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Ⅰ本刊記者 莫治江圖Ⅰ貴州移動公司
方便農民 助力農業 發展農村
——貴州移動多元化信息服務助力我省農村發展紀實
文Ⅰ本刊記者 莫治江圖Ⅰ貴州移動公司
近年來,貴州移動公司緊緊依托基礎通信業務,加強涉農信息資源的整合,結合各地農業發展的特點和信息需求,打造農業信息化系列產品,創造性地推出涵蓋各個農業產業的信息服務,為貴州農業發展注入活力。
貴州,黔北遵義。
田間地頭,一排排蔬菜大棚里的溫度、濕度等指標都能被實時監控,還可隨時調節;農戶在村衛生室就能進行醫療費報銷,省時省力又簡單明了;種養殖農戶在家中就能隨時掌握市場供求信息,還能與農業專家直接交流;百姓有急事難事,一條短信就能輕松快捷搞定……
“咱農民惜財,但我們也自有算盤。農民講求的是實惠,移動公司提供的服務對我們有作用,大家自然就愿意去使用了,我們也花費得起。”遵義縣三岔鎮紅光村黨支部書記羅義輝說,農村信息化為農業服務,讓農民增收,更重要的是,它還解放了農民的理念,實實在在、潛移默化地改變著農民的生活。
事實上,作為傳統的農業省份,貴州經濟發展與農村發展息息相關,農村信息化,是農村現代化的加速器。中國移動貴州公司,成了這場變革的領跑者。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貴州移動公司近年來充分發揮移動通信隨時隨地、靈活、即時性的優勢,大力實施信息化“下鄉、進村、入戶”工程,積極推廣“農信通”、“一信通”、“茶信通”、“煙信通”、“惠農網”等農民喜愛的信息服務,加速了農業產業化升級的先進應用,在消除農村數字“信息鴻溝”的同時,搭建起助農增收致富的“金橋”。
“‘農信通’帶來的消息對我們農民很實用,不僅有天氣情況、農時提醒、農業技術,還有病蟲害防治和農產品行情,真是農民致富的好幫手。”遵義縣三岔鎮紅光村村民羅燦森告訴記者,村民們已經越來越離不開移動公司精心打造的農村多元信息化服務。
羅燦森介紹,他家共有9畝地,5畝種辣椒,3畝種蔬菜,1畝種蓮藕。今年年初時,由于蓮藕市場低迷,每斤價格才幾毛錢,所以一直舍不得挖出來賣。4月下旬,自己收到一條“農信通”的消息,說蓮藕價格上升了。于是組織人手把整畝蓮藕挖出來,1.3元的市場價讓他足足多賺了2000多元。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羅燦森第一次享受“農信通”帶來的好處。2011年8月,由于接到“農信通”的信息,稱鮮椒行情低靡,每斤七八毛錢,但干椒市場走高,按四斤鮮椒制成一斤干椒計算,把自家全部鮮椒制成干椒,將多賺2000多元,于是他將家里的全部鮮椒制成了干椒后才賣掉。
在貴州,中國移動帶來的變化,除了“農信通”還有諸如“茶信通”、“煙信通”等涵蓋各個農業產業的信息服務,多元化地助力貴州“三農”發展。長期以來,貴州復雜多變的喀斯特地貌阻隔了山區群眾與外界的交流,靠吼的通信局面使當地生產發展和人民群眾生活條件的改善難有起色。2007年,貴州移動“行政村村通工程”勝利完成,千百年來貴州山區群眾隔山隔水不隔音的愿望終于得以實現。
從“嘴巴”到“指頭”的變化,折射的不僅是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的反差,更是貴州移動在農村信息化建設中敏銳的戰略目光。近年來,貴州移動公司緊緊依托基礎通信業務,以創新為手段,搭建優質高效的移動信息化平臺,加強涉農信息資源的整合,結合各地農業發展的特點和信息需求,打造農業信息化系列產品,創造性地推出涵蓋各個農業產業的信息服務,為貴州農業發展注入活力。
