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大偉
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往往不在于有多少高樓大廈和奧運金牌,而是在于國民的教育程度和生存質量,而圖書館系統的發達程度往往直接影響著國民的啟蒙和教化。
曾經擔任過阿根廷國家公共圖書館館長的著名作家博爾赫斯曾說過一句膾炙人口的名言:“這世上如果有天堂,天堂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
一年前,一位名叫梁慧星的法學家,賣掉了北京的一處房產,獲得了近百萬元的資金,他和家人商議后決定用這筆資金在自己的家鄉捐建一座圖書館。
梁慧星出生在四川省青神縣漢陽鄉一個偏遠的小山村,這是四川省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鎮,地處成都西南部,距離成都110多公里。
那是一個讀書奢侈的年代。在梁慧星的記憶中,當年這個小鎮上曾有過一個文化站辦的閱覽室,面積十幾平米,里面只有少量的民間故事、少兒讀物和農業科技圖書。但是,就是這樣一個小小的閱覽室,給了梁慧星這個農家子弟一片求知的新天地。他當時一有機會就去這個閱覽室看書,在那里培養了讀書的興趣和愛好。人生是一次短暫又奇特的旅行,很可能,一個人就是因為這樣一個小小的閱覽室,或者因為這個閱覽室里的幾本書,會把他引向外面更深遠的世界。這一切,多么令人回味和感恩!
1962年夏天,走出這個偏遠小山村的梁慧星考入西南政法學院法律系,后來他又考取了中國社科院民法專業碩士研究生,從事民法學研究,后來擔任《法學研究》主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學部委員,成為著名法學家。
梁慧星在圖書館落成儀式的致辭中意味深長地說:“自己曾在漢陽鎮生活了25年,小的時候,鎮上那個小小的閱覽室改變了我這一生。漢陽鎮的父老鄉親給了我一個閱覽室,我今天要還一個圖書館作為報答。”其實,這一切還只是剛剛開始,法學家梁慧星的這一行動的影響力顯然已經超出了漢陽鄉的天際。隨后的日子里,周邊鄉鎮里也傳來了另一家圖書館即將開工興建的訊息。
一個人,即便是一個名人,改變社會的能力也是很有限的。我們無力改變一個大環境,就嘗試去改變一個小環境。無數小環境發生了改變,大環境的改變還會遠嗎?學者熊培云也曾在自己的家鄉建立了一個圖書館。他說:“中國有2000多個縣,如果你改變一個縣,就是兩千分之一的改變。如果你讓一個縣有一家像樣的圖書館,你就完成了兩千分之一的改變。如果這兩千盞燈一個個都亮起來,對于當下的中國,又將是怎樣一種改變!”
筆者在美國工作和生活多年,直到今天,在自己的腦海里,一直深感這個世界上頭號強盛的國家最富有沖擊力的事物,并不是紐約曼哈頓的華爾街,也不是洛杉磯的好萊塢,而是千千萬萬個社區公共圖書館。
統計數據顯示,美國國內共有近12萬個各類圖書館,其中公共圖書館(大部分在社區鄉鎮)有9445個。按照美國三億人口計算。平均2500人就擁有一個圖書館。調查表明,每年至少有11億人次光顧過公共圖書館。在美國,公共圖書館主要由財政稅收支持,設立管理委員會,對所有人免費開放和提供服務。
有統計表明,中國在圖書館上花的錢,僅占GDP的0.01%左右,是美國的1/10。同時,由于美國GDP是中國的三倍左右,人口是中國的1/4,如果按照人均計算,美國的圖書館開支是中國的120倍。
在美國開車,隨時可以看到路邊豎立著公共圖書館的標志。在小城鎮里,公共圖書館的建筑規模通常都明顯大于市政廳的建筑規模。美國公共圖書館作為社區中最重要的免費公共空間,除了為人們提供免費讀書、借書的機會之外,還經常舉辦各種文化講座、文化聚會以及社交活動,成為連接社區居民的紐帶。在美國大小城市的街頭,乃至十分擁擠的地鐵和公共汽車上,隨處可見手捧書本的人。美國人看的書,大部分都是圖書館免費借來的。
在美國,每年光顧公共圖書館的人次遠遠超過觀看體育比賽、聽音樂會以及參觀博物館的人次總和。孩子放學以后,如果父母不在家,需要待在一個安全的地方,那么,公共圖書館就是最好的選擇;老年人希望排遣孤獨和寂寞,在公共圖書館里安靜地看書讀報也是最佳的選擇。經過兩百多年的發展和完善,美國社會里龐大的公共圖書館已經完全融入美國人民的日常生活。
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往往不在于有多少高樓大廈和奧運金牌,而是在于國民的教育程度和生存質量,而圖書館系統的發達程度往往直接影響著國民的啟蒙和教化。在中國的大城市里,不乏有世界一流的圖書館,譬如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廣州圖書館等。但是在中國的廣大中小城鎮,農村和邊遠地區,圖書館的建設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差距之大實在令人嘆息。在這方面,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不久的將來,人們希望看到,在中國大地上,有更多的像梁慧星教授捐建的漢陽鎮圖書館那樣的公共空間,里面有人在靜靜地讀書,體驗著人間天堂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