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萬福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total hip replacement,THR)是目前公認治療髖部疾病的療效肯定的主要治療方法,能夠明顯減輕關節疼痛,恢復關節功能,適用于股骨頸骨折、股骨頭壞死、髖關節骨性關節炎、髖關節先天性發育不良等各種髖關節疾患。自2005年至2008年我院采用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各類髖部疾病患者43例,取得了滿意的治療效果,現報告如下。
本組患者43例,其中男29例,女14例;年齡45-89歲,平均68.6歲;均為單側髖關節受損,其中左髖25例,右髖18例。股骨頸骨折11例、股骨頭壞死15例、骨性關節炎13例、先天性發育不良4例。伴有冠心病2例,糖尿病5例,高血壓7例。均采用骨水泥型人工全髖關節假體。
43例患者全麻插管后,采用健側臥位,常規消毒鋪單。選用標準后外側入路切開約10cm,逐層切開,顯露大轉子以及短外旋肌群,于股骨附著處切斷肌群后牽開,顯露關節囊后壁。于頭頸交界處切開關節囊,屈髖、內收、外旋將股骨頭脫位。擺鋸截斷股骨頸并取出股骨頭留作植骨用。從小到大依次用各個型號的髖臼銼清理髖臼及周圍軟組織,保持外展45°前傾15°,磨削髖臼軟骨面,直至軟骨下骨面出現均勻點狀滲血,磨削過程中需盡量保留皮質下松質骨。而后選擇合適大小的髖臼假體用骨水泥固定,注意外展前傾角度。之后修理股骨干截骨切口,注意保留大轉子。應用從小到大各號髓腔銼反復擴髓,根據擴髓后髓腔大小置入髓腔遠端塞,選擇合適的假體柄,插入髓腔用骨水泥固定。待骨水泥凝固后,裝上假體頭,將假體復位。反復沖洗放置引流,將短外旋肌群固定于股骨大轉子上,逐層縫合關閉切口,術畢。
術后患者仰臥,在膝下墊軟枕,兩下肢之間墊沙袋,穿丁字鞋保持患肢于外展中立位。24h后日引流量<50ml后可以拔除引流管。第2天開始應用抗凝藥物,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術后當日,即可開始進行患肢踝關節活動,股四頭肌等長收縮等鍛煉。術后 1周可坐于床上將患肢自然垂于床邊。術后 2周以后開始下地,進行部分負重活動。
本組43例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無嚴重并發癥發生,術后住院 14~24天,出院時均已下地。股骨頸骨折組、股骨頭壞死組、髖關節骨性關節炎組、髖關節先天性發育不良組,術后Harris評分[1]較之術前均有明顯提高(見表1)。43例患者術后均獲隨訪,隨訪時間為12~43個月,平均隨訪21.7個月,各組術后復查X線攝片示人工假體位置良好。

表1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前術后各組Harris評分
隨著人口老齡化進展、老年骨質疏松癥日益增多,股骨頸骨折、股骨頭壞死、骨性關節炎等髖關節疾病的發病率明顯增加。由于髖關節對于人們日常負重行走活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旦髖關節受累,患者的生活質量明顯下降。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是目前公認的治療髖關節疾病的有效方法。本組 43例患者術后 Harris評分較之術前具有明顯提高,且術后患者恢復快,癥狀明顯緩解,關節功能得到了很好的恢復。雖然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具有很好的療效,但手術適應癥仍需嚴格掌握。一般來說股骨頸骨折、骨性關節炎、股骨頭壞死、類風濕性關節炎、骨腫瘤、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強直性脊柱炎等伴有持續性關節疼痛和功能障礙,而且非手術治療療效不好的疾病都可以選擇關節置換[2]。盡管關節置換對于年齡有一定的限制,但年齡條件對于不同的病因仍可放寬。而對于老年股骨頸骨折的患者,THR是首選。這是因為THR能夠減少患者臥床時間,迅速恢復關節正常功能,改善關節活動度,緩解關節疼痛,降低各類并發癥的發生。
綜上所述,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髖關節疾病具有良好療效,能夠迅速恢復關節正常功能,改善關節活動度,緩解關節疼痛,提高了患者生活質量,具有手術效果好、治愈率高、并發癥少、住院時間短等優點,值得臨床推廣。
[1]Harris WH.Traumatic arthritis of the hip after dislocation and acetabular fractures:treatment by mold arthroplasty.An end-result study using a new method of result evaluation[J].J Bone Joint Surg Am,1969,51(4):737755.
[2]呂厚山.人工關節外科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34-150.