茶葉種植是貴州黔南的重要支柱產業,所盛產的“都勻毛尖”茶是全國十大名茶之一。隨著茶產業的不斷發展壯大,茶農對農業信息化建設的需求日益突出,迫切希望能夠進一步拓寬市場銷路,提高種植、加工技術水平。貴州移動和當地茶協合作推出了茶產業信息化產品——“茶信通”,向茶農發布有關茶葉種植的科技信息及茶葉供求信息。在茶葉種植季節,當農作物遇到病蟲害問題處理不了時,茶農可通過服務站與農技專家進行在線咨詢,避免了病蟲害造成的損失;在茶葉銷售旺季,茶農通過服務站及時查詢各地產品需求信息,選擇適銷對路的銷售渠道,進一步提升了茶農的收益。
貴州是全國煙葉的重要種植區域。通過深入了解廣大農村群眾的實際需要,貴州移動整合開發出“煙信通”這一便農、惠農的信息化產品。該產品利用USSD技術,融合了技術、信息、服務等多元化服務,為煙草公司、經銷商、煙農和消費者提供了一個高效便捷的信息平臺。在2010年干旱時期,“煙信通”發揮了巨大作用,減少了旱區煙農的經濟損失。
如今,通過手機和網絡等現代信息手段,貴州農民越來越多地接觸到現代社會信息,也使外面的致富項目能夠通過這些信息平臺進入到貴州的山村。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山東壽光蔬菜協會正是通過網絡被遵義縣三岔鎮紅光村招商項目所吸引,并主動將項目落戶紅光村。山東壽光蔬菜園的落戶,同時帶動了一批項目的跟進,食品廠、家具廠也相繼將項目選定紅光村。村黨支部書記羅義輝介紹,現在村民思想也開放了,不再是守著土地不放的“倔農民”,產業項目進來,同時也帶來了新技術、新理念,村民們樂于土地流轉,當起有固定收入、有雙休日的“工資型農民”。
據介紹,貴州移動在全省率先實現100%行政村村通的基礎上,繼續向更偏遠的自然村挺進,僅2011年就新建了1331個基站,自然村通覆蓋率提升至93.6%,并實現了450個行政村具備寬帶接入的能力。同時,貴州移動還推出了700多個 “三農”信息化產品,僅“農信通”一個產品就惠及了農村116余萬用戶,成了我省農村發展、農民致富的得力幫手。
“以前縣向鄉鎮,或者鄉鎮向各村組通知安排一項工作,都是幾個人帶著一疊紅頭文件,騎著摩托車分頭跑一兩天。現在,僅通過‘一信通’一條短信就能解決了!”綏陽縣黨務政務服務中心主任王蕾告訴記者,貴州移動“一信通”開通兩年多來,不僅提高了縣直部門以及鄉鎮辦事效率,還為該縣節約了500萬元以上的行政成本。
據王蕾介紹,綏陽縣最遠的鄉鎮到縣城有90公里左右,加上村民從村里到鄉鎮,一般也得有十來公里,對于老百姓來說,無論是到鄉鎮還是到縣里,需要咨詢、辦事,不說車費,光是往返于路上就花費了大量時間。
2009年12月,綏陽縣委縣政府與綏陽移動公司從建設服務型黨組織出發,并根據縣情現實情況,量身打造了這一針對黨務政務和農政的“一信通”業務。目前,黨務政務“一信通”在綏陽縣15個鄉鎮都設立了信息中心,用戶達6萬多人,覆蓋了全縣各級黨政領導、黨員、干部以及農村干部、普通群眾與企業主等。據介紹,“一信通”平臺將黨務政務信息發到用戶手上,用戶也可將工作情況、問題等反饋到“一信通”服務中心,整個通信過程群眾無需支付任何費用,實現了黨務政務的及時上行下達。
