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天軍,丁 超
(1.吉林建筑工程學院交通科學與工程學院;2.吉林省交通運輸廳機關服務中心)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機動車數量持續增長,老城區面臨巨大的交通壓力,特別是停車難問題更加突出。老城區是商業、旅游、辦公的中心區,人員往來頻繁,停車需求較大。由于以前停車規劃前瞻性不足,導致停車設施的建設與改善總是滯后于停車需求,在道路只能勉強滿足動態交通需要的情況下,不合理的占道停車無疑會使已經擁擠的道路雪上加霜。
為了解決老城區停車問題,很多學者對此做了大量研究和驗證。如北京工業大學關宏志等建立了停車需求預測模型,考慮了價格、服務水平等因素,將停車周轉率和利用率引入模型中,確定停車位數量。以廣州市舊居住小區中的停車問題為研究對象,探討了提高停車效率問題。老城區道路較窄,交通流量大,停車設施不足,更有必要對停車進行規劃并提出停車策略。
在老城區,根據用地的停車特性,調查平均停車時間。一個車位的平均停車時間能夠確定周轉率,這個參數表征停車場的利用效率。如對長春市重慶路商圈、亞泰桃花苑居民住宅進行的停車時間調查分析,結果分別見圖1、圖2所示。
從上面兩圖中可以看出,不同的出行目的產生不同的停車時間。在圖1中,商業區域停車時間介于15~60 min之間的比例占50%,而圖2中居民區停車時間超過兩個小時的比例占24%,表明商業區是人流集中區,

圖1 商業區停車時間分布圖
購物辦公往來頻繁,停車時間普遍較短,周轉率較高。根據不同地區停車時間的分布規律,采取相應的停車管理措施。2 停車規劃
道路距離相近,內部具有一定的交通相似性和關聯度劃為一個交通小區,一般以行政區域、天然屏障及道路作為劃分界限,在停車管理上采取區域總量控制、協調管理的措施,有利于集中規劃。

圖2 居民區停車時間分布圖
城市停車需求包括車輛保有需求和車輛出行停放需求。后者是動態指標,較難確定,一般采用機動車OD調查法根據劃分的交通小區確定出行總需求,按停車區域確定機動車吸引量,推算機動車高峰停車需求量。停車需求模型可以表示為:

其中:Qi為i區全日停車需求總量;Ai為i區全日小客車的
吸引量;β為短時間內停車百分比。
老城區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停車泊位嚴重不足,相應的停車設施不健全,制約了商業辦公人員的往來,限制了經濟發展。改善靜態交通設施是停車設施規劃有效的方法,即在停車場的規劃和改建層面,從停車場布局、選址、容量等方面優化停車資源配置,解決供給方面的問題。
停車需求受到城市經濟發展水平、項目所處區位條件、交通條件等宏觀因素的影響,也是交通出行者多層次、多目標作用的結果。因此,需要從多角度考慮建設項目和停車需求的關系,提出建設項目的配建、改建標準。在老城區尤其是歷史保護區,拆除重建不可行,應該采取縮減交通需求、調整交通組織的策略,如采取大力發展公共交通,在一些較窄的路段設成單向交通,適當開辟路邊停車泊位等措施。
通常制定的交通管理與停車規劃方案,只是著眼于局部交通狀況的改善,而且常以鄰近路網交通惡化作為代價。停車規劃要均衡道路設施交通負荷,減少對道路交通運行的影響。
停車設施區域差別供應政策是在不同區域采取不同供應策略,調節小汽車交通需求,保證停車設施和資源的有效利用。在老城區適當增加停車位的規劃供應,滿足不同類別的停車需求??刂评铣菂^商業區域的停車位數量,減少與通勤交通直接相關的停車位供應;根據不同區域的公共交通狀況和道路容量,對居民住宅和商業建筑采取不同的停車供應策略,滿足交通出行方式多樣化的要求。
美國、新加坡等一些發達國家的大城市,對中心城區實施嚴格的車輛準入制度和高額的停車收費政策,該方法行之有效。在去往城區的道路上,路外和路邊停車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在中心城區交通高峰時段采取較高的收費政策,鼓勵依靠公交、地鐵以及輕軌等交通方式進中心城區。在中心城區鼓勵短時停放的行為,增大車輛停放周轉率,提高車位利用效率,通過價格杠桿均衡中心城區與外圍區域的停車。
在新加坡買車先買停車位已經被社會廣泛認可,這種模式取得了較大成功,少量的機動車為新加坡贏得了“花園城市”的美譽。在居民小區或是路外、路邊停車場購買自備停車位。所有機動車均應有一個基本車位,滿足夜間停放需求。對居住區執行嚴格、規范的配建政策保證基本車位的落實,對營運車輛將基本車位作為領取營運證的必備條件,對不滿足停車配建標準的單位制定過渡期,過渡期后保證停車位滿足規范要求。
在有條件的停車場,安裝先進的停車誘導告示系統,提供空置車位查詢、公交轉乘、道路使用限制及停車收費信息等動態查詢,力求公共停車資源的有效利用和動靜態交通的和諧。停車信息發布可以起到兩方面的作用,一是向路上行駛車輛發布空余停車位的引導信息,協助其迅速尋找到停車位;二是向路外的出行者發布目的地停車位供求信息,引導其選擇合適的出行方式和路徑。
在滿足城市規劃要求的前提下,在用地緊張的城市中心區,利用城市用地的邊緣區域建設小型機械式停車樓或坡道式停車樓。增加停車容量是解決老城區停車難的最有效手段。
老城區停車難問題由來已久,既要限制交通需求,又要增加停車設施供應,單一的措施難以奏效。本文研究了不同區域的停車時間分布規律,確定了停車需求模型,并根據實際情況科學地提出了停車策略,豐富了停車規劃理論,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
[1]關宏志,王鑫,王雪.停車需求預測方法研究[J].北京工業大學學報,2006,32(7):600-604.
[2]姜燦燦.廣州舊居住區停車改造的探討[J].山西建筑,2006,32(11):28-30.
[3]冉江宇,過秀成,陳永茂.中心城區機動車停車泊位需求預測框架[J].城市交通,2009,7(6):59-65.
[4]於昊,楊濤,劉小明等.北京市停車分區與差別化政策研究[J].城市交通,2006,(10):6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