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友 錢玉鳳
高膽紅素血癥是指血清膽紅素高于正常值的一組病癥,常見的病因包括梗阻、感染、中毒及免疫因素等,高膽紅素血癥可致鞏膜黃染,小便顏色加深,皮膚瘙癢等癥狀,膽紅素反應肝臟代謝功能,若膽紅素代謝不暢可以引起膽紅素腦病,繼發肝功能損害等多種并發癥,在高膽紅素血癥的治療中,常用的藥物有熊去氧膽酸、地塞米松、苯巴比妥等,腺苷蛋氨酸通過轉甲基作用,有較好地促進膽紅素代謝作用。目前,國內外都比較重視腺苷蛋氨酸在治療高膽紅素血癥中的作用[1],我們對40例病毒性肝炎合并高膽紅素血癥的治療進行分析,觀察腺苷蛋氨酸在高膽紅素血癥治療中的療效,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8~2010年我院感染科收治的4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診斷標準符合2000年中華醫學會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分會制訂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診斷標準[2],在滿足病毒性肝炎診斷標準的同時,血清膽紅素>17.1umol/L,或尿膽紅素陽性,并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黃疸,將所有病例分為兩組,其中腺苷蛋氨酸(思美泰,雅培制藥)治療組20例,兩組在性別、年齡、臨床分類及肝功能異常程度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案 根據病情均采用甘草酸制劑,門冬氨酸鉀鎂等保肝、降酶治療,部分病情較重合并腹水,凝血功能障礙患者輔以人血白蛋白,血漿支持治療,治療組采用腺苷蛋氨酸1000mg靜脈滴注,每日一次,符合抗病毒指征者,抗病毒治療。分別觀察治療組與對照組血總膽紅素及轉氨酶的指標。
1.3 統計方法 采用SPPS 19.0統計分析結果,計量資料使用t檢驗分析,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肝功能變化情況,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肝功能變化情況
高膽紅素血癥出現的原因有肝細胞反復破壞、膽汁淤積、肝臟微循環障礙、內毒素血癥等,膽紅素越高,往往提示病情越重,一旦出現黃疸迅速加深,轉氨酶下降的情況,俗稱“膽酶分離”,提示病情加重,預后不佳,而且膽紅素也可引起肝實質損害、肝纖維化等病變,降血膽紅素在肝病治療中有著重要意義。腺苷蛋氨酸是存在于人體的一種活性物質,是蛋氨酸和三磷腺苷在蛋氨酸酶作用下產生的一種自然化合物,它在體內轉甲基作用及轉巰基作用這兩個重要的生化途徑起關鍵作用。在肝內通過使質膜磷脂甲基化而調節肝臟細胞膜的流動性,通過轉硫基反應可以促進解毒過程中硫化產物的合成,腺苷蛋氨酸這些作用可以減輕肝內膽汁淤積及肝細胞損傷[3],國內已有較多的研究報道了腺苷蛋氨酸在治療高膽紅素血癥上的優勢[4-5],我們的結論與國內報道無明顯差異。還有學者認為加大劑量可以起到更好的效果[6],且并無嚴重不良反應出現。腺苷蛋氨酸在治療病毒性肝炎合并高膽紅素血癥的患者中,可以降低血膽紅素水平,減輕肝損傷,改善癥狀,沒有觀察到不良反應,有臨床推廣意義。
[1] Bortolini M, Almasio P, Bray G, et al.Multicentre survey of the prevalence of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in 2520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newly diagnosed chronic liver disease[J].Drugs Invest, 1992,4(Suppl 4):83-89.
[2] 中華醫學會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分會.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華肝臟病雜志,2000,8(6):324-329.
[3] Mato JM, LUSC, Role of S-adenosyl-L-methionine in liver healthy and injury[J].Hepatology, 2007,45(5):1306.
[4] 侯世榮,唐保元,林厚基.腺苷蛋氨酸治療黃疸型病毒性肝炎111例[J].中華傳染病雜志,1999,17(2):129.
[5] 王秀蓮,劉文軍,栗鵬.應用腺苷蛋氨酸治療膽汁淤積性肝病療效觀察[J].包頭醫學院學報,2011,27(1):44-45.
[6] 季榕,陳雪莉.不同劑量思美泰治療重型病毒性肝炎高膽紅素血癥臨床療效觀察[J].中西醫結合肝病雜志,2010,20(4):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