光明村是綏陽縣風華鎮重點打造的中國移動信息村,村支部書記文順是“一信通”業務的老用戶,他不僅通過“一信通”接收鎮里的工作安排,也通過自己在村里建立的飛信網,再將收到的黨務政務信息通過飛信再發到村民的手機上。文順說,“一信通”給村里的工作開展帶來了便利:“今年清明節放假,我收到一信通發來的防火預警,我就把這個信息通過飛信又發給了村民,我們村10組的組長收到信息后馬上就給我反饋了,他說他們組有一戶患有精神疾病的村民,房子周圍堆滿了易燃的干柴,我們一收到這個信息,就馬上組織干部去到那個村民家排除了火患。”除了文順,全縣所有村干部也都是“一信通”的用戶。
“‘一信通’就是好,一家貨運公司長期在我校門前上下貨物,影響了師生的正常出入,存在一些安全隱患。我將這個信息發到了縣信息服務中心,當天縣城管局就對該貨運公司的卸貨行為進行了規范,確保了道路暢通和師生的安全。”綏陽縣城關中學校長湯華甚是感慨。
2010年7月9日晚8時至10日晨8時許,綏陽縣寬闊、黃楊等鎮遭受特大暴雨襲擊。由于縣信息服務中心信息發出及時,縣鄉組織人員搶險很快到位,寬闊鎮街上被水圍困的1500多人得以安全轉移,黃楊鎮則及時從垮塌的房屋中救出了三名被困人員。
“一信通”不僅在方便群眾辦事,提高辦公效率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成了黨委政府做好宣傳的重要平臺。2011年3月,因受日本大地震的影響,一些地區出現了搶購碘鹽的現象,由于綏陽縣使用“一信通”及時宣傳,消除了群眾的恐慌,從而未出現搶購碘鹽的現象。
“自從有了‘一信通’,群眾有了可以訴求的渠道,上訪量明顯減少了,多數鄉鎮已經實現了零上訪。”王蕾說。
據介紹,綏陽縣是全省第一個成功建設并投入使用“黨務政務一信通”服務平臺的區縣,此舉也為全省基層黨務、政務信息化建設方面的積極探索與創新樹立了典范。它建立了從縣委、縣政府到基層對稱的信息傳輸機制,在實現縣級政府管轄范圍內的電子公文、工作流轉等核心辦公樞紐功能的基礎上,強化信息互動功能,有效實現了包含政府部門內部、單位之間以及政府部門與群眾之間的信息互動,實現了該地區縣、鄉鎮、村居、社區信息傳遞與監督,保障了處理群眾事宜的及時有效,在黨委、政府與黨員群眾間架起了一座“連心橋”。
“一信通”業務在實踐中越來越深受黨員和群眾的高度稱贊,其在指揮協調、工作管理、業務支持、輿論引導、綜合服務和工作監督等方面發揮了顯著的作用。綏陽縣前縣委書記袁競高度評價:“急事難事,一信搞定;通知任務,一個不漏;工作生活,一目了然”。
利用網絡信息化解決農村問題,貴州移動做到以信息化手段幫農、富農的目的。目前,“一信通”已逐步在全省推開,并延伸出了“醫信通”、“煙信通”等信息化產品和服務品牌,更加豐富了農村信息化的發展內涵,助力了我省新農村建設。
一個優秀的企業自然也是一個負責任的企業。
如何利用便捷的移動通信網絡、先進的移動信息“授之以漁”,是貴州移動在推進農村信息建設時不斷思索的問題。近年來,貴州移動一直在追求“富農”時也“惠農”,讓農民朋友實實在在體會到通暢的移動網絡和優質的服務,真正實現“富農”和“惠農”兩翼并重齊驅。
“惠農、富農123工程”是貴州移動推出的幾款以惠農為目的的通信業務。“惠農123工程”,即1角長話打遍全國,2元農信通包月即可獲知最新農產品信息等,3元村寨v網包月免費互打電話。“富農123工程”,即貴州移動向村委會定期提供1筆村民學習活動經費,幫助村里購置各類農科技術書籍和設備,幫助村民長知識、熟技能,同時開辟村務公開欄、宣傳欄等,向村民及時告知村內事宜,普及農業信息;由貴州移動免費提供2臺村通農話機給村委會免費使用,方便村委會與外界的溝通和在村里開展工作;每個示范村可推選3名特困村民接受貴州移動提供的專項生活補助。
