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 高春萍 魯東霞 李潔蘇麗
河南省鹽業、堿業氯化物排放控制措施研究
河南省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 高春萍 魯東霞 李潔蘇麗

氯化物指氯化鈉(NaCl)、氯化鉀(KCl)、氯化鎂(MgCl2)、氯化鈣(CaCl2)等氯的化合物,在水中以氯離子(Cl-)形式存在,是制鹽和以原鹽或鹵水為原料生產燒堿、純堿過程所產生工藝廢水中的特征污染物。20世紀90年代后期,由于河南省制鹽、制堿企業生產規模較小,技術裝備和清潔生產水平不高,環境管理不到位,導致大量含鹽廢水直接排入地表水體,對區域地表水、地下水及土壤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對當地經濟發展和居民生活產生了嚴重危害。
河南省水資源匱乏,河流大多是季節性河流,枯水期時河流基本上接納的都是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無天然徑流的補給,地表水體的稀釋、自凈能力較差。同時河南省又是全國的農業大省,在枯水期很多河流溝渠經常被周邊村民用來澆灌土地,如氯化物含量較高,可能帶來土壤板結、鹽漬化等問題,影響農作物生長。近年來,葉縣鹽田和濮陽縣巖鹽資源的進一步開發,為全省鹽化工產業的培育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資源支撐。根據《河南省鹽及鹽化工“十一五”發展規劃》,河南省推行鹽堿聯合,培育上下游一體化的百萬噸鹽及鹽化工企業,做大做強制鹽及鹽化工產業,把河南省建設成為具有較強競爭力的中部地區鹽及鹽化工基地。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環境保護工作的深入,產業結構不斷調整,資源開發方式的轉變,河南省制鹽和燒堿、純堿行業得到了快速發展,企業規模、生產工藝、技術裝備、污染治理和清潔生產水平等方面發生了很大變化。如何控制該行業廢水中特征污染物排放,以適應行業發展需求,真正成為提升環境管理的有效手段,避免葉縣鹽田開發初期時氯化物污染現象再次發生,值得深入探討。
河南省的鹽井礦鹽主要劃分為兩個區域,其中葉縣鹽田位于河南省葉縣、舞陽縣境內,展布面積400km2,含鹽段地層平均厚度426m,鹽層平均厚度249m,地質儲量2300億t,礦石品位(NaCl平均含量)在90%以上,品位居全國井礦鹽之首,是中原地區特大型優質鹽田。近年來,濮陽市又發現大型鹽田資源,主要分布在濮陽、清豐、范縣3縣以內,展布面積500km2,初步探明儲量478.5億t,地質遠景儲量達1200億t以上。
“十五”以來,河南省的鹽化工有了長足發展,已基本形成了氯堿平衡、結構合理、產需銜接的鹽堿產業格局。全省制鹽和以原鹽或鹵水為原料生產燒堿、純堿的企業主要集中在平頂山、漯河、焦作、濟源和新鄉等地。
1.制鹽。河南省制鹽工業起步晚、發展快、分布集中,資源量和品位居全國前列,原鹽產量大幅度增加,企業逐步趨于大型化,技術裝備保持國內先進水平。企業總數6家,總產能448萬t/a,全省單個企業平均產能75萬t/a,技術裝備保持國內先進水平。2010年河南省原鹽產量262.5萬t,占全國總產量的4.2%,產能利用率為58.6%。制鹽企業均采用多效蒸發真空制鹽工藝,噸產品水耗0.95~3.5m3,清潔生產水平屬國內先進。
2.燒堿。近些年來河南的燒堿(含聚氯乙烯)產業異軍突起,出現了像昊華宇航化工有限責任公司、河南神馬氯堿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等企業,使河南一躍成為全國重要的氯堿生產基地之一。燒堿產量增長高于全國平均增速,離子膜法燒堿市場份額逐年提高,但現有產能參差不齊,規模化趨勢明顯。燒堿生產企業總數13家,總產能155.5萬t/a,全省單個企業平均產能約12萬t/a。2010年河南省燒堿產量140.3萬t,位居全國第三,占全國總產量的6.7%,產能利用率為90.2%。河南省燒堿企業的清潔生產水平差別較大,個別企業能夠做到國際先進,大部分屬國內基本水平,在能耗、物耗和單位產品廢水排放量上還有提升的空間。
