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長治招商調查

“外地客商來長治投資,由于當地人文環境、政策環境、法律環境等因素造成虧損,一律由當地政府包賠”;“領導干部1/3時間外出招商、1/3時間下基層、1/3時間在機關處理公務”;“縣市區委書記和縣市區長,每人每年至少引進1個億元項目,否則通報批評、約談乃至召退回”……國內生產總值多年來在山西11個地區中徘徊在第五六位的山西長治市,為了“爭三保六”,于去年7月出臺了一系列招商引資政策。
招商不力“官帽”不保
“對招商引資工作,市里每個月、每個季度,都會按照簽約率和到位率,對14個縣、市、區進行‘大排隊’,年底還會進行觀摩檢查。排在前三名的,能獎勵一個處級干部指標,還能按各地引資到賬數的3‰進行獎勵。后三名的,區縣一把手不僅要被通報批評、約談,嚴重的還會被召退回——就是‘官帽不保’了?!遍L治縣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員告訴記者。據長治市招商局副局長王建強透露,今年3月,某機關因為招商不力,一名局長卸任。
記者了解到,2011年省里下達給長治的招商引資任務是706億元,但長治“自我加碼”到了1045億元。長治招商政策的力量不可小覷。2011年,長治的招商成績一路飆紅。根據官方披露的數字,去年長治招商引資簽約項目349個,總投資4275億元,引資簽約總量全省第一;地區生產總值從2010年的920多億元,一舉增加到1218.6億元,增速全省第一;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接近1000億元,緊追太原,增速山西省第一……
“我也是沖著地來的”
伴隨著“招商大業”,近40個大大小小的工業園在長治城鄉散布開來。但在長治光電產業園,記者看到,這一報紙上宣稱2011年9月已竣工投產、初步建成了“LED前端產業鏈”的市級工業園,卻悄無聲息。各家工廠的圍墻內,幾乎都是黃土成堆,聽不到機器投產的轟鳴聲,只有零星幾臺挖掘機在露天作業。附近村民告訴記者,很多企業“圈地”五六年還未投產。據了解,長治市高新區技術產業園31家被招來的企業中,真正在“開機器”的只有6家。類似的蕭條場景,在記者走訪的7家工業園中,比比皆是。
“長治招商是有政策,但產業鏈、人才基礎都沒跟上,最大的吸引力還是在土地上。”在長治某工業園內,一位河北籍投資商告訴記者,“我也是沖著地來的,哪個不知道如今土地最保值?”他透露,在這里簡單建個廠房、“做做投產的樣子”,幾年后再連地帶廠加價賣給“下家”,就可坐地生財。按照招商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員的說法,一個來投資的企業如果有1億元的實力,往往敢劃下兩億的盤子。“你沒有兩億元的實力,但全國500強企業有。兩年后,它來長治開廠,從你手里買地、買廠房就是了。用1億5千萬元成交的話,前一個企業‘摘了5千萬的桃子’,接手的企業節省了土地和建設成本,政府也招到了商,是‘三贏’的事?!?/p>
對投資商而言,“囤地掙錢”的動力,在于這里優惠得令人咋舌的招商政策:“到長治投資建廠的,在工業園區里優先安排建設用地,土地使用費按50%征收”;“企業以出讓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權的,返還土地出讓金縣(區) 留部分的20%-50%”,特定情況下,免繳土地出讓金的縣 (區) 留部分;“對所有引進項目,由分管領導負責組織有關部門上門服務、限時服務、包保服務、跟蹤服務”;“對投資過億元的重大項目,可以‘一事一議’、‘特事特辦’”……
“誰管‘分蛋糕’的事”
長治市市長張保在今年年初表示,今年長治的GDP增長率依然要力爭15%,固定資產投資要增長25%,招商引資仍是“重中之重”。各個縣市區的招商引資簽約項目不得少于15個,落地不得少于10個,高新開發區招商引資增速不得低于30%,書記、區長要繼續引進一個億元項目,全市簽約項目投資總量不得少于3000億元。
“長治的問題是,從鄉鎮到區縣,再到市里,各級領導都在靠招商謀發展、換成績,都忙著‘做大蛋糕’呢,誰管‘分好蛋糕’的事?”該市招商局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員表示。
(文/王夢婕 據《中國青年報》)
book=11,ebook=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