛風性關節炎。
中醫辨證分型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痛風的辨證標準[2],屬濕熱蘊結型和瘀熱阻滯型。
1.3.1 治療組
中藥基本方 連喬30 g、金錢草30 g、海金沙30 g、丹參30 g、川牛膝30 g、徐長卿30 g、生甘草3 g。濕熱蘊結型加蒼術15 g、薏苡仁30 g、黃柏10 g、土茯苓20 g;瘀熱阻滯型加當歸15 g、紅花10 g、赤芍15 g、生地黃30 g、川芎12 g。隨癥加減:熱盛加石膏30 g、虎杖20 g;痛劇加延胡索20 g、蜈蚣3 g、乳香9 g、川楝子10 g。本中心制劑室煎制,200 ml/袋,1袋/次,每日2次。
1.3.2 對照組[3]
口服秋水仙堿片(西雙版納藥業有限責任公司生產,批號08207)1 mg,每日3次;塞來昔布膠囊(輝瑞制藥有限責任公司生產,批號J20080059)0.2g,每日1次。2組患者均進行低嘌呤飲食,多飲白開水,多食蔬菜,每日尿量超過1500 ml,以助濁毒排泄。7d為1個療程。
2組分別于治療第1、3、7日觀察臨床癥狀、體征變化情況及不良反應,治療前后測定血尿酸(UA)、紅細胞沉降率(ESR)、C反應蛋白(CRP),作為定量分析指標。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判定療效標準。顯效:主要癥狀消失,關節功能基本恢復,主要實驗室檢查指標基本正常;有效:主要癥狀基本消失,主要關節功能及主要實驗室指標有所改善;無效:與治療前相比,各方面均無改善。
采用SPSS 11.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檢驗水準為α=0.05。
治療7日后,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5.0%,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5.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癥狀緩解時間比對照組早,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后,兩組的尿酸、C-反應蛋白和紅細胞沉降率均較治療前下降,但治療組平均下降幅度大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表2)。
在治療用藥過程中,治療組未見副反應發生;對照組有8例出現胃腸道反應,占20.0%,予以對癥治療后緩解。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觀察指標比較 (x±s)
急性痛風性關節炎屬中醫“熱痹”范疇,病機多為熱毒壅盛與風濕相搏,氣血痹阻不通[2]。我們從濕熱、瘀阻論治,運用中藥內服。消腫止痛七味湯中,連喬清熱解毒散結,海金沙、金錢草利水滲濕,丹參、川牛膝活血化瘀通絡,川牛膝還有引藥下行至患處之力,徐長卿祛風止痛,生甘草調和諸藥。七味藥物配伍共奏清熱利濕、活血通絡、消腫止痛之功。濕熱蘊結型輔以薏苡仁、蒼術、黃柏、土茯苓健脾利濕、清熱消腫;瘀熱阻滯型輔以當歸、川芎、紅花、赤芍、生地涼血活血祛瘀。諸藥合用,既清熱消腫,又祛濕止痛,對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療效顯著。
本觀察結果顯示,治療前后比較,兩組的止痛消腫作用都有明顯改善,但總有效率治療組要好于對照組,且沒有明顯的毒副反映,說明消腫止痛七味湯能明顯改善痛風性關節炎的臨床癥狀,很快控制病情活動,對于使用抗炎止痛藥與秋水仙堿片有禁忌或者副反應的患者,是一種有效的對證治療手段。而且實驗室檢查治療后患者的UA、CRP、ESR均較治療前降低,說明也有一定的治本作用。由于本次研究的樣本量不是很大,有待在今后的治療中進一步加以觀察總結。
[1] 周翠英, 孫素平, 傅新利. 風濕病中西醫診療學[M]. 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1998: 436.
[2]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ZY/T001.1-94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 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 1994: 32.
[3] 趙寶嶙. 現代骨科學[M].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04: 2077-2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