3.純堿。河南省企業總數6家,總產能160萬t/a,單個企業平均產能約27萬t/a。2010年全省純堿產量188萬t,排名全國第四,占全國總產量的9.3%,產能利用率為71.6%。聯堿生產企業中的50%隸屬于河南金山化工集團,聯堿法企業技術裝備、生產工藝及清潔生產水平可達國內先進水平,個別企業的個別指標甚至為國際先進。在企業實現規范化、統一化管理后,清潔生產水平還可進一步提高。
氯化物不同于氨氮、COD等污染物可通過生物降解方式降低其含量。據了解,目前濃鹽水處理技術總體上可分為減量+固化和固化兩大類,目的是將高濃度鹽水全部進行處置,而不是降低含鹽量。減量法主要有鹽井回注法,也可以采用給水處理慣用的離子交換法、電滲析法、反滲透膜法;固化法有自然蒸發法和機械蒸發法。針對含氯廢水的治理,除回注鹽井作為采鹵循環水外,尚無其他專門的處理技術,可以參照給水處理和濃鹽水的治理技術進行。幾種氯化物處理工藝對比見表1。

表1 幾種氯化物處理工藝對比
由表1可見,不同的減量法處理含氯廢水方法其處理效率差別較大。其中滲透膜法較高,但其能耗、運行成本均高且運行管理要求比較高;固化法中自然蒸發法運行成本及運行管理均比較簡單,但其占地面積要求高,且受地理位置、太陽輻射及土地利用限制。機械蒸發法相對占地面積不大、投資中等、能耗中等,運行管理較簡便。采用減量+固化(機械蒸發法)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處理,經濟性較差。
2010年,河南省制鹽、燒堿、純堿行業廢水產生量分別為45.2萬t、248.2萬t、890.6萬t,占全省工業廢水排放量的0.03%、0.18%和0.63%,排水量所占份額不大。經對全省制鹽和制堿企業進行調查,與國內先進企業相比,河南省這3個行業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管理相對規范,但沒有針對氯化物的治理措施,主要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1.制鹽企業均無集中的終端水處理裝置,僅建設有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所有工藝廢水正常工況下經工藝處理后回用于生產系統,多余部分回礦山注井化鹽。
2.燒堿企業均設全廠污水處理站,82%的企業采用酸堿中和+絮凝沉淀的處理工藝,27%的企業增設有曝氣裝置,有一家企業還使用離子交換法。
3.純堿企業也全部設全廠污水處理站,40%的企業采用淡液蒸餾工藝降低氨氮,80%的企業采用A/O法處理終端水。
4.這3個行業的廢水處理工藝均不能有效去除氯離子,且各個企業也無專門針對氯化物的治理措施。
通過搜集企業自測數據、部分企業竣工環境保護驗收數據、部分企業清潔生產審核數據、河南省重點污染源自動監控等數據,了解河南省制鹽和制堿企業氯化物排放現狀。綜合來看,2009年~2010年河南省制鹽企業生產廢水基本上全部回礦循環利用,大部分可以實現工藝廢水零排放,全廠總排口中的氯化物含量較低;以原鹽為原料的兩堿生產工藝廢水基本可實現循環利用,但由于循環利用的長期穩定性不高,并考慮裝置的清洗水等因素,全廠總排口氯化物含量相對較高。
鑒于氯化物很難通過常規的水處理工藝降低濃度或去除,研究結果顯示,河南省制鹽和燒堿、純堿行業應依據《清潔生產促進法》,采用強化管理+必要的技術改造或污染控制措施以達到標準要求。其具體措施如下。
1.提高技術裝備、清潔生產和生產自動化水平,提高原料的使用效率,加強水的梯級循環利用,進一步提高環境管理水平。
2.盡可能保證生產裝置連續、穩定運行,杜絕跑冒滴漏,建立事故狀態下含氯廢水回收裝置,并返回生產系統。
3.制鹽企業要嚴格按照設計指標做到回礦注井,現有部分生產食用鹽的企業,因回礦注井要求水質較高,經過處理后還是可以滿足回礦要求的,同時也可滿足本標準的要求。
4.純堿企業應使用高質量原料鹽,提高碳化塔結晶水平,減少洗水量,減少母液膨脹,以減少原料消耗,最終減少污染物排放。
5.聯堿生產是母液循環使用,由于母液含有固體物、氯根和堿性物,沖刷、堵塞和腐蝕嚴重,母液輸送泵不可避免會發生母液泄露,所以要采用新型母液泵密封結構杜絕母液滴漏。同時在易發生泄露和堵塞的泵體處,要分濃度建回收池和故障池,以實現母液的梯度回收與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