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反饋
@小小孟瑩:報道發人深?。∵@不僅僅是教育的不平等,更多的是經濟上的差距不斷拉大,社會貧富的分化的結果。
@朱渠:很喜歡報道中“均貧富”的提法,個人認為消弭教師校際差城鄉差是解決目前教育公平最有效的手段。
@Kinguoo:“教育均貧富”是真正的利在當下,功在千秋的事業!
@錢小江:雖然抱著這樣美好的信念,但現實是持有最優秀教育資源的地區,大多數是具有決策權的地區。
時事短評
莫讓禁令誤傷幼兒教育的“快樂基因”
教育部整治幼兒園“小學化”現象,要求幼兒園不得以舉辦興趣班、特長班和實驗班為名進行各種提前學習和強化訓練活動,不得給幼兒布置家庭作業。
首先必須肯定,教育部整治幼兒園“小學化”,初衷是替幼兒減負。但現實情況是,教育部是三令五申,幼兒園卻是依然我行我素。而將童年不快樂,全部歸罪于幼兒園“小學化”,似乎也有失公允。在筆者看來,真正“有罪”的是幼兒教育方式,而不是教學內容。
其實,“小學化”教育內容中也蘊藏著“快樂基因”,只是我們的幼兒教育者眼拙,不善于去發現“快樂基因”,不懂得如何去激活“快樂基因”。如果僅把“語數外”等“小學化”教育內容,當成一種冰冷、枯燥的知識,每天長時間地向幼兒們灌輸,生硬地要求幼兒們死記硬背,孩子們視其為一種壓力與負擔,自然找不到快樂。
與其禁止幼兒園教授“小學化”,不如探索和倡導“快樂教學方式”。比如,在嚴格控制課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發掘和釋放“小學化”內容中的“快樂基因”;同時,將傳授內容編成兒歌,或者變換成活潑有趣的游戲,讓孩子們既學習了文化知識,又樂在其中。
總之,一味地去禁止幼兒教育“小學化”,是行不通的。即便是孩子們在幼教階段,因取消“小學化”內容而享受到了快樂,恐怕也會在小學階段,用沉重的學業壓力,去償還提前享受欠下的“快樂債”。
湖北嘉魚 汪昌蓮
讀者點評
《出租車改革:油門還沒踩到底》
@賢惠的徐徐:的確是這樣,油門一定要踩到底,直到用法治的力量掀翻特權階層。
@婉琴:允許個體出租車經營,取消出租車數量限制,通過市場調節車輛運營數量和價格。
《許鞍華:真實的生活沒有那么戲劇性》
@luzi2000:許鞍華在提醒我們,電影擁有一直以來逐漸被娛樂代替的功能——“記錄”。
@龍公子V:一部標準的許鞍華式文藝電影,沒有刻意煽情,卻處處散發人文關懷。
更正:
本刊2012年第8期,《城與鄉:教育的兩極》一文中,“一個半小時晚自習的津貼”應為“一個早自習的津貼”,云南省臨滄市臨滄一中校長應為高家余;《中國教育行動:不必等待炬火》中,第33頁的圖片說明應為:云南省臨翔區文華小學的語文課上,肖璇示意學生們坐好。特此更正,并致歉。
《中國新聞周刊》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