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臣


“戰國時代的李悝寫了一本《法經》,成為了中國最早的成文法典。N多年之后,新中國的第一部憲法誕生了。那么你知道法律是如何制定的嗎?”
3月8日,《刑事訴訟法(修正案草案)》被提請全國人大審議,一天后,一部長達3分15秒的《兩會特別策劃——法律那些事兒》微視頻就出現在網絡上,背景樂是經典游戲“超級馬里奧”主題曲的交響樂版;畫外音也始終以反新聞聯播式的風格富有感情地講故事;視頻最后說:“關注兩會,關注法律,關注我們自己的權利。因為——”鏡頭一轉,日和漫畫里的唐僧咆哮道:“下一個可能就是你啊親!”
四個小時內,這部視頻的播放量就突破了兩萬。眾多網友的評價是,“一如既往的犀利、有趣”;“為毛咱們的政府報告就不能像這樣生動易懂一點呢”。
這是趙家煦和他的制作團隊推出的第四部微視頻作品。自2011年9月,他們相繼推出了《誰動了我們的CPI》《人人都是納稅人》《納稅人的錢哪去了》,漸次成為他們創辦的網絡傳媒公司明恩傳媒的品牌,后兩部在視頻網站上的點擊量均超過了百萬。
“真沒想過會這么火。”這位出生于1988年的創業者感嘆:“這些都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我們只是日用而不知。”做完這四個視頻,趙家煦的感受是:“我們真是處在一個缺乏常識的時代。”
最熟悉的陌生詞
事實上,制作這些視頻,完全出于偶然。
2011年7月,把家安在工作室的趙家煦,喜歡整天開著電視聽新聞,他發現幾天內,三四十家電視臺都播報著這樣一條新聞:“CPI本月再創新高”。
“誒?這CPI到底是什么意思?”出于好奇,趙家煦上網一查,居然有上萬字的解釋,還牽扯出更多概念,通貨膨脹、PMI、PPI弄得他一頭霧水,更加不懂了。
有沒有一種可能,用一段小視頻,代替長篇累牘的名詞解釋,來解釋經濟概念?有感于微博化信息傳播的變化,趙家煦冒出這么個想法。“大家都不愿意看超過140個字的信息了,但這種知識的普及,應該還是有市場的。”他判斷。他把這個想法告訴了自己的視頻老師高寧,兩人一拍即合。高寧本來在電視臺作編導,自這個視頻制作后,也加盟明恩,成為趙家煦的合伙人。
做事嚴謹、善于文案的高寧立馬開始搜集資料,CPI的公式、分類、上升下降造成的影響,以及全國各地報道過的有關CPI的新聞,高寧把每一條都歸納下來。趙家煦則買來了專業書籍,可沒翻幾頁就看不進去了,他于是去求助一位金融業內的朋友。
“CPI為什么會漲?”
“因為M2上去了啊.”朋友回答。
“M2是什么?”趙家煦又問。
“是廣義貨幣總量啊。”朋友輕描淡寫。
“廣義貨幣總量又是什么?”趙家煦的問題越來越多,那個朋友最終也沒給他解釋明白。
趙家煦和高寧于是決定——自學,并且決定在做視頻時,也要永遠以“門外漢”的角度,來解釋這個經濟常識,并且要盡量以發生在人們身邊的實例來闡述。
于是,他們找到了“西安市場儲備豬肉兩小時賣光”來說明豬肉上漲對消費行為的影響,又用“成都湯婆婆1977年存400塊錢,2010年取出800塊錢”的故事,來比較30余年來CPI的上漲對物價的影響。
這個名為《誰動了我們的CPI》的微視頻于2011年9月15日上傳至微博,當天即被轉發超過2000次,半個月后,明恩的微博粉絲數從幾百一下漲到了四千多。如今,談起當初這個視頻的反饋,趙家煦印象最深的是,最多的評價是:原來CPI是這樣的啊!
