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前啟后的三次重要講話

黃葦町,本刊顧問。《求是》雜志研究員,以研究隱形經濟著稱的經濟學家,著名黨建專家、反腐理論研究專家。以《蘇共亡黨十年祭》一書轟動國內外。
胡錦濤總書記在“7·23”重要講話中強調,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解放思想,改革開放,凝聚力量,攻堅克難,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這是繼鄧小平南方談話和江澤民“5·31”講話之后,在我們黨承前啟后的重要時刻,再次為統一全黨思想所做的一次重要的思想和政治動員。
1992年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時,正值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世界上原來的15個社會主義國家銳減為5家,土地面積損失70%,人口損失22%。各國共產黨黨員人數由原來的9100萬左右減少為6600萬左右。如果不包括中共的5600多萬黨員,其他所有執政和沒有執政的共產黨的黨員加起來,還不足1000萬,凈減少70%以上。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進入低潮,也對我們黨內產生很大沖擊。有消息說,中共領導層曾召開十個半天的座談會,討論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前蘇聯東歐為什么發生劇變”?因意見分歧,未能得出結論。而黨內圍繞改革開放政策的爭論,卻開始急劇傾斜。有人對“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動搖了,認為“反和平演變”是壓倒一切的任務。有人提出要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重新審視所有的改革開放措施。這時又正處于醞釀黨的十四大主題和中央領導集體組成的敏感時刻。鄧小平并沒有為之所動。他告誡黨的高級干部:“改革開放政策不變,幾十年不變,一直講到底。要繼續貫徹執行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連語言都不變。”但有些人似乎沒有聽懂,還在改革“姓社還是姓資”問題上糾纏不清。春節前,88歲的鄧小平經過深思熟慮,決定趁自己還走得動時,再推中國一把,給正在減速的改革注入新的動力和活力。“南方談話”作為黨的十四大的定調講話,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向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
江澤民在2002年發表“5·31”講話,也是在我們黨承前啟后的重要時刻。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給中國帶來空前活力,但在一些黨員干部中也出現宗旨意識淡薄、脫離群眾等現象。江澤民在上海說:“‘法輪功’問題暴露出來后,引起了我的深思,提出了‘法輪功’的興起和對中國共產黨的‘信任危機’問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在這一背景下提出的。可鄧小平逝世后,就有人拋出所謂《萬言書》,稱國企改革是“私有化”,搞市場經濟是“兩極分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中國特色資本主義”。甚至搬出一些僵死的教條,提出“三個代表”應改為代表“先進階級”、“先進生產關系”、“先進社會制度”。 針對種種懷疑和否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論調,江澤民在中央黨校省部級干部進修班畢業典禮上強調指出,貫徹“三個代表”要求,關鍵在堅持與時俱進,核心在保持黨的先進性,本質在堅持執政為民。“5·31”講話為黨的十六大的勝利召開,作好了重要的思想理論準備。
黨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堅持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礎上,提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戰略思想。10年來,在這一科學理論指導下,中國經濟年均增長10.2%,而同期全球經濟增長率也不過3.3%,GDP總量由世界第六上升為第二。轉變發展方式、關注和改善民生,使中國進入發展質量最好、速度最快、人民群眾得實惠最多的10年。尤其在美債危機、歐債危機接連上演,西方世界一片焦頭爛額之際,是中國以其高速的經濟增長和無私的國際經濟救援,與全球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共同承擔起了保障全球經濟增長的“火車頭”作用。即使蘇東劇變后最唱衰中國的西方預言家,也在無可辯駁的事實面前,不能不承認自己當年“看走眼”。黨內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仰、信念、信心、信任則進一步增強了。更多的人認識到這是一條適合國情的成功道路,逆轉就要失敗;是一條順應時代潮流的道路,逆轉就是倒退;是一條歷史和人民選擇的道路,逆轉就會喪失動力。
因此,在“7·23”重要講話中,胡錦濤總書記提出“我們必須毫不動搖走黨和人民在長期實踐中開辟出來的正確道路,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為任何干擾所惑。”是把這作為一條最可寶貴的經驗、當作今后各方面的建設中都必須堅持的一條原則,向全黨提出的。既是為黨的十八大報告定下的重要基調,也是對改革開放以來,以鄧小平、江澤民為代表的兩代共產黨人所做出的歷史選擇的深刻總結。把握住這一點,也就把握住了報告的主題和主線。(責任編輯/吳文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