記者在綏陽縣鳳華鎮光明村采訪時,64歲的村民黃明書正在村黨員群眾服務站辦理移動親情號業務。黃明書告訴記者,他是光明村的V網用戶,3元的包月話費覺得很劃算,于是在聽到可以為外地的女兒們辦理親情號時,便決定為自己和女兒們也辦成親情號。黃明書說,以前每月手機電話費省著打也要花50元左右,加入V網后,二三十元就可以隨便打了,加入親情號,話費將更少了,每年可以節約幾百元話費。
周勇是養殖大戶,也是光明村移動農村惠農工程的受益者之一。周勇說,自己從1992年便開始了養豬,但主要依靠“經驗”來喂養。現在則不同了,200來頭的常年在圈生豬,光靠經驗不行,“農惠網”給了他極大幫助,從防病、喂養、配種以及市場等方面都予以信息指導,很是受惠。今年3月,他根據惠農網和農信通提供的信息,將20多頭生豬運到遵義市區按高于在家0.5元的每斤價格賣掉,這趟就多收了幾千元。周勇同時告訴記者,作為養殖大戶,自加入“惠農網”后,僅話費一項就節省了兩千元左右,相當于一頭生豬的毛收入。
在采訪中記者發現,“惠農、富農123齊步走工程”已越來受到群眾的喜愛和歡迎,不僅拉近了企業與農村群眾的距離,也讓農村群眾感受到社會關愛的溫暖,表現出一個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企業的社會擔當。這種擔當,也體現在貴州移動對農村多元化的信息服務。
“新農合信息系統”是貴州移動與省衛生廳聯手打造的一款專門服務于新農村醫療合作保險的移動信息平臺,其快速準確地集中采集衛生醫療系統的基礎信息,并在全國率先實現了一個省范圍內的省、市、縣、鄉、村五級聯網及全省跨區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直補管理,不留死角,數據統一,解決了農村用戶醫療費用現場報補以及相關的管理問題,被農民群眾稱為“神奇機器”。
“過去有個頭痛發熱的,我們都是硬扛著,結果是小病也拖成大病,身體吃虧了,醫療費還貴。”鎮寧自治縣大山鄉大寨村61歲的村民沈寬忠從村衛生站開藥出來,他告訴記者,“去年我老婆被石頭砸成重傷,到安順市醫院動手術,總共花了3萬多醫療費,當時要先墊付后再報銷,我是東拼西湊才墊上的。現在這個機器好啊,只要把農合證往上面一刷,國家補貼的費用就直接減免了。”
和沈寬忠一樣,現在的貴州廣大山區群眾,再不用翻山涉水,在自家門前衛生所就可以刷卡看病。記者同時了解到,貴州移動在省級平臺上建立了數據交換機制,從技術上使參合農民的異地結算成為可能,使得建立全省衛生信息大平臺,以互聯互通、信息共享為基礎,加快滿足業務應用的衛生信息化建設成為現實。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陳馮富珍、國家衛生部部長陳竺對此給予高度評價,認為“新農合信息系統” 打造了農村醫療衛生信息化發展的“貴州模式”。
“惠農、富農123工程”等移動通信業務和信息平臺,改變了移動通信從“推銷”到“服務”的轉變,不僅讓農民群眾用得上移動電話,還能用得好移動電話,借助便捷、豐富的移動信息化產品,及時掌握致富和其他公共服務信息,農民們也逐漸從根本上強化了自身發展能力,加快了脫貧致富的步伐。(責任編輯/張 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