原來對這些經濟常識似懂非懂的人有這么多。趙家煦突然感到,這種類型的公益視頻或許可以做成一個系列。
他毫不否認,制作這些視頻,一半是因為有趣,一半是為了尋找商機。事實上,那時也正是明恩傳媒的艱難時期。從一家民辦大學影視制作專業畢業的山東孩子趙家煦,從2009年創立了這家以廣告宣傳為主的公司后,也不過是拍些“看白癲風,到XX醫院”的簡單廣告片,業務并不順利。
這些視頻的傳播,或許能為公司擴大知名度。趙家煦說服了公司成員,并開始有意識地尋找相關話題。
當年10月,趙家煦讀到一則報道:2001年王府井書店搞了一個人性化的服務,發票上除了列出總價,還特別將書價里所包含的稅金單獨列出,以提醒讀者納稅的事實。比如標價10元的圖書,小票上標識,價款8.7元,稅款1.3元,在國外,消費者的稅款打在小票上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
書店的本意是公開,但這一行為卻遭到了質疑:買本書還要交稅?書店是不是把成本轉嫁到消費者身上了?質疑之多,使書店最終停止了這個嘗試。
趙家煦找到這項稅收的名字,叫做增值稅。當時,他只知道個人所得稅,增值稅是什么,要交多少錢,還有哪些消費也需要交稅這些問號一個接一個出現在他腦子里。
趙家煦和高寧于是開始了自學中國稅法的歷程。他們發現,衣服、上學、咖啡、披薩、啤酒、饅頭、月餅幾乎所有名詞,加上“稅”,都能搜索到相關報道,不由感嘆:“只要你是人,要吃飯,要喝水,就要納稅啊。”
這句感嘆成了《人人都是納稅人》的主題,并在視頻開始便列明了富蘭克林的名言:“人的一生有兩件事是不能避免的,死亡和納稅。”
制作這部視頻的過程中,趙家煦敏銳地還發現了下一個主題:納稅人的錢去哪里了?這也是他自己的疑問。
兩部視頻相繼推出,“明恩傳媒”的微博一下子火了,粉絲數達到了5萬多,演員姚晨關注并轉發說:“學習啦,瑪麗。”作家洪晃說:“作為納稅人,不僅沒權管,連問的權利都沒有嗎?”導演陸川說:“年度最佳驚悚片。”其中,《納稅人的錢到哪里去了》在視頻網站的累計播放量超過了600萬次。
看網友的評論是推出視頻后趙家煦最愛做的事。他發現個有趣的現象,轉發網友中,居然最熱烈的是會計業人士,有的一天轉了五六遍。他把這種現象看作是對他們工作的肯定:“這說明我們做的,也是對稅種了如指掌的專業人士正想向公眾普及的。”
網友們對三個視頻的總結是——我們明白了“最熟悉的陌生詞”。
最頭疼的是數據不統一
原本以為用“信息可視化”的方式解釋一個概念并不難,但真正操作起來,他們才知道,想要做好“需要下狠功夫”。僅搜集數據資料,每次都要花費兩三周時間。
“坐得住”的高寧負責第一輪資料的篩選。他可以把在百度上搜索出的數十萬條相關新聞一條不落下地看一遍;他自學了《稅法》的全部十五章內容;還把百科中將近20個相關詞條都學習了一遍;高寧把和視頻能結合起來的內容以文本文件格式記錄下來,壓縮之后居然還有20多兆。
但最令高寧頭疼的是,同一類項,有時不同出處會有不一樣的數據。
比如稅種,不同的統計方式、不同的機構得出的結果都不同。這一現象在制作《納稅人的錢哪去了》最明顯,由于標注方式不同,財政部統計財政支出項是23類,統計局公布的是25類,而且有的支出名稱雷同,金額卻相差幾億元。
高寧決定,一切數據以《中國統計年鑒》為準,他買了一本回家,碰到有關數據的計算,他都自己再敲計算器核對一遍,再和《中國統計年鑒》比對。
對于找不到官方出處的數據,他們最終都選擇了放棄。比如,他們本想使用北京奧運會的支出數據,但多家報道數據不一,又沒有官方統計公布,只得放棄。
查數據的過程枯燥乏味,但高寧覺得這反而對他們做視頻更好。“如果隨便看幾篇文章就能串出一個稿子,說明這個東西已經沒有傳播價值了。”
趙家煦則負責“創意”和“搞笑”。但也并不是每個創意都能夠展現。比如,2010年,中國總稅收達到了73000多億元,為了表現這一點,趙家煦想出一個辦法,把這些錢壘成一座“稅收山”,再和泰山作比對:一張百元鈔票厚0.09毫米,1萬元約厚1厘米,經過計算,這座“稅收山”的高度將達7.3億米,“泰山就微不足道了”。

然而,經過兩三天嘗試,負責視頻制作的張甲軍告訴他:“技術上不可能實現。”
由于要在生意之余完成這些視頻的制作,明恩傳媒的三個全職員工,趙家煦、高寧、張甲軍幾乎每天都處于24小時工作狀態,業余生活完全消失。
工作臺由三張普通辦公桌拼就,擺滿了電腦顯示屏,三個人相對而坐,常常是大半天沒人說一句話,突然,趙家煦從椅子上蹦起來,跳到旁邊的白板邊,寫下突然想到的臺詞,比如:“如果你也在家坐等稅單送上門的話——該吃藥了親!”
