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正處在一個關鍵時期。今天,改革有了更堅實的基礎,但所遇的新情況、新問題和壓力,絲毫不亞于當年。只有更加自覺地思創新、促改革,始終保持探索創新的蓬勃朝氣,才有可能跨過攻堅期的艱難險阻。
10月16日出版的《求是》雜志,發表署名秋石的評論文章《奮力把改革開放推向前進》。
文章指出,實行改革開放是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邏輯起點。文章還指出,改革開放的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確的,成效和功績不容否定,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
一周前的10月11日,《人民日報》發表評論文章《改革開放,永葆探索創新的朝氣》。文章向上世紀80年代初涌現的任仲夷、項南、袁庚等改革先鋒致敬。
如這篇評論所說,三十年過去了,當我們倒撥時鐘,回到這部壯闊史詩的卷首,一股“天不怕地不怕”的豪氣依然撼人心魄,改革先行者勇往直前的足音仍舊清晰可聞。
他們為什么如此勇敢?從客觀現實來看,當時的中國,經濟社會已陷入困境,比如,大量農民吃不飽飯,大量返城知青沒有就業崗位。這樣的現實提出了改革的緊迫要求。事實上,當時,底層民眾已進行了廣泛自發的改革,他們突破舊體制的枷鎖,嘗試創造新的制度。
追溯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歷史,改革進行最好的時候,往往是上下互動最好的時候。所謂“上下互動”,即是高層和民間都有同一個共識。一項改革決策的形成,有時候大多不是來自于中央的威權,而更多的是來自于民間的訴求。中央的威權呼應民間的訴求,而民間同樣尊重中央的威權。改革的共識就在這樣的互動過程中形成了。
兩篇文章都提到,當下中國正處在一個關鍵時期。《人民日報》指出,今天,改革有了更堅實的基礎,但繼續推進改革開放所遇的新情況、新問題和壓力,絲毫不亞于當年。只有更加自覺地思創新、促改革,做闖關奪隘的開路先鋒,只有始終保持探索創新的蓬勃朝氣,始終保持那么一股子沖勁、闖勁、拼勁、韌勁,才有可能跨過攻堅期的艱難險阻。《求是》雜志則表明,改革開放中遇到的矛盾只能用深化改革的辦法去化解,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只能靠科學發展去解決。
任仲夷、項南、袁庚等改革先鋒令人尊敬之處就在于,他們能體會民眾之苦,因而能理解和接受民眾自發的制度創新,而運用自己的權位保護民眾的創新,并推動整個政府承認其合法性。具有創新精神的政治家,其令人尊敬處不僅僅在于自己在設計制度的理智上,也在于承認和順從民眾創新的德行上。
這些改革先鋒是真正的政治家。其不忍人之心,即為仁,其順從民意,可稱之為智,仁與智讓這些改革先鋒具有了闖關的勇氣。他們感應民眾之心,把民眾利益置于自己權位之上,闖關破壘,突破了意識形態的障礙,建立了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體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但是,社會轉型是任何一個國家在現代化進程中都會面臨的問題。當下中國,從傳統社會走向現代社會的過程中,既面臨著復雜的社會轉型任務,同時又面臨體制轉軌的使命,傳統的二元社會根基沒有破解,反而演變成三元社會結構。數以億計的農民工群體,長期在城市生活,沒有城市市民的身份和生活,城鄉差距、貧富差距、區域差距、行業差距等四大差距被放大,各種矛盾導致大眾的焦慮感與挫折感加深,利益格局和各種思潮不斷分化,不同力量的拉鋸在加速。
改革進入深水區,水越深,海越闊,意味著風險,也意味著機遇,也就是意味著廣闊的前景。
面對著社會轉型期出現的種種問題,我們實際上沒有任何僥幸和退路,只有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才能化險為夷,到達另一個境界。
三十年前的改革突破口在于民間小人物“膽大妄為”的冒險“違規”得到上層的默許甚至鼓勵,形成官民互動、上下借力的態勢。今日之利益格局更為復雜,制度糾葛更為嚴重,若沒有高度的智慧與絕大的勇氣,是不可能推動進一步改革的,也不可能找到更加科學合理的改革方案的。
當然,這種智慧、勇氣最終來自于仁心,也即,是否以百姓之心為己心,視百姓之疾苦為己之疾苦。若有這樣的仁心,自會有“雖千萬人,吾往矣”之勇氣,也不難保持開放胸襟,找到理性的改革方案。
事實上,支持改革的聲音不絕于耳,比如,博源基金會理事長、招商局集團前董事長秦曉近日對媒體表示,當下的“改革風險可控,成本也可承受”。不過,他也認為,“如果不改革,目前的社會矛盾會惡化,會導致經濟危機或社會危機。”
從“摸著石頭過河”到進入深水區,回望歷史,我們需要的是永葆探索創新的朝氣,凝聚共識,深化改革。而深化改革,需要政治家的決心,帶領民眾克服特殊利益集團的阻礙,以法治和轉變政府職能為突破口,推動全面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