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在胸

訪談嘉賓:蔣安榮
全國人大代表
華融建筑工程(集團)
有限公司董事長
本刊記者:甘招萍 宋少云
在衡陽,只要提到華融建筑工程(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蔣安榮,人人都會豎起大拇指。他曾是一名普通的建筑工人,如今已經是擁有數億資產的衡陽首富,普通群眾百姓卻是他心中解不開的一個情結。兩會期間,本刊記者就熱議的民生問題,采訪了蔣安榮代表。
蔣安榮對記者說,“老百姓有事找代表,是對代表的信任,對此,我不怕麻煩,從不推辭,能辦的就辦,辦不到的也作解釋說明。”
多年來,他在省、市、縣人大會上分別就民營經濟、經濟發展環境、社會治安、公路建設、教育、移民、中小企業發展等問題單獨或聯合提出了50余份建議。
蔣安榮充滿感情地對記者說:“我出生于上世紀五十年代,飽嘗人間的苦難,歷盡生活的艱辛。是黨的富民政策讓我先富起來了,是人民的信任,選我當上了人大代表。現在,我的企業發展了,有點實力了,就應該回報國家、回報社會、回報人民。”
蔣安榮常說:“沒有黨的好政策,就沒有我蔣安榮的今天。”為此,蔣安榮時刻不忘黨和人民。近20年來,只要家鄉父老鄉親們有困難,無不伸出熱情之手,老百姓都夸獎蔣安榮“是一個有愛心的好老板!”
作為長期在建筑行業摸爬滾打的蔣安榮代表,對安居工程呼吁“對保障性住房既要關心,也要創新”,“我們不能讓保障性住房小區成為新的貧民區”。
蔣安榮表示,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對保障性住房工作很重視、投入多,大量的保障性住房成為困難群眾的安身之所,老百姓十分感謝黨的好政策。保障房小區不經意間已經在城市隨處可見。但是有個問題需要引起重視,許多地方都是集中選擇偏僻地段建保障性住房,建設標準不高,沒有配套設施,目前還可以,時間一長就不行了,容易形成新的“貧民窟”。他認為,保障性住房應該像人防工程一樣,在每個小區項目啟動時就要配套規劃好,盡量避免建設大規模的保障性住房聚集區。
現在一味地要劃在一個地方建設保障性住房小區,值得商榷。保障性住房與市場上的商品房比起來,保障房小區的特征總是讓人一眼就能分辨出來。蔣安榮說,“我在有的地方看到,一條馬路邊,這邊是富麗堂煌的商品房,那邊就是低矮普遍的保障性住房,差距很大,鮮明對比,住在保障性住房里的人有自卑感,容易引起心理失衡。”
現在的保障房小區經常安排在郊區,但很多住保障房的人都在市中心工作,這樣讓他們十分不方便。目前,新建廉租住房和經濟適用房面積偏小,這樣的規定太死板了,不能適應不同人的需求,要是租房子的是一大家子人怎么辦?
保障房應該按照一定比例,分配到每一個樓盤里面。蔣安榮表示應改集中建設模式為分散模式,就是要求每個開發商在建商品房時,同時要建一定比例的保障性住房,建設規劃應一視同仁,與商品房一起規劃,一起建設,一個標準。
蔣安榮曾經是湖南省、衡陽市、衡南縣三級人大代表,但不管是擔任哪一級人大代表,都會盡一個代表的責任。談及當代表的體會,蔣安榮聲音洪亮地說:“當人大代表,不能為自己,要為大家,為老百姓。”
book=45,ebook=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