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恒國
(中鐵工程設計咨詢集團有限公司,北京 100055)
擬建阜埠河路站至書院路站越江隧道是長沙市軌道交通3號線的一段地下區間,該區間全長約2 663 m,越江部分長約1 400 m。越江隧道平面示意如圖1所示。

圖1 越江隧道平面
湘江在隧道區河道較為順直,河床起伏較大(17.5~26.4 m),總體上西淺東深。江水漲落,變幅達14.01 m,水位為25.16~39.18 m。江水漲落,變幅達14.01 m,水位為25.16~39.18 m。以橘子洲為界,湘江被分為東、西兩汊:橘子洲寬約250 m;東汊寬約550 m、河床高程17.5~20.1 m、基巖面高程15.94~22.38 m;西汊寬約600 m、河床高程20.7~26.4 m、基巖面高程15.96~19.41 m。
區間隧道詳勘資料顯示,覆蓋層主要為填土(橘子洲)、圓礫、卵石、黏性土等,厚度差異較大;下伏基巖有砂巖、礫巖、白云質灰巖等。
溶洞主要發育在橘子洲及兩側的湘江東、西河汊,分布里程約為右AK15+000~右AK15+700,該范圍分布巖層為白云質灰巖,初步斷定該范圍為溶洞發育區。
溶洞發育區左線鉆孔共計19個,見洞率100%,右線鉆孔共計21個,見洞率70%。溶洞層數一般為1~6層,多數以串珠狀分布,溶洞頂板埋深最淺的為6.6 m,溶洞頂板埋深最深的為44 m,洞高最高達14.5 m。根據溶洞豎向分布規律顯示,左右線溶洞從西往東呈階梯狀分布,橘子洲西汊溶洞埋深較淺,橘子洲上埋深較深,橘子洲東汊溶洞埋深更深。溶洞多數有充填,充填物主要為砂、卵石及黏性土,部分為空洞。根據溶洞分布規律、發育特征以及充填物情況,初步推斷溶洞發育區溶洞會密集分布,溶洞與湘江有通道聯系,巖溶/裂隙水與江水互為連通,具有承壓性。詳見圖2。
目前修建越江隧道的基本方法有:圍堤明挖法、鉆爆法、沉管法、盾構法和掘進機法。除了這幾種施工方法外,還有一種正在實驗的跨越深水海域的較為經濟的隧道修建法—水中懸浮隧道,這種方法已有很多研究成果,許多國家準備將這種設想變為現實。
以上各施工方法各有其優缺點,對比分析詳見表1。
對穿越湘江在建或已建的項目進行了調研,各穿江隧道調研情況如下。

圖2 越江隧道縱斷面

表1 水下隧道施工方法比較
(1)擬建3號線南側距離約850 m為南湖路隧道。南湖路湘江隧道目前正在施工,采用盾構法施工。隧道在湘江東、西兩岸覆土厚度最大15 m,最小8 m,普遍為10~11 m。湘江中央位置,江底以下41 m處探測到大型的溶洞和斷層。隧道主要穿越地層為粉細砂、卵石層、強風化礫巖、中風化礫巖等地層。
(2)長株潭城際鐵路湘江隧道目前正在施工,越江段采用盾構法施工。最小埋深12 m,最大埋深27 m,穿江段主要在砂質板巖中通過,湘江東側穿越強風化層,湘江西側穿越弱風化層,采用復合式土壓平衡盾構機施工。
(3)營盤路湘江隧道已經試運營,隧道越江段采用暗挖法施工,斷面采用馬蹄形斷面,最大開挖寬度約12 m,最大開挖高度約10 m,開挖斷面約95 m2。隧道結構頂最小巖層覆蓋厚度為10 m,普遍為13~14 m,江底段隧道結構頂覆蓋層(巖、土總厚度)厚度約13~16 m;穿越巖層為:全風化板巖(V級)、強風化板巖(V級)、中風化板巖(IV級)、微風化板巖(III級)。
(4)地鐵2號線過江隧道,采用盾構法施工,盾構機采用土壓平衡盾構,內徑為5.4 m,外徑為6.0 m。隧道頂覆土厚度最大13 m,最小9.0 m。區間隧道主要穿越11-3板巖、11-2板巖、6-3礫巖、6-2礫巖、5-3泥質砂巖等地層。
本工程區間隧道既是水下隧道,又穿越巖溶發育區,根據以上資料調研,沒有水下隧道穿越巖溶的工程實例可以參考,故本工程施工風險和難度極大,選擇一個相對合理的施工工法顯得尤為重要。
基于本工程的具體工程概況和水文地質條件,依據國內外類似工程調研,參照國內外類似工程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本越江隧道適合盾構和暗挖2種工法,以下對2種工法進行比選。
(1)隧道采用暗挖法優缺點分析
①隧道大部分位于中風化巖層范圍內,地層條件有利;
②超前支護加固輔助工法多樣,溶洞處理措施相對靈活、方便;
③地質超前探測相對靈活、方便;
④采用暗挖法施工,強行穿越巖溶發育區,施工風險極大,一旦發生突水、涌水、淹洞現象,事故處理十分棘手;
⑤采用暗挖法施工,溶洞加固處理采取江面填充加固和洞內采用全斷面帷幕注漿、綜合利用大管棚、小導管相結合的超前支護方式進行加固處理,造價較高;
⑥采用暗挖法施工為保證上部覆蓋層及掌子面穩定,線路縱斷面埋深較大,導致書院路站及侯家塘站車站軌面埋深較大,增加了車站施工風險和工程投資。
(2)采用盾構法優缺點分析
①采用盾構法施工,較暗挖法施工風險相對較低;
②綜合比較溶洞加固處理和兩種工法的經濟指標等,盾構法施工造價較暗挖低;
③盾構法施工,對上部覆蓋層的厚度要求可以適當降低,較暗挖線路縱斷面埋深較淺,書院路站軌面埋深有所提高,對車站方案有利;
④盾構法施工只能采取江面填充注漿加固處理巖溶,處理措施單一,且可能存在處理盲點,溶洞處理方案依賴于地勘,對地勘要求較高。
綜合以上論述,對線路、地質、施工風險、工程造價綜合分析評價后,建議采用盾構法施工。