最大的成就感來自網友的反饋。看到贊揚,他們便大聲讀出來分享;質疑,他們也嚴肅而平和地接受。“我們是在共同學習嘛!”趙家煦說。因此,只要看到有人說視頻中有錯誤,他們就會立刻審查資料,一旦確認,立馬返工。
還有人質疑他們是境外勢力在中國的代言人,在中國煽動社會戾氣。趙家煦對此笑得“噴飯”:“這可說錯了,外國人肯定說咱高帥富,挑毛病、反映問題只有自己家里人。”
在《納稅人的錢哪里去了》上線之后,趙家煦花了一夜時間,寫了一篇《答質疑書》,感謝網友的批評,并表示會對失誤部分逐一修改。“社會應該存在多種聲音,”他說,“而能夠聽到多種聲音的社會,才是一個正常的社會。”
改變,從關注開始
如趙家煦所預料,這一視頻系列確實瞬間提高了明恩傳媒的知名度,開始有商業機構找來尋求合作。然而趙家煦卻開出了一個“理想主義”原則:“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價值觀不同、選題不感興趣,我們不接。”
最近一期《兩會特別策劃——法律那些事兒》就是與某新聞網站的合作的項目。趙家煦坦言,能夠合作的原因是“兩會”和“刑訴法修訂”正是他感興趣的選題。
高寧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做法律選題要比經濟類選題難度大得多,因為更復雜,邏輯性更強,所以自己也下了更多的努力。
為了描繪出一張“中國立法程序”過程圖,高寧讀了全部《立法法》,令他記憶深刻的是《立法法》第二章第二節第十三條,一個代表團或者三十名以上的代表聯名,可以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出法律案,由主席團決定是否列入會議議程,或者先交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審議、提出是否列入會議議程的意見,再決定是否列入會議議程。
高寧說,第一次,他把字都看懂了,但是代表、代表聯名、全國人大、主席團,這些名詞全搞不清楚,更難把握的是,“或者”之后的段落,跟前面哪一部分為并列關系。這些復雜的關系難壞了這幾個對法律一竅不通的年輕人。
合作網站幫忙請了一位法律專家做顧問,張甲軍根據創意作圖后,再由高寧糾錯,再由專家審核,三易其稿,一周后,他們終于成功地以一個@型的示意圖,簡明扼要展示了中國的立法過程,不過,這張圖在視頻中只出現了幾秒鐘。
他們從專家處了解到,之前中國對犯罪嫌疑人講“坦白從寬抗拒從嚴”,但香港地區及西方很多國家卻強調“你有權保持沉默”,他們才發現,原來中國的法律沒有個人沉默權。這樣一個現象,怎么以最直白的方式展現給觀眾?是他們的外援——為視頻配音的中國傳媒大學學生李紹杰——巧妙地以一種戲謔的方式將文案讀出了感覺。
在表現“公權力和個人權利出現矛盾時,后者很脆弱”時,他們想到用“剪刀石頭布”的方式來表現這種對抗,代表個人權利的剪刀在碰到代表公權力的石頭后,“剪刀”被“石頭”撞兩叉了。
當然,他們自己也對其中的某些事實感到吃驚。比如,《中國電信法》一共用了32年才走完了全部立法程序。
視頻上線后,三名制作人都緊張地坐在電腦前,看每一條評論。
“可千萬不要出錯。”趙家煦推推他的黑框眼鏡擔心地叨咕。
總愛皺著眉頭的高寧安慰他,“從我這出的數據,不會有錯兒的。”
有網友指出:這次著眼點太窄了。高寧表示同意:“的確如此,但法律問題太復雜了,我們可以陸續就這個問題做幾百個作品,讓大家更詳細地了解。”
對于這家小公司來說,這個任務有些龐大。但他們似乎已經從現有視頻的傳播中,尋找到了某種使命感和責任感。趙家煦說,每推出一部新視頻,就更進一步感受到,我們正處于一個“常識稀缺”的時代,本來應該是人人都知道的常識,因為沒有得到宣傳和普及,而變得稀缺。
先關注,進而帶來改變。趙家煦把這句“改變,從關注開始”加進了最新的視頻里,希望他們的這些努力,能夠對社會變化帶來積極的影響。“下一個肯定還是發生在你我身邊、大家每天接觸而不自知的事。”他故作神秘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