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士賢
急性結腸出血的診斷有很多種方法,如DSA和結腸鏡等。結腸鏡檢查時對患者會有一定的疼痛,患者往往無法耐受,而且只能顯示黏膜和腔內情況;而DSA操作極為復雜,只能顯示血管,且為有創檢查。早期正確的定位及定性診斷對臨床治療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特別是無創檢查尤其重要,隨著多層螺旋CT(MSCT)技術的發展及臨床應用,對消化道出血診斷愈加突顯優勢。筆者對本院2008年2月到2009年2月9例急性結腸出血病的MSCT診斷結果進行回顧性分析并與DSA及手術結果做對比,主要目的是研究MSCT對急性結腸出血的臨床價值。
1.1 一般資料 2008年2月到2009年2月診治的急性結腸出血患者9例,男5例,女4例;年齡34~84歲。主要臨床表現為便血、腹部疼痛、大便隱血實驗陽性。
1.2 檢查方法 掃描前11小時開始禁食,無需灌腸,掃描前3小時服用2.5%甘露醇水對比劑1000mL,2例臨床擬診急性腸梗阻患者禁止飲用。西門子MX8000作為CT掃描機,經肘靜脈注入75~100mL非離子型對比劑碘海醇300mg/mL,注射速度2.5~3.0mL/s,行雙期增強掃描,掃描范圍包括右膈頂至恥骨聯合平面,動脈期延遲31~36s,靜脈期延遲61~66s開始掃描,掃描層厚7.4mm,重建層厚和間隔為1.24mm。
2.1 顯示情況 臨床懷疑急性結腸出血9例患者,利用MSCT診斷出血7例,出血顯示率77.8%。2例MSCT未發現出血灶及異常。其中MSCT明確出血7例中4例行DSA,3例顯示出血灶,出血顯示率75%,1例表現陰性。MSCT未見異常的2例DSA表現陰性。CT顯示出血部位:升結腸出血2例,降結腸出血4例,直腸出血1例,其中潰瘍2例,腫瘤3例,炎癥2例。9例患者DSA證實并栓塞為2例,手術或內鏡證實為5例,經過保守治療證實為2例,考慮炎癥病變。
2.2 MSCT表現 急性結腸出血的病因通常有炎癥、腫瘤、息肉等。本組MSCT主要表現之一為腸腔見對比劑充溢,此為直接征象,本組中有3例顯示此征象;此外MSCT表現腸腔未見對比劑,僅顯示病變本身,腫瘤表現為腸壁不規則增厚,增強掃描腫塊明顯不均勻強化,與鄰近組織分界清楚;炎癥病變MSCT表現腸管黏膜范圍較大片的明顯異常強化,與鄰近組織分界不清,此為病變征象。本組中有4例僅顯示病變本身改變。

圖1 平掃顯示降結腸壁變厚了,腔內部密度增加;

圖2 增強示降結腸壁異常強化,腔內見點狀對比劑;

圖3 MIP顯示左結腸動脈遠端出血;

圖4 DSA示左結腸動脈遠端對比劑外溢;

圖5 栓塞后DSA圖像
3.1 MSCT對急性結腸出血的診斷價值 MSCT具有全面觀察腸腔內外病變的優點,是別的方法無法與之相比的。MSCT的發展讓發現消化道微小病變成為可能。我們認為MSCT雙期增強檢查特別適用于有明顯基礎病變導致的出血,CT可以很好發現這些病變的形態學改變,并且能夠精準確定病變的范圍及血管與周圍結構的關系。但對黏膜微小靜脈或毛細血管少許滲血,MSCT檢查病變強化不明顯或無對比劑溢出,MSCT可能為陰性,本組2例MSCT未見異常,經內鏡證實為腸腔黏膜面少量滲血。
3.2 MSCT對急性結腸出血的診斷能力與其它成像技術的比較 DSA對持續較大量出血診斷和治療較好,但操作復雜且常具有創傷性;結腸鏡是左半結腸病變的首選檢查方法,可發現活動性出血,并可取活檢判斷病變性質。但對右半結腸病變檢查困難,且患者耐受性差;螺旋MSCT具有超速容積掃描及先進的圖像后處理等優點,使MSCT對消化道出血診斷更為方便快捷可靠。高云等發現MSCT可檢出更小量消化道出血(0.1mL/min以上),敏感性優于DSA,本組MSCT檢出消化道出血的顯示率為77.8%,陽性者定位準確性達100%,而同期DSA顯示率僅為71.4%,表明MSCT的敏感性優于DSA。胡道予等報道螺旋CT診斷急性下消化道出血陽性顯示率為88.6%。本組急性結腸出血顯示率為77.8%。這與國內外文獻報道的結果相符合。
3.3 綜述 MSCT雙期增強掃描檢查無創、便捷、費用較低,其定位診斷急性結腸出血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準確性,從而對下一步血管內介入治療以及手術治療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所以我們認為MSCT應該作為該疾病的最佳檢查方案。
[1] 胡道予,李震.16層螺旋CT診斷小腸出血性疾病的價值[J].放射學實踐,2006,21(3):218-222.
[2] 高云,胡道予.MSCT及DSA診斷消化道出血價值的實驗研究[J].放射學實踐,2007,22(11):1165-1167.
[3] 吳偉,夏惠環.急性消化道出血的血管造影診斷與介入治療[J].醫學影像學雜志,2007,17(12):1333-1335.
[4] Vladica P, Chou R.HeLicaL CT in the diagnosis of acute LowergastrointestinaL haemorrhage[J].European Journal of Radiology, 2006,58(2):273-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