圖4 溶洞加固處理示意(單位:mm)
隧道埋深及縱斷面設計需考慮隧道位于江底最大沖刷線下一定距離,使隧道不受江潮活動及沉船等外界影響,又能滿足隧道施工期間和使用期間的安全,同時考慮對兩岸線路、豎井,進而對相鄰車站的布局和埋深的影響,在方案可行的基礎上,盡量降低工程造價。
本項目隧道斷面采用單洞單線圓形斷面,外輪廓直徑為6.0 m,根據類似工程及臨近工程的調研,并結合本工程地質概況和溶洞分布情況,本次設計江中段隧道覆土,施工階段按歷史沖刷包絡線不小于1D(D為開挖洞徑)控制,困難地段不小于0.7D。運營階段按最大沖刷包絡線,滿足抗浮要求控制。具體見圖3。

圖3 隧道縱斷面
根據目前可行的勘測手段,為切實探明溶洞的分布與填充狀況,擬定以鉆探為主、多種方法綜合運用的探測方案。即:高密度電阻率法地面物探(總體探查溶洞分布情況)、加密鉆孔(直觀掌握溶洞及充填物狀況)、電磁波深孔CT(在鉆孔間加密剖切面勘查,判斷邊界)綜合判斷后結合注漿孔布置補孔探測。
(1)溶、土洞處理順序為:溶、土洞處理與否判斷→溶、土洞處理→溶、土洞處理效果檢查。
(2)溶、土洞處理加固主要采用先填充再注漿加固的方法,詳見圖4。
①無充填溶、土洞和半充填溶、土洞
對洞高大于2 m且無填充或半填充溶、土洞,先進行投砂處理,后采用注漿加固的方法;投砂處理時在原鉆孔附近(約0.6 m)補鉆2個φ200 mm的投砂孔,兩投砂孔中心與原鉆孔中心需在同一連線上,兩投砂孔可相互作為出氣孔,投砂后,注漿加固的方法見后面的全充填溶、土洞的處理方法。投砂管要根據江上作業的特點適當選擇,投砂孔的大小也可由施工單位根據現場施工情況進行調整,達到填砂的目的即可。
②對全充填或洞高小于2 m的溶土洞,可直接進行注漿填充,采用壓力注漿的方法進行填充加固,注漿壓力從低到高,間歇,反復壓漿。
(3)注漿工藝
所有注漿管采用直徑48 mm的袖閥管,鉆孔需進入洞體下巖層0.5 m,由底部向上進行溶洞加固。注漿完成后要采用水泥砂漿對注漿孔進行封孔處理。
(4)注漿材料
周邊孔:純水泥漿+水玻璃。雙液漿現場配合比試驗時,應以初凝時間為指標進行控制,但應綜合考慮漿液的可泵性時間。雙液漿配比建議為水泥∶水∶水玻璃=1∶1.38∶0.29(質量比),水玻璃模數 m=2.4~3.4(濃度=30~40Be'),但應進行現場配合比試驗確定。
中央孔:純水泥漿,水灰比建議為1∶1,具體應根據現場試驗確定。
(5)注漿間歇時間為每次間隔6~10 h。
(6)溶、土洞處理注漿孔平面布置
充填處理前,先進行溶、土洞平面范圍的試探測:以揭示到溶、土洞的鉆孔為基準點,沿垂直隧道方向間隔2.0 m施作1排注漿鉆孔,以基本找到洞體邊界為止;沿隧道方向施作1排注漿鉆孔,間隔2.0 m,以基本找到洞體邊界為止;然后從中心向其他方向探孔,以基本找到洞體邊界為止。若洞體為有限邊界,最外排孔未見洞,則該孔不需注漿,應向內收縮1孔最邊孔,注雙液漿。
溶、土洞灌漿加固后的土體應該有良好的均勻性、自立性、密閉性。灌漿加固效果檢查方法是在灌漿固結體內鉆孔取芯,測得其無側限強度,以檢驗是否滿足灌漿固結體設計強度要求;也可用原位標貫法進行檢測,標貫擊數應大于16擊;現場做注水試驗,測試注漿后地層滲透系數;不滿足時重復上述施工。取芯數量不少于溶洞處理鉆孔個數的10%。具體指標如下:
(1)采用隨機原位標貫試驗,標貫擊數應不小于16擊;
(2)采用隨機鉆孔取芯,做抗壓試驗,無側限抗壓強度≥0.3 MPa;
(3)注漿后地層滲透系數不大于1.0×10-4cm/s。
水下隧道盾構法施工時,在不影響河流或周圍結構物的前提下,制定出相應的對策,確保施工安全可靠。
(1)地質、地下水調查。依據以往的工程施工經驗,一般河流部分,地質情況急劇變化,同時地質勘測難度較大,而且地下水的流動較快,所以應進行詳細勘查,提高勘察的精度。
(2)開挖面的穩定。由于地層和地下水狀況往往很復雜,特別是水底部分,水壓力比土壓力更大。因此,根據圍巖的水土壓力而設定適當的開挖面壓力,確保開挖面的穩定,防止泥漿泄露或噴涌。此外還得特別考慮隧道上浮和和管片的變形問題,同步注漿應采用具有一定早期強度的壁后注漿材料,確保管片的早期穩定性。
(3)盾構區間穿越巖溶發育區段前,需根據地勘提供的詳勘資料進行溶、土洞的加固處理,并充分論證江上作業的難度、風險及對環境的影響,加固施工完成后,需對加固效果進行檢測,確保巖溶處理效果達到設計要求,以保證施工安全。
(4)盾構穿江隧道,為減小對河堤的影響,需預測盾構施工對河堤的影響,根據需要考慮使用輔助工法。
(5)在穿越水下時,因為有時受施工工期的制約,或需要一些特別的設備,如防水設備,所以需要實現與河道管理單位協商。
(6)水下隧道施工,風險很大,注意盾構選型,注重盾構掘進參數優化,應考慮刀具檢查、更換事宜,必須對帶壓作業等輔助施工安全措施進行充分的安全風險技術準備。
依據長沙地鐵3號線越江段隧道的工程概況和水文地質條件,借鑒類似工程及臨近工程的實踐經驗,通過對越江隧道的施工工法、隧道埋深及縱斷面設置、溶洞處理方案等方面綜合性評價,提出合理意見和建議。
(1)隧址巖溶發育區,溶洞分布比較密集,而且成串珠狀發展,根據填充物等推測,溶洞與湘江有通道聯系,地下水與湘江水有水利聯系,隧址地質及水的賦存情況較為復雜,施工風險較大,設計施工中要加強風險規避,采取應對措施。
(2)根據地質資料,綜合分析評價溶洞分布規律、發育特征以及地下水賦存情況,參照國內外類似工程的實踐經驗,水下隧道強行穿越巖溶發育區,無論采用盾構法還是暗挖法技術理論上都是可行的,綜合評價兩種工法的施工風險和工程造價,推薦隧道采用盾構法施工。
(3)建議溶洞處理優先采用地面填充,注漿加固,并提前在現場做注漿加固試驗。
[1]廖景.地鐵盾構區間巖溶處理[J].廣東土木與建筑,2011(11).
[2]黃珂.地鐵區間盾構法隧道穿越巖溶填充區施工力學行為計算分析[J].交通科技,2012(2).
[3]胡建華.廣州地鐵五號線草淘盾構區間溶洞處理方案[J].西部探礦工程,2006(S1).
[4]武衛星.地鐵工程穿越巖溶地區處理技術研究[J].人民長江,2011(1).
[5]姚建偉.長沙勞動路湘江隧道方案的地質論證[J].鐵道勘察,2010(3).
[6]彭柏興.長沙市勞動路湘江隧道巖溶發育特征及其影響[J].城市勘測,2010(1).
[7]汪磊,等.海底隧道預注漿加固效果檢查與評價[J].鐵道標準設計,2010(12).
[8]李燕生.廈門海底隧道快速施工研究[J].鐵道標準設計,2009(6).
[9]傅洪賢.廈門翔安海底隧道施工關鍵技術研究[J].中國工程科學,2009(7).
[10]李勇軍.武漢長江隧道工程施工技術[J].隧道建設,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